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扎根在山区 为农三十载记承德市兴隆县农业农村局环保站站长张国明

2020-08-07于广宁

河北农业 2020年4期
关键词:菇农承德市菌棒

□文/于广宁

他33年立足农村,伴随每一粒种子,把自己对家乡的挚爱深深根植进了雾灵大地芬芳的泥土,变荒野为良田;他33年投身农业,取得了一项又一项成果,让兴隆成为香菇在中国北方的第一个家,让设施农业走向专业化、规模化;他33年亲农爱农,示范引领一批批农民坚持不懈、勤劳致富,把梦想照进了现实,让千家万户受益。他就是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农业农村局环保站站长、农业推广研究员、优秀共产党员张国明。

克难进取 使香菇在兴隆扎了根

兴隆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石质山区县,不仅耕地面积少,而且土质贫瘠。1992年,为推动兴隆县农业转型增效,张国明承担起研发香菇产业的重任。当时北方地区没有栽培香菇的经验可供借鉴,他专程到南方考察学习。闽、浙地区的香菇产业经济效益颇丰,让他着实振奋,但同时也产生了一连串顾虑。香菇能否适应兴隆县气候?兴隆县的栽培基质能否提供充足养分?那么多品种从哪个入手?身为农技人员的责任感和开拓精神,让他很快把一个个问号拉直,决心做一番从无到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尝试!

1993和1994年,张国明率领研究小组边学边干、边想边创,大胆利用兴隆县春、夏气温特点,反季节进行了两轮小规模香菇春种夏收实验。研究小组亲手建凉棚、搭蒸锅、铺管道,收集各类木材作栽培基质,复制香菇制棒机。在菌丝发育的3个月左右的时间里,他一直驻守在实验棚。实验过程很严苛,经常等到最后一刻才会发现误差,这就意味着前边付出再多的努力都可能付诸东流。即使仅有1%的可能收获成功,张国明毅然坚持100%的努力付出。为了进行菌棒冷热刺激并控制干湿变化,他白天给菌棒通风、深夜抽地下水给菌棒冲凉;为防止菌棒腐烂或被虫鼠破坏,他每天带头给上万个菌棒逐个体检,并记录变化情况。此时的张国明真的着了“蘑”,嘴里整天念叨的是装料、发菌、转色、补水等等这类专业名词,浑身湿漉漉,不知是汗水还是露水。

两轮实验平均每轮有10多个品种、5个批次、2万多棒香菇实验品。当首轮实验的第一批小香菇破棒而出时,张国明激动得将其捧在手心,并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兴香一号。次轮实验,3个品种实现稳定量产,亩均栽培菌棒1万个,棒均收菇0.8公斤,给试种农户带来亩均3000多元收益,远高于其它作物。香菇在兴隆县栽培终于取得了成功,全县引起强烈反响。

星夜兼程 用服务让菇农有了底

1995年,县内500多农户建起菇棚,改种香菇。张国明带领研究小组开启了“连轴转”模式,从乡到村、从村到棚,早出晚归,手把手向菇农轮番传授栽培技术,解决各种困惑。遇到自己也被难住时,就赶紧查阅资料或电话请教专家,从不让问题过夜。有了张国明的保驾护航,当年底,全县香菇生产规模达到500万棒,产量5000吨。

为解决菇农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张国明主动承担起销售的重任,他协调来专车,带领销售人员到北京农贸市场跑销路。起初,夏季香菇不被市场认可,甚至被误认为有毒,他就拿起一个生吃下去给人看。白天下乡收菇,晚上跟车送货,连夜发往北京市场,次日凌晨3点多批发销售,售完返程后再收香菇。最忙时,他曾连续5天5夜在兴隆和北京来回奔波,这一坚持就是8年,兴隆香菇渐渐得到京津唐等地认可,直到2003年兴隆县香菇供不应求,四处客商主动上门收货,菇农成立了合作社,才算告一段落。近年来,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拓,香菇销售量逐年增长,稳定占据了京津唐香菇市场,实现了香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钻研创新 以科技助产能上台阶

