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研学旅行本土资源 开拓学校育人新思路
2020-08-09杨作峰
杨作峰
摘 要:“会宁资源研学旅行”是根据会宁县的实际情况,在现有的研学旅行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有价值的资源,并且合理地利用有价值的研学旅行资源,同时组织学生到有价值的研学旅行资源点体验生活,让他们体验与学校不一样的生活,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旅行,也可以利用不同的形式来锻炼学生的户外生存能力。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更具团队意识,为更好地学习和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奠定基础,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资源;研学旅行;德育;新思路
研学旅行的发展历史比较悠久,有些国家搞得比较好,如韩国等,他们非常重视研学旅行,因为研学旅行在学生成长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参加过研学旅行的学生在社会实践经历方面更加丰富。鉴于这方面的因素,一些国家在正常教学中加入了研学旅行课程,但受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我国在研学旅行方面起步比较晚,2013年才开始,而且研学旅行产品比较单一。国内学者分别从研学旅行的内涵研究、研学旅行需求研究、研学旅行资源研究、研学旅行组织及实施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与探讨。相比较来说,我国的研学旅行起步比较晚,但是它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短短时间已经初具规模,并逐渐实现体系化和规范化。
一、研学旅行研究的意义
1.会宁资源研学旅行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激发学生走进自然社会的热情,从而在自然社会中拓展知识、运用知识、创新实践。有效促进全县中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利于培养新时代的综合人才。这也是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2.对会宁资源研学旅行的研究,可为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研学旅行教学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有效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最近几年,封闭式的课堂教学仍然在我们这个偏远县城占据着主要地位,学生几乎都是常年生活在这个小县城里,走出去的机会很少,更谈不上由学校、教师为他们组织一些课外活动了。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知识固化的现象,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了问题也无法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这就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带来了很大的限制。研学旅行活动可以高效解决这一问题,充分利用本县研学资源,建立起符合本县实际情况的,比较有效的研学旅行方面教育教学的体系,助推会宁教育向新的模式发展,使社会实践不流于形式。
3.通过研究,挖掘出会宁资源研学旅行的价值,制定课程标准及评价体系、组织实施、经费筹措、安全责任机制等制度,使之具有可操作性,使研学旅行不流于形式。
4.通过实践,逐步探索出一套研学旅行的科学有效的落实方案,并将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不断推动全县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向前发展。
二、研学旅行助推素质教育新思路
1.研学旅行基地价值的开发
全面实地考察会宁县各个研学旅行基地,对其能够被用于研学旅行的部分内容进行标示和备注,并建议不断进行完善,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做好准备。
2.研学旅行制度的创建
依据会宁县具体县情和教学实际,制定符合会宁县研学旅行的规章制度,制定符合会宁县研学旅行的基本课程和适合会宁县的评价体系和方法,以及一些相关的预案和出现意外情况的解决方法,为研学旅行活动提供理论保障。
3.研學旅行教学常规化
通过研学旅行课题的研究,为政府部门推动研学旅行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撑,为全县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本土研学线路的打造与价值开发
会宁县是全国的旅游基地,拥有丰富的研学旅行资源,挖掘会宁县资源研学旅行,打造精品研学旅行路线如下:会宁县红色研学旅行三条精品路线,会宁县景园—大墩梁—党岘镇农场;会宁县景园—大沟镇张嗣功学窑—河畔镇慢牛坡;会宁县景园—东山—桃花山景园。
1.会宁县资源研学旅行第一条精品路线:会宁县景园—大墩梁—党岘镇农场
精品路线介绍和开发的价值和意义为让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会宁县资源研学旅行第一条精品路线第一站会宁县景园有非常丰富的资源,有雄伟的大门,会宁县景园院中央有一高大的塑像——地球,顶端有颗五角星、三支步枪、三个红军头像,底部有一条红飘带。地球上的红飘带北面是高大耸立的会师纪念塔,建于1986年,塔高33.33米,是无限循环的意思,寓意是长征胜利后的革命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塔体由三塔构成,各为九层,是天长地久的意思。红军将士打下的江山可以说与日月同辉。三塔在第十层合为一塔,具有“九九归一”的意思,塔内有126个台阶,最高层和最底层两层分别代表天地。在会师纪念塔的北面有一座建于明弘治十三年的古建筑,就是文庙大成殿。它历史悠久,距今有500多年,纪念塔东面是将帅碑林,有300多片。既展现了书法艺术又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利用这些古建筑来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教育是最好不过的了,它们就是最为鲜活的教材。以上是会宁县会师胜利景园的几大建筑,是挖掘会宁县研学旅行资源、打造精品研学旅行路线很好的起点。
