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脏腑、经脉学说在中日两国的传承

2020-08-07何慧玲肖永芝

世界中医药 2020年14期
关键词:万安经脉五脏

何慧玲 肖永芝

摘要  宋代杨介《存真环中图》,保留了久已失传的《欧希范五脏图》,并厘正欧图错误,根据真实解剖事件新绘脏腑图和经脉图。宋代以后的重要藏象、针灸著作中的脏腑图及十二经脉图,多以《存真环中图》为蓝本,或原图引用,或衍化新图。《存真环中图》成书后不久传入日本,在日本的一些重要著作中保存并流传至今,同样对日本的脏腑、经脉学说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宋代;脏腑;经脉;存真环中图;顿医抄;万安方;欧希范五脏图;中日传承

Inheritance of the Theory of Viscera and Meridians in Song Dynasty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HE Huiling,XIAO Yongzhi

(China Institute for History of Medicine and Medical Literature,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700,China)

Abstract  Cun Zhen Huan Zhong Tu,written by YANG Jie of Song Dynasty,has preserved the long-lost Ou Xi Fan Wu Zang Tu,modified the errors in Ou Xi Fan Wu Zang Tu,and redrew the images of viscera and meridians based on the actual anatomical events.The diagrams of viscera and meridians and 12 regular channels in important visceral manifestation and acupuncture works after Song Dynasty are mostly based on Cun Zhen Huan Zhong Tu by quoting its original images or evolving new pictures.Shortly after Cun Zhen Huan Zhong Tu was written,it was introduced to Japan and has been preserved and handed down in some important works in Japan.It has also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theory of viscera and meridians in Japa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heritance and influence of the theory of viscera and meridians in Song Dynasty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only copy of Cun Zhen Huan Zhong Tu collected by the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and the Japanese Dun Yi Chao,Wan An Fang,the annotations of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by Japanese monks.

Keywords  Song dynasty; Viscera and meridians; Cun Zhen Huan Zhong Tu; Dun Yi Chao; Wan An Fang; Ou Xi Fan Wu Zang Tu; Inheritanc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中图分类号:R224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673-7202.2020.14.034

在中国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由宜州(今属广西壮族自治区)州吏吴简命医官与画工共同解剖并绘制的《欧希范五脏图》,是被多数学者公认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人体解剖图。原书早已亡佚,但其图被宋人杨介收入《存真环中图》中,杨氏还补充绘制了部分人体脏腑图和十二经脉图。杨介之图在国内亦极为罕见,仅有孤本存世且长期未对读者公开,故中日两国学者一度认为该书也已散逸不传。其实,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有《存真环中图》钞本一部,因被馆方视为孤本珍藏,长期未对外公开,故一般学者大多不得而知;2014年,此本《存真环中图》被收入《中医古籍孤本大全》中,由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学者方能得见其面目,从而也否定了《存真环中图》早已失传的说法。

《存真环中图》的绘图在日本医籍《顿医抄》《覆载万安方》(以下简称《万安方》)中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其文字则部分保存于日本僧人幻云《史记》标注中,反映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日本對中国宋代解剖学和经脉学说的学习与接受。日本著作中的这些相关内容,至今成为研究中国古代解剖、经脉以及中日两国医学交流的珍贵文献史料。

我们将书中图文与日本现存《顿医抄》《万安方》多个传本所载图文逐一进行对照分析,参考日本保存的宋版《史记》幻云注,以此为核心探讨宋代解剖学、经脉学说在中日两国的传承流变。

本研究的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宋)杨介《存真环中图》(1113),中国国家图书馆藏钞本。见图1。(日)梶原性全《顿医抄》(1304),日本京都大学图书馆富士川文库藏钞本;(日)梶原性全《顿医抄》(1304),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藏钞本;(日)梶原性全《覆载万安方》(1331),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藏延享二年(1745)钞本;(日)梶原性全《覆载万安方》(1331),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天保三年(1832)钞本;(元)滑寿《十四经发挥》(1341),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藏和刻本;(日)月舟寿桂(幻云)《史记》标注(1470—1533),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藏宋本《史记》(见1992年オリエント出版社《东洋医学善本丛书》第28册)。

