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在慢性结核性脓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2020-08-07段李明丁超刘玉钢韦林谷振宁
段李明 丁超 刘玉钢 韦林 谷振宁
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是将电视技术和内镜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微创外科技术。相比于传统的开胸手术,VATS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目前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1]。结核性脓胸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胸膜腔,并产生脓性渗出液积聚所致的一类疾病,往往因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而形成慢性结核性脓胸。对于病程大于3个月的慢性结核性脓胸患者,因其通常已经形成增厚纤维板甚至导致胸廓塌陷,采用纤维板剥脱术是治疗的首选方法[2]。但传统的开胸手术由于创伤明显,患者术后恢复周期较长,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VATS在临床上的推广给结核性脓胸的治疗带来了新思路,目前已成为胸外科诊断和治疗结核性脓胸的重要方式之一,逐渐在临床手术实践中应用[3]。笔者现收集经手术治疗的慢性脓胸患者围手术期的相关指标,以及其随访资料,以探讨VATS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的应用效果。
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回顾性搜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西安市胸科医院胸外科治疗的82例慢性结核性脓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年龄、性别、病程、病变部位等临床资料。研究对象根据施行手术方式分为VATS组(42例)和开胸手术组(40例)。两组研究对象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表1)。本研究经西安市胸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不同临床特征在VATS组和开胸手术组研究对象中的分布情况
2.纳入排除标准:(1)纳入标准:①具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②临床诊断明确,并具有手术指征;③可收集到完整的检查和病史相关资料;④两组患者除手术因素外其余临床特征均相匹配;(2)排除标准:①胸部CT表现为全脓胸者;②并发胸壁结核、肺结核同时进行手术者;③术前使用过糖皮质激素者;④患精神系统性疾病者。
3.手术方法:(1)开胸手术组:术前应用B超定位标记出病灶脓腔的范围,常规后外侧开胸,切口长度(15±3) cm,由脓腔范围上缘的肋间进胸,游离增厚的壁层胸膜,分离出间隙,开胸器撑开肋骨,不常规断肋骨。穿刺针穿刺抽吸脓液,以定位病灶并留取标本,吸尽脓液并用刮勺刮除肉芽组织,碘伏纱布擦拭脓腔。应用电刀打开增厚的脏层胸膜,显露肺组织,由间隙分离肺组织与脏层胸膜,上至脓腔顶部,下至膈肌,前至纵隔心包,后至胸椎椎体,切除脏层及壁层胸膜,使肺复张。若脏层胸膜与肺粘连紧密致完全剥离困难,可用尖刀作十字切口使肺组织尽量复张。肺表面漏气严重的部位用4号丝线缝合,弥漫性小漏气的部位表面覆盖奈维膜,喷洒生物蛋白胶。常规留2根引流管。(2)VATS组:术前应用B超定位,在体表标记出脓腔范围,在靠近定位脓腔上缘的肋间腋前线处作主操作孔,一般长约5 cm。在脓腔最低位作腔镜观察,孔一般长约2 cm,必要时在腋后线靠后脓腔范围内作一个辅助孔,肋间视脓腔范围定。在主操作孔切开皮肤、皮下及胸壁肌层,打开肋间肌,在增厚的壁层胸膜外游离出空间,同样在观察孔处切开各层到达壁层胸膜外游离出空间,利用手指将两处打通。在主操作孔处置入切口保护套,观察孔置入胸腔镜,利用胸腔镜的光源,直视下在主操作孔处打开壁层胸膜,进入脓腔。吸尽脓液,刮勺刮除肉芽组织,并尽可能切除壁层胸膜。至此,已有空间进行胸腔镜辅助胸膜剥脱的操作。用电钩及特制的胸膜剥离器钝性加锐性进行胸膜剥脱。上至脓腔顶部,下至膈肌,前至纵隔心包,后至胸椎椎体,切除脏层及壁层胸膜,使肺复张。
4.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拔管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2)比较两组患者肺功能恢复状况,主要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肺活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肺总量(total lung capacity,TLC);(3)研究对象随访2年(随访截止时间为2019年12月),比较两组患者复发情况。
结 果
1.手术指标及住院时间比较:VATS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开胸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拔管时间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
表2 VATS组和开胸手术组患者手术指标及住院时间的比较
2.肺功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FVC、FEV1、TLC与术前相比均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术前、术后FVC、FEV1、T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3)。
