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图景研究
2020-08-07李景强
摘 要: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学术领域对公共性进行了强调。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保持阶级性和政治性的基础上,对现实社会中的问题进行关注。本文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图景为题,将交往公共化、真实公共性和培育公共人等目标作为中心点,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公共人;交往公共化
自21世纪之后,全球化、市场化和网络化成为世界发展的全新趋势,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就本质而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属于实践活动,在开展过程中需要以国内实际情况作为基准,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吻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现代社会主义教育活动的效果。因此对此项课题进行研究,其意义十分重大。
1 交往公共化
公共交往由西方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他认为公共交往的伦理原则由多项原则构成,分别为自愿交往、预先同意以及平等原则。自此之后,学者们不断完善这一理论,使其概念更加细化和具体。以哈贝马斯为例,他认为交往行为理论建构的切入点就是生活世界概念,而现代化的实现,必须促使系统与生活世界相分离,这是必经的途径,通过交往行动背景的预先设置,使精神交往成为可能。总而言之,交往属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且与人类全面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属于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而人类发展则可以促进交往活动的开展,二者在融合后,就会完成历史过程的建构,同时还会在现实运动中得到体现。在结合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可知交往公共化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息息相关,是推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根基,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将其作为基础,把握交往公共化发展的机遇,只有这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现实的个人”得到凸显,最终帮助人类正确了解和认知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价值,继而给予支持和鼓励,为其发展开辟新的空间和路径[1]。
2 真实公共性
1)公共性概念。学术界对于公共性起源有着多个看法,且这些看法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学者认为自人类政治共同体产生之日起,公共性就随之出现,这种观点将政治公共体所拥有的公共权力的领域视为公共性;另一部分学者则秉持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市民社会的产生,是公共性形成的基础,这种观点将调停性领域视为公共性,这个领域所处的位置为国家和社会之间,由此衍生出政治学公共性和社会学公共性两种概念。前者是指与公共利益捍卫存在关联的政治性问题;而后者是指与市民社会建设相关的社会性问题。由此可见,不同领域的学者,对于公共性的理解和认知并不相同,但无论是哪一种认知,均将公共交往和生活等作为了理论基础。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在新时期背景下,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二者分化更加合理,并建立了高效互动的关系。而公共性作为介于二者之间调停领域,在这种背景下,获得了发展的条件和空间,故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最终成为宏观层面上的现代性表征;(2)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人与人、人与组织以及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愈加频繁,为交往真实性、真诚性和正当性互动关系的展现,提供了环境上的支持,最终成为微观上的现代性表征。简言之,无论是在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公共性均以成为现代性表征,公共性真实也由虚无缥缈的承诺转化为一种具有实践性质的图景。就国内当前情况而言,我国公众对于公共性的理解尚停留在表面,公共性式微的局面依然存在,这种局面如果无法得到改善,必然会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目前,众多学者纷纷将精力投入到公共性的研究之中,希望通过实践和理论的方式,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以此来改善公共性式微的不利局面。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属于马克思主义公共性思想的重要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公共性思想能够为真实公共性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也会因此而拓展[2]。
2)马克思公共性视域。思想政治教育学界的学者,对于公共性问题的重视程度逐渐提高,在研究后,得到了两个不同的观点,如下所述:坚持观点1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公共性视域是思想教育公共性存在的基础,简言之,就是马克思主义公共性视域如果没有产生,则思想教育公共性就不会存在,并且公共性问题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导向,其公共化转型的推动力量为公共性问题意识的树立,故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存在方式就是公共性的生存发展。坚持观点2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固有阶级性会因为公共性的提出而逐渐消解,这种情况的出现,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与观点1相比,这个观点对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性和阶级性统一进行了否定。但事实上,在现代中国,公共性最主要的表征就是人民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因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成熟标志,就是思想政治学科的建立,其现代化发展的切入点为政治性和公共性的统一,只有政治性和公共性有机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方能实现。
3 培育公共人
公共性和个体性是人的主要属性,所谓的个体性主要是指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存在与他人不同的特点。而公共性是指人在公共活动中表现出的为他性,其内核为公共理性。个体性和公共性属于人的共存属性,能够反映出人的存在方式。故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人被分为两种不同的样态,一种是个体人,另一种是公共人,如果个体人的膨胀程度过高,则会导致公共人的衰落。将阿伦特提出的划分依据为理论基础,我们可以将公共人视作公共领域的行动者。可以说,解读方面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公共人的概念定位。目前有关于公共人概念的定位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种概念的展开思路为公共行政理论;第二种概念的展开思路为市民社会理论。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公共权力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存在一个调停领域,而这个调停领域就是公共领域。这种认识观念,在公共领域的划分上较为清晰和明确。同时,凸显了公民在公共领域的重要性。总体而言,上述观点均认为公共人具备公共理性,公共性是公共人实现自身价值的核心所在[3]。
在当前社会,存在着公共人衰落和个体人膨胀的现象,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可谓是严峻的考验,究其原因,主要是个体人膨胀会引发一系列的道德问题,导致个体人不愿遵守道德责任,严重时,甚至会威胁社会公共秩序的稳定。但这种现象的存在,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对人的主观世界进行改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其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在开展过程中,需要将生成总体性的人作为现代化发展的切入点,从而实现公共性真实的培育目标。学者杜威认为,教育是社会不可缺少的实践活动,通过这项实践活动的开展,使个体人树立调节社会关系和控制社会的兴趣,使人在推动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同时,消除自身引起社会混乱的心理习惯。深究其内涵,可以发现培养公共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点。正如上文所说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指导,最终实现培育公共人的目的。
4 结论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在坚守阶级性和政治性的同时,对当前社会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关注,并在此基础上,正确解读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图景,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增强。
参考文献
[1]廖小琴.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論教育,2020(06):47-53.
[2]丁凯,宋林泽.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机理及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20(06):101-105.
[3]陈富国.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共性图景[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56-61.
作者简介
李景强(1979-),男,湖南新邵人,本科,馆员,研究方向: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