1 《存真环中图》的源与流

宋代杨介《存真环中图》由《存真图》和《环中图》两部分构成。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载月舟寿桂(幻云)《史记》标注云:“存真,五脏六腑图也;环中,十二经图也”[1]。存真图,即为脏腑图;环中图,意为经脉图。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钞本《存真环中图》书首载有两篇序文,依次为政和三年(1113)洛阳贾伟节“存真环中两图序”、政和二年(1112)杨介自序。由此可以推知,《存真环中图》当成书于宋徽宗政和二、三年间(1112—1113)。此本足厥阴肝经之末载有耿延禧绍兴五年(1135)“后序”一则,言:“泗州杨吉老为《存真环中图》……永嘉令李处廉简伯将取而刊行,以广慈惠,故乐书其后云”[2]。知此书或曾于1135年刊行。此刻本今虽并未得见,但国家图书馆所藏《存真环中图》当是据此刻本钞绘而成的。

关于杨介生平事迹的史料记载较少,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略述其传曰:“杨介,号吉老,泗州人。世医,名闻四方”[3]。杨介的著作有《伤寒论脉诀》《四时伤寒总病论》《存真环中图》,前二书均已亡佚。

《存真环中图》书首贾伟节“存真环中两图序”载:“都梁山杨君吉老,以所见五脏之真,绘而为图,取烟萝子所画,条悉而厘正之。又益之十二经,以存真环中右之”[2]。可知杨介在绘制脏腑图时参考了烟萝子之图,并已厘正其错误。在《道藏》所收《修真十书·杂著捷径》卷之十八中,载录有烟萝子《体壳歌》,其下绘制6图,依次为烟萝子首部图、烟萝子朝真图、内境左侧之图、内境右侧之图、内境正面之图、内境背面之图。前两幅为道家修炼图,后4幅为脏腑图[4]。烟萝子的4幅脏腑图,除肝、脾的位置与人体实际相反外,其余脏腑位置基本正确。

《存真环中图》杨介自序言:“宜贼欧希范被刑时,州吏吴简令画工就图之,以谓详得其状,或以书考之则未完。崇宁中,泗刑贼于市,邓(郡)守李夷行遣医并画工往视,决膜摘膏,曲折图之,尽得纤悉。介取之校之,其自咽喉而下,心肺肝脾胆胃之系属,小肠大肠腰肾膀胱之营叠,其中经络联附、水谷泌别、精血运输、源委流达,悉如古书,无少异者。于是以背面左右所见之形分绘之,参以黄帝之经、法士之论,较然切著,虽未经研综,经方之士或批图则卒知之”[2]。

杨介在上段序言中描述了宋代历史上发生的2次人体解剖事件。其中,第1次为庆历间(1041—1048)宜州屠戮并解剖欧希范等人之事。南宋赵与时《宾退录》载:“庆历间,广西戮欧希范及其党,凡二日剖五十有六腹。宜州推官吴简皆视详之,为图以传于世”[5]。宋代叶梦得《岩下放言》谓:“世传《欧希范五脏图》,此庆历间杜杞待制治广南贼欧希范所作也……与(蒙)干挟其酋领数十人皆至。杞大为宴犒,醉之以酒,已乃执于坐上。翌日,尽磔于市,且使皆剖腹,刳其肾肠,因使医与画人一一探索,绘以为图”[6]。以上两书史料记载的是《欧希范五脏图》的来历。《欧希范五脏图》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在人体喉部绘有3个孔窍,错以为咽喉部有3个独立的通道,各通食、水、气,且三者间互不相通,这种认识与人体解剖實际不符;此外,肝在右,脾在左,与实际解剖位置相符,纠正了此前烟萝子图的错误;其余脏腑位置和形态基本符合人体解剖实际。第二次是崇宁年间(1101—1106)泗州府(治所在今江苏宿迁一带)刑戮犯人并解剖尸体的事件。从杨介自序可知,主持此次解剖的太守李夷行派遣医生与画工共同完成解剖与绘图,之后杨介加以校正,形成《存真图》,“悉如古书,无少异者”。经杨介校正后的《存真图》由3方面内容构成:保留了宋代上一次解剖实践后绘制的《欧希范五脏图》;同时,在校正的过程中又绘图纠正了前者咽喉部有3个通道的错误;此外,将背面、左右各个方向所见之形分别绘制成图。

吴简主持绘制的《欧希范五脏图》原图已佚。《存真环中图》第一幅图文字部分为针对该图脏腑分布和生理病理特点的详细解说:“宜州推官吴简云……喉中有窍三,一食,一水,一气,互令人吹之,各不相类戾……”[2]。从这些记载可知,此图当即为《欧希范五脏图》。此外,现代学者根据中日相关著作互参考证,证实清代严振《循经考穴编》所载题为“欧希范五脏图”的,确为欧希范五脏图之一[7],但该书之图喉管中仅有二窍,纠正了《欧希范五脏图》喉有三窍的错误,其余脏腑位置形状与《存真环中图》的第一幅图基本一致。