表3 VATS组和开胸手术组患者手术前后肺功能的变化情况
3.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患者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胸腔持续漏气、胸腔出血、脓胸复发、肺部感染和轻度呼吸衰竭等。开胸手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0.0%(12/40),明显高于VATS组的11.9%(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P<0.05)。
4.随访情况:两组患者均随访2年,VATS组患者随访2年内无复发;开胸手术组患者随访2年内有1例复发,复发率为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5,P=0.14)。
讨 论
目前,国内对于结核性脓胸的分期大多采用美国胸科协会(The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ATS)的标准:一般分为Ⅰ期渗出期(急性渗出期)、Ⅱ期纤维素期(纤维脓性期)、Ⅲ期机化期(慢性脓胸期)。各期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渗出期一般采用胸腔穿刺或者置管引流术,纤维素期多采用胸腔置管加尿激酶溶解增生的纤维素,机化期(慢性脓性期)需行手术治疗。结核性脓胸传统手术方式主要为开胸手术,通过改进引流、病灶清理、纤维板剥脱术和胸廓改形术等措施清除患者胸腔内的结核性病灶,剥除增厚的胸膜纤维板,促进肺复张,消灭残腔,恢复肺功能。实践发现,开胸手术具有视野好、清除率高等优点,但相对的,其缺点也较为明显,即直视下的开胸手术对患者造成创伤大,导致术中出血量较大,术后切口恢复周期较长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近些年,VATS已成为多种胸腔手术的常用术式,相比于传统开胸手术其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等优点。笔者团队自2010年起开始进行胸腔镜下Ⅲ期结核性脓胸胸膜剥脱手术,由最先的辅助小切口逐渐改为全腔镜下胸膜剥脱。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改良切口,最终定为现在的“垒球场”三切口。这个过程中也发明了专用的胸膜剥脱器械,直到近年来技术逐渐成熟[4-5]。随着手术经验的不断积累,笔者本次研究对于研究对象的入选标准再次细化,排除2014年以前的患者,以减少因手术技术不成熟对手术结果的影响;排除使用激素者,因其对术中术后的引流量有所影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实施传统开胸手术,VATS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方面明显降低,印证了VATS较传统开胸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优势明显,且与其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6-7]。分析其原因,可能与VATS过程中能将画面放大,在防止血管损伤、止血的处理上具有明显优势有关。本次研究显示,VATS组在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与传统开胸手术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说明VATS不会增加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本次研究还就两组患者手术后的肺功能指标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经治疗后两组患者FVC、FEV1、TLC等指标比较差异并不明显,分析其原因可能与两组患者在临床分期上差异不大,术中实施胸膜剥脱程度也基本类似相关,不同术式并不会对手术后患者肺功能恢复产生明显的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显示,VATS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开胸手术组。张建英和晋树亮[8]对62例结核性脓胸患者开展的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实施VATS治疗的患者术后仅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46%,而实施开胸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则高达32.3%,与本文结果类似。笔者分析认为,传统开胸手术因创伤大、失血多,患者术后因切口疼痛,往往会出现自主呼吸功能减弱和一定程度的免疫功能抑制,这些因素都会增加患者术后发生肺部感染、胸腔出血等并发症的几率;反观VATS组患者,术中创伤较小,这无形中加快了患者术后康复及转归过程,因而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更低。本研究中两组患者术后2年复发率的比较提示两种术式并不会影响患者远期治疗效果,提示VATS在清理病灶、降低复发率方面与传统开胸手术无异,治疗远期效果值得肯定。
综上所述,两种术式对患者术后肺功能影响类似,术后复发率也无明显差异。但VATS对于慢性结核性脓胸患者相对切口小、创伤轻微,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更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因此,在确保疗效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应用VATS治疗慢性结核性脓胸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