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媒体依赖形成的社会心理原因分析与探究

2020-08-09安青

新闻传播 2020年10期
关键词:社会心理社交媒体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人们在使用社交媒体产生的内在动机,进而去分析社交媒体依赖形成的社会心理原因,使其得到心理的改善。

【关键词】社交媒体;社交媒体依赖;社会心理;心理原因

在社会科技的迅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已经进入到信息化的社会,随之而来的移动通信技术、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升级和换代,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说,当前我国在互联网时代,高达90%的人们使用手机上网,在微信、QQ等社交软件的应运而生下,其微博、视频等平台也开始迅速崛起,整个社会也陷入了社交媒体依赖之中。与此同时,社交媒体虽然充分满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为人们的方便快捷交流搭建桥梁,但也是一把双刃剑,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人们形成了社会心理,这是每一人都应该深刻反思的问题。

一、社交媒体依赖的涵义

社交媒体依赖,就是人们在网络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社交媒体去获取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可以说,一旦没有接触社交媒体时,人们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焦躁的情绪,以及生理上出现想要接触的欲求,并且接触之后就会感到踏实和愉悦,这属于一种对社交媒体使用的瘾癖。当前,对于社交媒体依赖的社会心理,主要包含八个方面的表现形式:

1)无论在任何时候总是想要打开社交媒体;2)在工作和思考等任务中,容易出现中途的中断,并去使用社交媒体;3)对于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和频率,已经超过了预期值;4)持续性、或者不间断的想要去看社交媒体上的信息,甚至期望自己收到消息提醒、得到@和评论等;5)在无聊时会使用社交媒体,尽管得不到满足但也放不下:6)很多时间会因为社交媒体耽误正常事情的进展,比如工作、学习、等车等等;7)虽然尝试不去使用社交媒体,但次次失败;8)不用社交媒体时,就会感受到焦虑和不知所措。在这八点之中,只要达到三点及以上,就是具有社交媒体依赖的倾向,超过五条就属于超出正常社交媒体的使用范围,产生强烈的依赖症,从而造成人们出现社交媒体依赖的社会心理。

二、社交媒体是现代人们个性社会化进程的主要途径

人,属于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不能脱离社会生活,并需要在与他人交往中获得生存的物资和信息,来实现自身的社会化进程。换句话说,社会化是个体向社会公共生活的融入,就是在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下,将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可以说,社会化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会伴随人的一生。在当前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下,人们的生活节奏愈加变快,人与人之间见面交流的机会也随之减少,与此同时通信技术和智能电子设备的更新换代,为人们的社交需求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发展下,很多社交平台也应运而生,比如微信、微博和QQ等等,完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让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可以说,这样的新型社交方式,促使人们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之中,其人际交往更加宽广,已经成為了人们的个性社会化进程的主要途径,能够获得良好的社交体验。因为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自由地交流或者组建多种不同的群聊,彼此的互相交流能够获得个体的心理归属感,所以,人们在社交中不仅重新定义了自己,还重新定义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并且,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前进下,很多人的内心处于高压环境,随之而来的焦虑、孤独情绪的产生,更加想要与他人亲密的交往,或者加入到某个群体之中,获得别人的关注和欣赏。目前人们的需要主要分为心理、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七种,从而社交媒体刚好体现了人们的高层次精神追求。

三、害怕错过社交媒体上的信息

在社交媒体的使用上,人们所出现的社会心理原因其一,就是害怕错过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也称之为错失恐惧症。主要表现在担心因为没有及时查看的朋友的动态,就会失去和错过信息,并出现焦虑不安。一旦因为忘记带手机、手机没电等其他原因,没有及时地刷新朋友圈、微博和QQ空间,以及一些其他的社交软件,或者看不到亲朋好友的动态、关注明星的新闻和最近资讯等信息,就会产生不安,只有不停不断地刷新和浏览信息,才会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与此同时,尽管大部分的信息对自己没有任何的价值或者实质性的用处,也会抱有宁可阅读一万,不能漏读一个的心理,确保自己在与人交流时能够更有底气。

另外,人们都是群居动物,特别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与他人聊天和互动,不仅热衷于关注别人的动态,也希望别人关注,时时刻刻暗示着我们的关系很好,或者通过点赞、评论等方式,告诉他人我在关注你等。所以,在社交媒体中的不断互动来维系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关系,如果不频繁地刷新信息,就表示无法第一时间了解他人的动态,一天不刷就感觉自己与世隔离,甚至错过或失去了关系不太密切的所谓的“熟人”,或者具有潜在利益关系的对象,感觉渐渐从脆弱的圈子里淡出,人际关系也越来越疏远。正因为这样的媒介化社会,人们才会害怕错过各种信息,避免自己脱离社会和群体,从而对社交媒体产生强烈的依赖。