科研,是张国明最热衷的一项工作。因此他再忙,也从未停下科技创新的脚步。

香菇产业稳定且具备一定规模后,张国明申请县局成立了食用菌研发中心,完善了食用菌全产业链,推动食用菌研究、推广走上了正规化道路。他对食用菌栽培技术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总结,先后撰写了《反季节香菇栽培技术》《茶树菇夏季栽培技术》等一批有分量的论文,相继在国内农业权威期刊发表。特别是“北方香菇周年规模化生产技术”,荣获了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承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生产效益,乐得菇农称赞:“过去种地一年一个秋,现在养了香菇一天一个秋,天天有收入”。“绿色香菇标准化生产栽培技术”构建了国内领先的“香菇标准化生产栽培技术集成应用”体系,荣获了承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设施蔬菜是张国明研究、推广的又一个重点领域。“西葫芦新品种引进及高效立体栽培技术开发与示范”研究历时三年,筛选出冬玉、法拉丽2个西葫芦优良新品种,确定了西葫芦吊蔓立体栽培新方式,试验出西葫芦在不同区域的适播期,集成了西葫芦吊蔓立体栽培配套技术,增产148.8%。这一成果获得承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他先后又对21个蔬菜新品种进行了大范围多环境对比研究,筛选出7个适宜兴隆温室栽培的良种。

循环利用 食用菌与林果联成姻

兴隆县是林果大县,每年果树修剪产生的枝条可达80万吨以上,这些枝条大多当成柴火烧掉或扔掉,十分可惜。针对这一问题,张国明通过反复试验,创新研究将板栗、山楂果树修剪枝条作为香菇栽培基质,不仅使果树枝条得到高效利用,增加了果农收入,而且还使菇农的种植成本比原来降低了15%。在香菇种植中出现的大量菌糠如何处理,又成了农户面临的又一道难题。土地可以循环种植,基质循环利用行不行呢?带着这个疑问,张国明收集来香菇菌糠,做成平菇基质,经过一个生长周期试验后发现,香菇菌糠真的培育出了平菇。又经过多次实验示范后,香菇菌糠栽培平菇技术广泛推广,使生产平菇成本节省了40%。平菇菌糠做有机肥,用于果树施肥,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历经多年摸索积累,一套“果树修剪枝条栽培香菇及香菇菌糠栽培平菇循环利用开发与应用技术”形成了,解决了木屑来源和原材料成本高、香菇菌糠不好处理的难题,开创了食用菌产业与林果产业相得益彰、共生发展的新模式,获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示范带动 蔬菜、食用菌产业大发展

“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苦心钻研、服务三农”是领导和同事对张国明的一致评价。他从事农业推广工作以来,始终坚持到乡村、种植一线开展技术培训,每年举办各种培训班15期以上,培训农民1200余人次,技术指导农户1000余户。培养200多人成为乡土专家、致富带头人。有了科技引领和典型示范,全县从事设施蔬菜、食用菌的人口已逾万人,种植品种不断丰富,规模逐年扩大。到2019年底,全县设施蔬菜、食用菌规模生产园达到22个,其中部级标准园3个,省级现代园3个,全县设施蔬菜达到2万亩,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2.6亿棒,菇农户均增收3万元。

张国明始终以高度的责任心、饱满的工作热情,将自己的光和热播撒到农技推广事业中,他的付出得到党和人民的充分认可。他先后2次当选承德市党代表;多次荣获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3次被承德市人民政府授予二等功;3次获评市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此外,承德市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北省优秀青年星火带头人、2015年度“最美兴隆人”、“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等荣誉称号不胜枚举;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河北省山区创业奖三等奖等奖项屡获不止。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张国明三十多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基层农技人员的别样人生!

猜你喜欢

菇农承德市菌棒
香菇出菇期菌棒补水技术要点
菇农装袋忙
资源禀赋、技术认知与农户技术选择偏好
——基于10省700份菇农的调查数据
夏季高温期香菇菌棒间歇养菌三步走
陇西县香菇出菇管理规程
绿色发展战略视野下菇农法律援助工作的对策探索*
不同规模菇农经济效率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少儿书画作品4幅
轻轻松松聊汉语——夏季避暑胜地——承德市
JBZ—S—4型菌棒注水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