中日两国学者曾经普遍认为《存真环中图》原书已经失传,但其中的《存真图》部分被后世的一些藏象类著作收录。例如,学者靳士英等经过详细考证后提出:“明清诸多脏腑图与内景图均以《存真图》为蓝本,或原图引用,或衍化成新图,影响长达七百余年”[7]。又如,元代孙焕重刊《玄门脉诀内照图》,载有人身正面、人身背面、肺侧、心气、气海膈膜、脾胃包系、小肠水分膀胱阑门(原无图名,此名为笔者所加)、命门大小肠膀胱之系8幅图[8],与《存真环中图》大体相同。明代王圻《三才图会》所绘人身正面图、人身背面图[9],均同于《存真环中图》。清人严振《循经考穴编》五脏正面图、五脏背形图、气海膈膜之图、阑门水谷泌别之图、肺右侧之图、右肾命门之图、五脏总系于心之图7幅图,与《存真环中图》中所绘相同;另有一幅题为“欧希范五脏图”的,与《存真环中图》第一幅图欧希范五脏图基本相同,唯喉有二窍[10]。

《存真环中图》中的《环中图》部分为经脉图,“其所绘十二经脉图亦被模仿,似是形貌大致相同,根据朝代变换衣着,流传至明清”[11]。如明代高武《针灸聚英》、杨继洲《针灸大成》等书中的十二经脉图,其人形与《环中图》颇为类似。

杨介《存真环中图》于公元1304年以前就已经传到日本,在镰仓时代(1185—1333)的著名医籍《顿医抄》《万安方》中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在室町时代(1336—1573)的《史记》幻云注中也有大量文字转录。

2 《存真环中图》与《顿医抄》的绘图对照

《顿医抄》由日本镰仓时代著名僧医梶原性全编撰,成书于嘉元二年(1304),主要以和文撰写。全书50卷,为综合性医学全书,内容涉及脏腑经脉形候、临床各科、房中养生、内景图谱等各个方面,广泛征引中国唐宋以前的医学文献,反映了日本镰仓时期的医学特色。该书著成后一直未经刊刻,仅以钞本形式流传,据日本《国书总目录》所载,现今至少有18种钞本存世[12]。《顿医抄》的京都大学富士川文库藏本卷四十四,收载有7幅脏腑图(缺“正背图”“脾胃包系图”)和11幅经脉图(缺“足太阳膀胱经脉图”);日本内阁文库藏本卷四十四为“五脏六腑形并十二经脉图”,收录有9幅脏腑图和12幅经脉图。这2种《顿医抄》的钞本,在各图之下均配有阐述脏腑功能或经脉循行流注的文字。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存真环中图》中,《存真图》部分包含欧希范五脏图、五脏正图、五脏背图、肺已下右侧可见心系系于青髓下通于肾、五脏系通于心心通五脏系、气海膈膜、脾胃包系、 阑门水谷泌别、右肾为命门主司精血并大小肠膀胱之系9幅脏腑图。除五脏正图外,其余各图之下均配以文字论说。

《顿医抄》京都大学富士川本和内阁文库本中第一幅图“正面内相(向)图”与《存真图》第一幅“欧希范五脏图”基本相同。见图2。其余各图,京大富士川本所绘,与《存真图》相应之图基本相同;而内阁文库本各图,其脏腑的分布与《存真图》相同,仅存在脏腑形状和位置上下的微小差異。由此可知,《顿医抄》京大富士川本、内阁文库本中的脏腑图都是仿照杨介《存真图》来绘制的。

《环中图》第一段文字言:“其法本于古书而杂在诸经,后世扁鹊、皇甫谧、甄权乃其人也,各就而正之。今略其大要,绘而图之,若阴阳表里之殊,经脉流注之道,皆内外相贯始终,度数如环之无端,因名之曰《环中图》”[2]。杨介所绘《环中图》,按照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排列,即:手太阴肺脉、手阳明大肠脉、足阳明胃脉、足太阴脾脉、手少阴心脉、手太阳小肠脉、足太阳膀胱脉、足少阴肾脉、手厥阴心包脉、手少阳三焦脉、足少阳胆脉、足厥阴肝脉,这种排列顺序与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元代滑寿《十四经发挥》等前代和后世针灸著作一致。

