中美医疗剧人物形象和价值重心对比
2020-08-09唐灵云
【摘要】医疗剧是极富生命力的一种电视剧类型,随着我国医患关系的转变,国产医疗剧作品在近年大量涌现,独具风格。相较于模式化生产的美国医疗剧,国内制作时呈现出新的特点,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和价值内核都有明显区别,《医者仁心》和Monday Mornings《周一清晨》两部医疗剧极具中美两国各自特色,通过对其人物形象和价值重心的对比,探究中美医疗剧的异同。
【关键词】医疗剧;人物形象;价值重心
近年来,随着自媒体的崛起,医疗事件的广泛传播引·起人们热议,医患关系变得愈发紧张。在此背景下,国产医疗剧自2010年起呈现出井喷的态势,并且制作的质量有所提升,出现了《医者仁心》、《心术》、《急诊室的故事》等一批优秀的医疗剧,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展现了我国医疗现状。
医疗剧源于美国,是以“医院或诊室为背景,以一个或几个医生为主线贯穿全剧的情节系列剧”…。发展至今,医疗剧保持着经久不衰的魅力,一是因为高度类型化下对观众审美偏好的不断探索与总结,另外医患关系、生死命题的现实素材赋予其戏剧张力。医疗剧还涉足道德、人性等深刻命题,展现了职业信念和人性之困,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色彩。
一、中美医疗剧发展路径
上世纪50年代,City Hospital《城市医院》、The Doc-tor《医生》和Ben Case《本·卡西》等医疗剧诞生,美国早期医疗剧着力表现医生职业生涯,通过展现治愈疑难病症的案例英雄化医生,为其加冕。70年代,美国医疗剧角色增多,剧情变得繁复,CBS的Medical Center《医疗中心》关注医院日常故事,NBC推出聚焦急诊抢救的Emer-gency《急救》。80年代,St.Elsewhere《圣艾里奇医院》首次采用弹性叙事模式,一集中多线叙事,情节多集连续发展,医疗剧开始走向成熟。2000年之后,出现了House M.D《豪斯医生》和Grey's Anatomy《实习医生格蕾》等制作精良、观众喜闻乐见的医疗剧,情节和叙事线索更加驳杂,声像手段更现代化。
国产医疗剧起步较晚,1987年,单本剧《希波克拉底誓言》是国内首部医疗剧,该剧探究医生使命和道德的命题。一直到2000年,这一时期的医疗剧如《妇产科医院》《儿科医生》将现实和浪漫主义相结合,颂扬医生美德。2000年到2009年之间,《永不放弃》《关怀》《最后诊断》等作品现实主义风格愈发明显,回归生活,关注医院本体。而《急救生活》《无限生机》和《柳叶刀》等作品解剖医疗体制,揭示黑幕,但这些作品过分专注于医疗阴暗面,带上了极端色彩,无法给观众心灵的抚慰。一直到2010年,《医者仁心》拉开了国产医疗剧的新纪元,通过成熟与年轻两代医者对比展现医生职业道德。之后《心术》《产科医生》《青年医生》以及《急诊室的故事》等剧逐步挖掘新的医疗场景,把视野从急诊室扩展到其他科室,更加全面地分析医患关系,搭建出医疗信息交互场。
《医者仁心》是国内第一部全景式反映医生职业生活的医疗剧,讲述了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和初出茅庐的住院医生面临疾病、医闹时,在理想与现实中艰难探索,最终坚守“医者仁心”职业信仰的故事。《周一清晨》是美国特纳电视网(TNT)于2013年推出的以外科为叙事空间的电视剧,以医院每周一早晨的研讨会为背景,全新的视角不仅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而且细致入微地分析了每次医疗事件。两部剧在人物形象和价值趋向上呈现出中美两国不同风格。
二、人物塑造:医院群像对比
《论戏剧性》中提到,“戏剧艺术的对象是人,读者、观众所关切的也是人”[2]。人物是叙事作品中最基础的叙述单位,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元素。医疗剧将叙述视野锁定在医院,通过医生、患者以及家属的沟通互动来制造戏剧矛盾,医生和患者作为主要角色,只有将其外在生活和内心世界都展现出来,才能创造出完善的人物。因此,医疗剧不仅是求医治病的事件展现,更要书写医院人员的多面性脸谱。
(一)医院人物类型对比
《医者仁心》全剧共33集,《周一清晨》共10集,两部剧每集时长都在45分钟左右。《医者仁心》全剧出现14名医生、10名主要患者、13名患者家属、6名医生家属和7名其他人员;而《周一清晨》全剧共12名医生、23名主要患者、22名患者家属、5名医生家属以及3名其他人员,如表1所示。