四、社交媒体满足人们的互相窥视心理

社交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之间的人际交往方式。与此同时,人们借助社交媒体,能够进行实时的交流和信息获取。这样,因为社交媒体中人物的身份可以是匿名的,甚至身体不在场,这就会鼓励了现实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人,也可以在社交媒体上活跃起来,进行积极的交流,暴露出入的另一面个性。并且,人们会运用多种方式去维持自己的外在印象,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和目的,借助言语进行陈述和推销自己,来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并且能够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赏。所以说,这种自我暴露满足了人们的社会心理,用以自我提升的手段。

而且,人们在社交媒体上的“在线生活”,是自己的个人谋划结果。可以说,人们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填写的个人资料,是经过精心的挑选和修整的,将自己始终维持在虚拟世界中的完美形象,此时一旦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扬,自我暴露的热情就会高涨。这样,人们在不断地暴露自我过程中,互相认识并且接受对方,不仅减少了与他人的疏远关系,起到精神上的满足效果,还能获得相应的汇报,也就是引发对方的自我暴露。从而,微信和QQ等社交媒体,每个人都能轻松地窥视到他人的信息满足自身的好奇心,这也是人们社交媒体依赖形成社会心理的因素之一。

五、社交媒体依赖现象的解读

(一)社交媒体具有表演性

可以说,在表演成分之中带有一定的欺骗,为了维持在他人心中的形象,人们就会在社交媒体交流中,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设计自身的形象,往往有时候网络中的形象与现实完全不符,这样就属于每个人都戴着一张面具,自由的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中转换。

(二)联系方式多样性

虽然网络科技为人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的空间,但没有拉近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在现实世界之中,交往密切的私人关系是依靠彼此接近维系,而社交媒体上无法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却给人好似在一起的错觉,其实并没有让人变得更加亲近。

(三)排解孤独的方式

社交媒体可以让孤独、寂寞的人结识很多新的朋友,或者进入到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群聊之中,但因为其匿名性的原因,会导致一些人们在交流之中难以建立信任感。从而,社交媒体中所谓的“朋友”,其实都是泛泛之交,并不是推心置腹的真朋友,这样人们想要通过社交媒体摆脱自己的孤独,结果每个人都陷入了群体性的孤独之中。

(四)实时的交流互动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害怕错失消息,或者为了节省彼此连接的时间,就会保证自己随时在线,能够进行实时的交流和互动,这样虽然能够增强沟通的效率,但同时也会耽误真正的工作、学习和休息等时间。并且,人们因為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越多,就会减少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时间。

(五)创造释放压力的空间

社交媒体之所以让很多人产生依赖,形成社会心理原因,其实是人们为了逃避现实生活的一种方式,已经成为了人们释放压力的空间。因为在虚拟世界之中可以获得心理的满足,但同时一些人也容易受到社交中不良且阴暗的心理,既希望自己可以摆脱孤独,又不希望他人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

结语

综上所述,社交媒体依赖形成的社会心理,是人们对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双重渴望结果。可以说,社交媒体是一把双刃剑,虽然拓宽了人们的人际交往范围,实现了高效便捷的交流和互动,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当人们的自我呈现愿望越来越强烈,而社交媒体刚好是实现此种愿望的主要渠道,所以人们就会对社交媒体产生依赖。所以,只有始终坚持适度的原则,才能让社交媒体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达到一定的平衡,让网络科技真正为人们而服务。

参考文献:

[1]盛洁,社交媒体环境中人们对媒介的依赖研究——以微信朋友圈为例[J].今传媒(学术版),2019,027(009):61-63.

[2]高方昕,赵闪,张敏强.大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对学习拖延的影响——自我控制的调节效应[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3]王大钊.社交媒体依赖形成的社会心理原因探析与反思[J].艺术科技,2016年第II期.

【作者简介】安青,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在职研究生。

猜你喜欢

社会心理社交媒体
网络流行语“宝宝”的自称功能探析
社交媒体视域下弱势群体舆情表达研究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线社交变迁及动因分析
基于社交媒体的广告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基于屌丝文化审视青年群体的社会心理
浅析大学生仇富现象
方言角色社会心理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