《顿医抄》的十二经脉图,则以手三阴三阳六经、足三阴三阳六经的脏腑表里关系为序排列,即手太阴肺脉、手阳明大肠脉、手少阴心脉、手太阳小肠脉、手厥阴心包经脉、手少阳三焦脉、足阳明胃脉、足太阴脾脉、足太阳膀胱脉、足少阴肾脉、足少阳胆脉、足厥阴肝脉。这种排列方式,究竟是梶原性全编撰《顿医抄》时参考了《环中图》的其他版本,还是根据杨介书中的一段有关手足经脉脏腑表里关系的论述而改变了经脉的排列顺序,目前尚不得而知。

《顿医抄》京大富士川本,除缺失足太阳膀胱脉外,其余11幅经脉图与杨介《环中图》在人物衣着形态、经脉走向和穴位标注方面,整体构图的相似度极高,可以认为是模仿后者所绘。

但是,《顿医抄》的内阁文库本,则在人物形态、着装、穴位标注、构图方面与杨介之图差异较大,且6条足经仅画出下肢图,而非人身全图。学者黄龙祥首先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异并解释了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传世本《顿医抄》中原抄自杨介《环中图》的十二经脉图也被后人用《十四经发挥》图替换……就十二经脉图而言,《顿医抄》已被改成《十四经发挥》图,尽失《环中图》旧貌”[13]。见图3。

3 《存真环中图》与《万安方》的绘图对照

《覆载万安方》62卷,是日本镰仓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汉方医学名著,被日本医学界推崇为“本邦方书之大典”,亦由著名僧医梶原性全所撰。在《顿医抄》成书之后不久,梶原性全又看到了宋徽宗赵佶敕撰《圣济总录》(1111—1117)一书,认为该书较《太平圣惠方》内容更为丰富,于是萌生了重新编纂一部比《顿医抄》更加完备的家传医书的想法,《万安方》由此于公元1331年诞生。现今所见《万安方》的卷第五十四为“脏腑经脉形候”,绘有正面图、前向图、背图、右右同向图等五脏六腑图9幅,另有十二经脉循行及要穴之图12幅,共计绘图21幅。此书现存钞本至少有17种[14]。台北故宫博物院文献馆也藏有其钞本一部[15]。

目前所能见到的《万安方》有2个钞本,其一为内阁文库藏延享二年(1745)钞本,其二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日本天保三年(1832)钞本。这2个钞本之间具有传承关系,将书中的脏腑图和经脉图两相对照,知其构图基本一致。在《万安方》2个钞本中,将其前向图和背图,与《存真图》的五脏正图、五脏背图比较,发现肝胆和脾的位置、形象相似,但标注的肝胆与脾的文字正好相反,系此书标错;二图中的其他脏腑位置、形状基本与《存真图》一致。将其余各图逐一比较,各脏器的位置、形状亦基本相同。见图4。《万安方》中的十二经脉图排列顺序与《顿医抄》一致。

杨介《环中图》在各穴位名称之后附载对应的井、荥、输、经、合字样,而在《万安方》中未见,仅标有穴位名称。《万安方》中部分经脉图的穴位比《环中图》标注得少,主要体现在足阳明胃脉,未标示陷谷、内庭、厉兑三穴;足太阴脾脉,无太白、大都二穴;手太阳小肠脉,无少海、阳谷、后溪、前谷4穴;足太阳膀胱经脉,未标出京骨、通谷二穴;足少阴肾经,少标然谷1穴;足少阳胆经,未标明丘墟穴。

4 《存真环中图》与《史记》幻云注等的文字对照

今所见杨介《存真环中图》除五脏正图无论说外,其余各图均有文字以解释相应各图。其中,《存真图》文字主要引用“黄帝书”“扁鹊”及《灵枢》《针灸甲乙经》《脉经》《太平圣惠方》等,尤以引用“黄帝书”条文最多;《环中图》十二经脉图之下的文字内容,多引自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之二“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上”,每一经脉文字均略去《甲乙经》各段最后一句“为此诸病,盛者……虚者……”之类的文字[16]。

现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收藏着一部宋版《史记》,书中有室町时代僧人月舟寿桂(号幻云,1470—1533)的注文。见图5。在幻云注文中引用了很多《存真环中图》的文字,这些内容又被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著名医家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转载。今将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存真环中图》与《史记》幻云注所引《存真环中图》中的文字进行对照,参考黄龙祥《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辑录出的幻云相关引文[13],将其结果举例列如下表。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史记》幻云注所引杨介原文,与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存真环中图》中的文字相似度极高,系同出一源,个别差异基本为文字的讹倒、衍文或缺字,且多属于抄写讹误。这个结果,可以从一个侧面佐证国家图书馆所藏钞本的来源基本可靠。