两剧的固定医者数量相近,但主要患者数量相差甚多。《医者仁心》平均一集患者数量仅0.3人,《周一清晨》高达2.5人。超高的人物故事比率,决定了《周一清晨》中医患关系比较简单、稳定,基本保持在醫者和患者这种单一关系。患者在医院的流动速率快,整体叙事节奏也更快。相比之下,《医者仁心》中每位患者的平均呈现时间为3集故事,患者流动速率慢,叙事节奏较慢。并且,该剧医患关系常升级出恩情、恋情以及仇恨等复杂关系,如姚淑云家属为拿到高额抚恤金医闹,多次对护士长刘敏大打出手,这里为仇恨关系;医院为帮助患有罕见病例的贺志梅免收医疗费,贺家与医生关系转变为恩情关系:患者苏教授和护士刘敏互为知己,其关系升级为暖昧关系。《医者仁心》利用患者自身的故事素材以情感人,《周一清晨》的人物设计给观众传递更多医疗知识,满足医疗剧观众的求知欲。这样的人物类型比例体现了中美两国在医疗剧中制作思路的不同:国产医疗剧专注人情关系,美国医疗剧重视专业程度。
除此之外,《医者仁心》中其他人员的数量明显高于《周一清晨》,两剧共同出现的其他人物有医药代表和律师,都是医疗剧中的常见人物。《周一清晨》里医药代表的形象为正面,律师的形象非常强势;《医者仁心》则截然不同,其医药代表形象偏负面,律师发声机会很少,究其本质,是中美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导致的差异。《医者仁心》特有的其他人员有:保姆、记者、警察、医闹黑工、建筑老板,这些人物蔓延到医生家庭、患者医闹、医院建设等事件之中。一方面是因为患者和家属的数量较少,情节需要延伸到其他人物才能顺利完成,另外是因为国内复杂的医疗生态,国产医疗剧的叙事噪声太大,常出现超出医院内部的情节。《周一清晨》对医闹情节的设计篇幅少,仅有几笔也停留在医生和律师的对峙,这样的手法让观众视野更加清晰地聚焦在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和疾病本身,这不失为医疗剧的要义。
(二)医者形象对比
医疗剧中医者形象大致可以分为正、反医者两类,正面医者又可以分为医术医德兼备型、成长型;反面医者可以分为技能缺失型和道德背弃型。在正面医者形象上,国产医疗剧塑造的人物比较扁平:美国医疗剧中医生更加丰满、有个性。《医者仁心》的主角钟立行兼具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整体人物呈现出扁平趋势,在精神境界和医术上都给观众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周一清晨》有六位主角医生,性格差异极大,里奇韦俏皮、加多温和、威尔逊自大。六人兼具医德,但因性格存在缺陷,六人和病人会产生矛盾和摩擦,互相也经常意见分歧,相较于《医者仁心》中的“孤胆英雄”式的钟立行,美国医疗剧中相互牵制、有血有肉的医者楷模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关于成长型医者,《医者仁心》中罗雪樱、顾磊和丁海三为实习医生性格倔强,有独立想法,对于医生信仰上有各自的理解,但全剧并未展现其医疗技术提升的过程。反观《周一清晨》,虽然仅一位配角成长型医者,但是她在里奇韦医生的帮助下独当一面,传递出了成长主题的正面价值观。
在反面医者形象上,《周一清晨》只讲述了马丁医生因严重失责被剥夺行医资格的支线;《医者仁心》中有医术不精、医德败坏的王冬,道貌岸然的副院长陈光远,和因生活所迫偷药赚钱的护士长刘敏,反面医者行为错误并非和患者互动时产生,而是由于受贿、贪污。这样的情节同样适用于其他剧种,并没有发挥出医疗剧自身独特的魅力。
(三)患者及家属形象对比
医疗剧中医患关系的呈现重点附着在医生和患者的行为实践上,但我们往往过度重视医生的形象分析而忽略了患者本身的研究,在患者的设置上,中美两国医疗剧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
在患者及家属形象的设置下(如表2所示),《周一清晨》中,具有独立意识的人超过了半数以上,13岁少女明知有死亡风险也独立做主拒绝进行脑部手术;基督教科学派教徒少女被马踢伤必须医治,该教只靠祈祷治病,不采用任何医疗手段,她为了宗教信仰拒绝医治:捐肾手术失败的双胞胎妹妹i冒着感染的风险要求接回自己的肾脏,只因肾脏器官是和孪生姐姐最后的联系。这样具备独立意识的患者能更好地和医生产生思维、价值上的交锋和对峙,而不是将戏剧任务交托给患者家属、律师、记者等第三方人物。《医者仁心》中,仅王欢、贺志梅和苏教授三人算得上是具有独立意识的患者,其他的患者多为婴儿或处于昏迷状态的人,25集之后再没有新的患者加入情節之中,整个剧成为了医生之间明争暗斗的呈现,失去独立意识的患者不能和医生产生直接的言语或动作沟通,戏剧张力无法释放,矛盾自然就转移到医生和患者家属身上了,医患矛盾在叙事中无形地放大。