研学旅行案例一:
为缅怀先烈,铭记历史,深化爱国主义思想教育,11月3日,我校2019级师生带着对革命前辈的敬仰与崇敬来到会宁红军会师旧址。本次活动的主题是“重温长征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弘扬会师精神”,师生还在会师纪念塔前举行了隆重的缅怀仪式。
远征,上午7:30,我校研学旅行活动拉开序幕,2019级六百多名师生齐聚广场,整装待发。动员会上,领导做了重要讲话。
参加此次活动的还有政教处、团委干事、校医室医疗人员及会宁县交警大队。行程中,学生身着校服,高举班旗,竞唱红歌,精神抖擞,秩序井然,无一不展示我校师生的风采。由2019级16个班级组成的研学旅行队伍于8:50顺利抵达会宁红军会师旧址。
学生在会师塔下向革命先烈鞠躬致敬,并由学生代表向革命先烈敬献花圈和花篮。
会宁县资源研学旅行第一条精品路线第二站大墩梁,大墩梁战斗遗址位于距会宁县城南面大约40公里的中川镇。会宁县红色研学旅行第一条精品路线第三站党岘镇五七农场,会宁五七农场的研学课堂主要是在五七农场开展2~3天学农研农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研学活动。
2.会宁县资源研学旅行第二条精品路线:会宁县景园—大沟镇张嗣功学窑—河畔镇慢牛坡
会宁县资源研学旅行第二条精品路线第一站会宁县景园,前文已介绍。
会宁县红色研学旅行第二条精品路线第二站大沟镇张嗣功学窑,这个黄土崖窑已超过百年历史。别看它小,可是走出了百余名举人、两名进士、诸多贡生,可以说,这个小窑洞是会宁的文脉。走进学窑,里面有会宁明清时代的进士名录,有与学窑相关的文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耀泉进士的档案里张老夫子的名字赫然列于其中。这份难得的史料也可算是“镇窑之宝”。
研学旅行案例二:
2018年5月13日,我校部分教师代表、高二文科班学生赴大沟学窑开展研学悟道活动。
到达学窑广场后,张振绪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其五世祖张嗣功生平事迹,他因教出“陇右三苏”的苏门三进士苏耀泉、苏源泉、苏绍泉兄弟及百余名进士、举人、贡生而享誉陇原。
随后,学生在张克靖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学窑,张克靖老师娓娓道来,同学们听得仔细入神。参观过程中,随行的语文教师雷蕾给同学们讲述了“苏门三进士”苏耀泉、苏源泉、苏绍泉的事迹。最后在广场上,师生一起深情朗读了苏源泉的文章《韩绳武先生家传》和荀子的《劝学》等古文经典,学窑的上空回荡着学生的读书声,经久不息。
参观完毕后,文科班语文老师在学窑外授课,同学们肃然危坐,认真听讲,还时不时地向李老师请教学窑、文献、课文等方面的问题,这种求知好学的精神感染了在场的人们。
本次的研学活动非常成功,学生纷纷发言,他们表示今后将秉承学窑精神,奋发努力,成为有用之材。
会宁县红色研学旅行第二条精品路线第三站河畔镇慢牛坡,慢牛坡位于距会宁县城北面大约70公里的白草塬乡四百户村。
3.会宁县资源研学旅行第三条精品路线:会宁县景园—东山—桃花山景园
会宁县红色研学旅行第三条精品路线第一站会宁县景园,前文已介绍。
会宁县资源研学旅行第三条精品路线第二站东山,东山脚下,南北长约80米,东西宽约40米,面积约2400平方米。
会宁县资源研学旅行第三条精品路线第三站桃花山景园,“长征胜利景园”初建于1996年,设计者很好地利用地形,结合自己的专业水平,非常好得设计出景园特色,设计出山形地貌和自然风景,采用摹拟与微缩相结合的手法,形象、逼真,使参观者既能够游览美丽的景色又能够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研学旅行案例三:
春天是一個充满活力的季节,我校就在春季将高二级17、18两个班的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来看一看桃花山的“状元林”,在山上进行义务植树活动。这个活动每年都会举行,学生都非常期待。
来到了桃花山,学生相互配合,挖坑的挖坑,浇水的浇水,还有的学生专门帮别人扶树苗,开心又快活。忙忙碌碌、打打闹闹地度过了一上午,桃花山被学生种满了小树苗。在植树的过程中赵洪涛校长一边植树一边给同学们介绍“状元林”的来历。栽树育人,是刘老师的理想和追求,1996年春,刘老师动员学生利用星期天荷锄负镐,在干旱贫瘠、寸草不生的桃花山挖树坑、背黄土、抬水浇灌,异常艰辛,24年来,刘老师和学生一道取沙运土、挖沟垒石,背土、挑水、运苗,吃尽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头。冬去春来,寒暑交替,他的学生换了一届又一届,但是他的“状元林”却在年复一年成长延伸,目前“状元林”占地近100亩,松柏树10000多株。如今,他的学生已有近900人踏进了高校的大门,有些已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每逢假期探亲,他们都要先来看望刘老师和山上的树木。刘老师用“识字读书明理达道,栽松植柏教书育人”的对联来自勉,希望同学们学习刘老师这种植树育人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代代赓续传承。
研学旅行的一大益处是它能够借助本土资源助推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在游玩的过程中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学生之间交流的机会也随之增多。此外,研学旅行还能帮助学生改掉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锻炼学生的心智,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我们实施研学旅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林,卢德生.我国研学旅行历史演变及启示[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26-31.
[2]郭锋涛,段玉山,周维国,等.研学旅行课程标准[J].地理教学,2019(6):4-7.
[3]胡向东.中小学研学旅行评价体系建设探究[J].决策与信息,2018(12):10-18.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核心素养理念下会宁县红色研学旅行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号为GS[2019]GHB0472。
编辑 王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