《顿医抄》《万安方》所载脏腑图和经脉图,每幅图后都附有日文解说,阐述五脏六腑的脏象、功能及十二经脉的循行路径、主要病证及主治要穴等,两书内容基本相同。经比较,《顿医抄》正面内相(向)图和《万安方》正面图的汉语译文,与《存真环中图》第一图(欧希范五脏图)的文字论述基本相同;而其余各图的文字内容,与《存真环中图》差异较大,当是梶原性全在《存真环中图》的基础上,参考其他文献和自己的见解改编而成。

5 小结

成书于13世纪的宋代杨介《存真环中图》,保留了数十年前的《欧希范五脏图》,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宋代的又一次解剖实践,纠正了《欧希范五脏图》的部分错误,并新绘“以背面左右所见之形”,构成杨介书中《存真图》部分;此外,杨介又依据《黄帝内经灵枢》《难经》《针灸甲乙经》等著作中的经脉经穴学知识,主要引用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的内容,绘出《环中图》部分,并对经脉循行流注及代表經穴作了详细的解读。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日学者普遍认为宋代《欧希范五脏图》《存真环中图》完整的原书均已失传,但其中的图文不同程度地保存在后世的藏象或针灸著作中。

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钞本《存真环中图》是长年未对外公开、近年才引起学者关注的传本,被视为此书的存世孤本。将此本图文与《顿医抄》《万安方》对照,又将其文字与《史记》幻云注对照后,基本可以确定,此本是杨介《存真环中图》比较可靠的传本之一。

杨介《存真环中图》编绘成书后不到百年即传入日本,日本人很好地学习和保存了杨介书中有关脏腑、经脉的知识,杨介书中的脏腑图和经脉图在成书于14世纪的日本医著《顿医抄》《万安方》中被转绘下来,其文字则经过改编载于二书;至公元15世纪,僧人幻云《史记》标注中也保存了《存真环中图》的大量文字内容。

《顿医抄》《万安方》二书均有较多钞本传存至今,其中与今存《存真环中图》所载脏腑图和经脉图最为接近的,是京都大学图书馆富士川文库收藏的钞本《顿医抄》,但此本以前较少受到学者的关注。

中国元代滑寿《十四经发挥》传入之后,在日本产生了较大影响,日本人不断学习新传来的中国医学知识,滑寿的十四经学说及其书中所绘人体十二经脉图得到日本医家的认可,因此有人将滑寿书中之图插换到《顿医抄》的其中一个钞本中,此本至今尚保存于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一直受到中日两国学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丹波元胤.中国医籍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182.

[2]杨介.存真环中图[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4:1112-1113.

[3]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32.

[4]佚名.修真十书·杂著捷径[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689-690.

[5]赵与时.历代笔记小说大观:宾退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7.

[6]叶梦得.岩下放言[M].徐时仪整理.朱易安主编.郑州:大象出版社,2013:348-349.

[7]靳士英.五脏图考[J].中华医史杂志,1994,24(2):68-77.

[8]彭静山.华佗先生内照图浅解[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5-39.

[9]王圻,王思义.三才图会(中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1390.

[10] 严振.循经考穴编[M].上海:群联出版社,1955:355-369.

[11]靳士英,靳朴.《存真图》与《存真环中图》考[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6,39(3):272-284.

[12]国书研究室.国书总目录[M].6卷.东京:岩波书店,1977:197.

[13]黄龙祥.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40,360-363.

[14]国书研究室.国书总目录[M].7卷.东京:岩波书店,1977:484.

[15]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善本旧籍总目[M].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馆,1973:727.

[16]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22-24.

(2019-03-18收稿 责任编辑:张雄杰)

基金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十三五”第一批重点领域科研项目(ZZ10-011-1)

作者简介:何慧玲(1986.09—),女,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外医学交流史,E-mail:973788750@qq.com

通信作者:肖永芝(1963.08—),女,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外医学交流史,E-mail:1371636201@qq.com

猜你喜欢

万安经脉五脏
爱生气伤肝是真的吗
黄帝内经
乱世赶尸人
圣诞节的那双手套
老蒋曾孙变身“站神”获得高人气
漫画
从太阳气化的角度谈咳嗽的机理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
试论经脉的气与针刺取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