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长“克”短

2020-08-07罗文雄

新课程·上旬 2020年5期
关键词:思维定式运用课堂

罗文雄

摘 要:思维定式是人们思维活动所具有的心理状态,表现为思维的倾向性和专注性。这种心理现象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它具有正负两面的作用,课堂上要因势利导,建立、发展积极的思维定式,突破消极的思维定式,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素质、数学思想不断发展。

关键词:思维定式;课堂;运用

思维定式这种由先前的活动、知识经验、思维习惯构成的心理状态,表现为思维的倾向性和专注性。这种心理现象在小学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

一、思维定式的正负作用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的思维常常表现为在解决一个新的数学问题时,按照先前知识经验形成的某种思维定式去进行思考。当这种思维定式与实际要解决的问题的途径相一致时,思维定式可以引发知识正迁移,促进问题的迅速解决。当其与实际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的途径不一致时就形成知识的负迁移,使思维受到阻碍,造成解决问题的困难或失误。由此可见,思维定式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其消极的一面。

例如:小学数学第一册20以内数的加减,学生计算9+4、12-8时可迅速说出结果并讲出思维过程:9+1得10,就把4分成1和3,9加1凑成10,10再加3得13;因为8+4=12,所以12-8=4。学生牢固掌握了“凑十法”“做减法想加法”的思维方法并内化形成定式,可使学生不加思索或稍加思索即能说出20以内数加减的结果。

通过许多例证可以看到,由于小学生思维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抽象思维水平较低。这时思维定式起著“扶手”及“拐杖”的作用。

消极思维定式是思维定式的另一面,它由于受先前思维直觉定向的影响,面临已经变化的新问题、新情况,思维趋向性使思维活动局限在解决先前类似的问题中,阻碍了多角度思维的发展,导致思路僵化。

二、消极思维定式的成因及对策

1.消极思维定式的成因

因为消极思维定式出现在解决问题的不同环节中,所以导致思维定式产生消极作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思维的盲目性。有的学生受原有思维方式的干扰,不从具体条件出发,盲目搬用特定的经验或规律,从而产生负迁移作用。

(2)思维的惰性。思维惰性最明显的表现是沿用一种习惯的方法去解答性质不同的问题,或印象较深、特征突出的信息,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误导正确思维。

2.消极思维定式的对策

针对消极思维定式是由不同原因所造成的,教师应采取不同对策,消除消极的思维定式。

(1)诱“错”。根据多年体验及教学具体内容,可以估计到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存在易被忽视的薄弱环节。教师有意识地设下“陷井”,使学生因强信息误导产生的错误得以“曝光”,起到“吃一堑、长一智”的作用。

例如,在规定时间内看谁算得快(能简便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在简便的诱惑下,学生所关注的数据特点比较容易形成“凑整”的运算定式。于是遇到:16.75+3.25-7.75+3.25,873÷25×4这样的计算,也盲目地作“凑整”定式反应,而忽略了同级的运算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这样,使弱刺激得以强化,同时也强化刺激了学生的思维作用。

(2)发“散”。所谓发散简单说是“由一而多”。学生掌握一种计算法则或解题方法时的思维过程要进行必要的训练和巩固练习。在“殊途同归”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建立、发展积极的思维定式

人们对思维定式副作用讨论较多,以致思维定式这个词在数学思维教学中似乎成了贬义词,甚至主张在教学中必须防止产生思维定式。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初步掌握某些概念、法则、公式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要经过适当的同一性练习,有利于思维定式的形成。如小学一年级数学100以内数的加减,教师采用“凑十法”“做减法想加法”“用十几减几,再加几十”等方法。经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及适量强化练习,加快问题情境的识别和简缩思维过程,形成心算定式,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建立、发展积极的思维定式是教学的需要,从发展的眼光看,突破定式也是教学的需要。人的认识是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定式是为了无定式,才能向质变发展,成为无式之式,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素质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饶树涛.论小学数学课堂实践活动有效性的策略[J].华夏教师,2017(7).

[2]叶斌.关注数学素养 创新试题设计[J].福建教育,2013(48).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思维定式运用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高三学生解生物选择题时易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溯源创新文,纯朴立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