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晋南北朝士文化影响下常州四家园林建筑艺术特征分析

2020-08-07史倩云沈萍

美与时代·上 2020年5期
关键词:建筑艺术魏晋南北朝

史倩云 沈萍

摘  要:常州传统园林历史源远流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作为江南园林的组成部分,既吸收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造景艺术,又受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影响,形成了其独特的理景艺术,是常州历史文化内涵的体现。常州四家园林作为常州传统园林建筑的代表,同时也是常州文化的载体。园林主多为士族文人,建筑的营造融汇儒家、道家、佛家为一体的士人思想,多呈现“淡而有味、浅而有致”的独特风格,是书画理论、叠山技巧、建筑营造等艺术范畴的综合体。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士文化;常州园林;建筑艺术;儒道思想

一、士文化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

(一)魏晋南北朝士文化与中国传统园林发展溯源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园林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对传统园林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的园林从简单的物质载体转变为寄托理想、安顿心灵、升华人格的精神家园。魏晋南北朝时期动荡不安的政治局面破坏了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但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之所以作为中国传统园林发展的重要时期,原因概括为以下几点:1.社会秩序解体,神化王权的思想被摒弃,士人文化得到充分发展;2.魏晋南北朝动荡的政治局面和小农经济的衰败共同推动了庄园式家族性聚居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产生,庄园经济得到充分发展,士族实力空前膨胀,其经营的良田庄园是士文化影响园林形态发展的初步表现,士人园林雏形出现;3.动荡的政治局面使政权频繁交替,多数的掌权者都着力于兴建宫城园林;4.政治局面的动荡使中原人民南渡,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物质的满足使社会大众逐渐侧重精神需求;5.各族人民大规模迁徙,不同的文化相互融合、渗透,使中国传统园林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抽象的思辨能力和高涨的理性精神,对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与营造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期间佛学、玄学思想与儒、道两家文化融合,促使了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突破性发展。

(二)魏晋南北朝士文化影响下的艺术审美

魏晋南北朝是研究中国知识分子审美方式与艺术思想的重要时期。动乱的生活带给社会大众的是悲剧与不幸,但也喻示着旧礼教的瓦解、新思想的解放与艺术审美的高度发展。这是一个矛盾的时期,空前的无序和黑暗之下却闪耀着璀璨的艺术光辉,标志着华夏艺术文明的进步与流光。儒道互补的士人精神基本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风范,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士族文人对传统礼制进行质疑与摒弃,坚持人格的解放与彰显,将追求内在与否定外在结合在一起,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士文化的发展。士文化大致表现为自由人格的彰显、性情的回归以及对艺术美的追求。连年的战争与动荡的社会使社会大众感受到了生存的忧患与生命的脆弱,从物质追求需要逐步转向精神家园的修建。

山水美学的兴盛基于儒家山水观、人生理想、礼乐文化等文化渊源。士族文人偏向于研究哲学和思考人生,所信奉的儒道精神成为中国的核心思想,同时也在中国传统园林的营造中融入儒道精神和哲学思想。

二、常州传统园林基本概况

(一)常州传统园林史概况

常州园林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至春秋末期,吴王阖闾下令在阳湖迎春乡修建“宫苑避暑宫”,这是常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初影。隋朝时期,隋炀帝下令在通郡路修建奢华绮丽的离宫——毗陵宫,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浩大的园林工程推动了常州园林建筑雏形的发展。常州园林建筑艺术在明清达到高峰,数量多至四十余座,以官宦私家园林为主。园林主多为士人阶层,怀着隐逸之心修建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将自己的精神追求和人生理想寄托于叠山理水的乐趣中。

园林学术界关于常州传统园林的文献记载少之又少,除了地方志以及古籍中的寥寥几笔,以及期刊文章的笼统概述外,并没有得到过多的关注和研究。有关研究内容只是不断赘述典型的江南私家园林特征,并没有细致深入地了解常州传统园林所特有的风格。常州的地域、气候和人文内涵不同于江南其他地区,应该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共性中提取个性,深入研究并合理保护开发。

(二)常州四家园林

近园取“近乎成园”之意,修建于万历年间,位于常州市化龙巷内,南北长八十米,东西宽六十四米。布局奇巧,以立峰池石见长,园中有一湖——“鉴湖”,湖中以黄石叠成岛山。中心位置是“西野草堂”,堂前凿池叠山,轩馆、亭榭、书斋依山而建,视野开阔,景色各异。

约园取名“约乎成园”之意,位于常州市兴隆巷内。多池湖,以奇峰异石著称。园中清流回环,池中叠石成山。建筑墙垣依水而筑,园内的十二奇峰名噪江南。

未园取名自“尚未成园”,始建于民国九年,地处常州市大观路天王弄堂。园林古雅清幽,多布井水暗道,七口古井并从池边龙嘴流出。园内植被繁多,草木葱茏,花繁叶茂。

意園取意“以意为之”,位于常州市后北岸东段县学前街,始建于康熙年间。意园以叠山居多,分呈四季之景,南置修竹,东有荷花,北种桂树,西养古藤,分别意为春夏秋冬,典雅别致。园林内外以花墙隔开,墙体做漏窗呈波浪状,取名“龙墙”。

三、常州四家园林建筑艺术特征中的士文化

(一)园林建筑的空间营造与画意原则

“画意原则”指在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营造中融入山水画论,是士人文化对园林建筑营造产生影响的表现之一。山水画论在历经了五代宋元的发展后,在明清时期逐步成熟达到高峰。宋代郭熙父子的《林泉高致》对山水画论体系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明代是盛产文人画的朝代,相应的人文画著述也超越了前朝,画论著述中对园林建筑的论点不胜枚举。

“三远法”是山水画中关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空间营造运用最广泛的理论原则。“三远”分别为高远、深远、平远,对应高、宽、深三度空间。近园这种占地面积较小的园林注重追求“深远”之感,即表现一种悠然深邃之感,具体来说就是在空间营造中对层次丰富度的追求。造园师利用障景、借景和漏景等手法增加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深度和层次,以求在现有的园林空间中营造出无限的景致,意在达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效果。漏窗是园林建筑借景的常规手法,近园中的漏窗对空间层次的丰富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园中心的小岛作为最高点,通过漏窗与建筑墙垣遥相呼应,东南方向弧形墙的漏窗有引景作用,在引入景色的同时增强景深,营造出大于园林实际尺寸的空间感,使游园者产生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主堂格池与园林假山对望是园林建筑设计中常见的方式,这些手法在近园中的运用使画意原则中的深远之感得到实现,连廊、建筑与墙垣共同形成的微空间增强了视觉联系。

猜你喜欢

建筑艺术魏晋南北朝
论湘西侗族传统建筑风格及其保护
故宫乾隆花园的建筑艺术特征
论魏晋南北朝“礼”与“法”的结合
魏晋南北朝经学的演变与更新
浅析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的特征
论建筑艺术的美学内涵
瑶山宝镜何家大院古民居的保护与发展
魏晋南北朝隐逸风尚探究
简论魏晋南北朝上层社会妇女的悍妒风气
徽州古建筑中木雕艺术的造型设计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