在家属形象设置方面,《医者仁心》中的家属大多呈现出不理智、愚昧、无理取闹,而《周一清晨》中的家属大多能理解、包容、接受生死,但在动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时也表现得坚定果敢。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其实是从不同的现实环境滋生出来的,本无所谓对错,但如果将浓墨重彩施在病患家属的不理解和无理取闹的医闹场面,这其实是在警醒医者应该怎么处理医闹事件,而不是给观众提供一个面临生死的理性思维和正确态度。缺乏独立意识的患者和不理智的家属的形象较多,割裂了医生和病患的联系,让两者的知识鸿沟更加宽阔,医者成为了精英文化代表,而患者和家属则落入了智力缺陷的巢臼。
医疗剧观众在观看代入时的角色常为患者,在剧集中,只有患者具备独立思考意识才能给观众提供思辨范式,观众对于疾病、医生、生死有了自己理性的判断才能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人物形象的设计和塑造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电视剧作品对观众产生的思想震撼力的力度大小。”[3]如果观众观看剧集时得到的范式和情感投射对象全是不清醒的患者和无理取闹的患者家属,错误的范式只能让观众的医患焦虑仍然无处安放。医疗剧制作者应该设置能让观众产生信赖感的医者形象、能投射自身情感的患者形象、以及从正面或侧面能获得正确范式指导的其他人员形象。
三、价值重心:不同医疗生态下的生命美学
医疗剧可以归类为行业剧,但医疗剧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呈现吸引眼球的手术场面,也不是为了靠揭开黑幕,刺破阴谋来获取关注,而是观察医生和患者在矛盾、选择,甚至是在生命临界边缘抒写的生命美学。
《周一清晨》拓宽了医疗剧视角,首先是对医生职责和信仰的坚守,周一清晨讨论会并无赞扬,而是现场质询还原治疗过程,观察治疗细节,仪式化地复盘医生们的失误,观众通过回顾深化对医疗生态的理解。《周一清晨》没有刻意崇高化医者形象,也拒绝放大患者的权利,展现出平等的医患关系范式。其次是对医护人员困境的思考,泰医生天生缺少面部表情,治疗中常引起患者的误解;威尔逊医生性格傲慢,还因此对病人造成过度伤害。通过复盘这一细节,医者加深了自我认知,把医生还原为人,这是医疗剧的价值之一。最后是人道主义的回归。在面临基督教科学派患者拒绝通过医疗手段治病时,巴克医生选择尊重患者的宗教信仰,暗中为其治好病却不透露真相;哈丁医生急迫想要器官拯救自己的患者,在一位濒死患者的母亲面前展现了自己迫切甚至欣喜的情绪,被患者母亲告上法庭。医疗剧要对病人的现实病症和心里困境予以人道主义关怀,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不管是批评的口吻,冲突的呈现还是宽容的理解,最终目的都是表现出对于人与生命的热爱。
不同于欧美的医疗模式,国内的医疗生态相对复杂,国产医疗剧的叙事噪声比较大,难免规避不了医闹事件以及家庭问题。《医者仁心》通过女住院医的讲述视角,把平民百姓在医院的身不由己勾勒出来,同时也呈现出医生对医德和信念的探寻和追求。生、死是人的最大挑战,医疗实践面对的是血淋淋的生命,治疗过程命运在生死之间摆渡,医生的每次选择都在生命的悬崖上雕刻着人性。每位观众都是潜在的患者,医疗剧是绝佳的媒介供观众投射情绪。中美医疗剧传达出来的共同的精神内核是在科学和伦理的摆动之间对生命的敬畏、对死亡的正视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参考文献:
【1】吴素玲.电视剧艺术类型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84.
[2]谭霈生.论戏剧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4.
【3】曾庆瑞.电视剧原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65.
【作者简介】唐灵云,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广播电视艺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