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程的教学理解:教语文要教语文运用

2020-08-06谭晓云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0年6期
关键词:实践性语文课程建构

谭晓云

当观察与定位一节语文课“实际上教了什么”成为评价一节语文课“优”与“劣”的首要依据时,“教什么比怎么教更为重要”“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等教学理解,自然成为一线语文老师的共识。一节语文课究竟要教什么才是“适宜”的?当我们获得了“教语文不等于教课文”的教学理解后,还有哪些语文课程的教学理解是一位语文老师必备的教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确定“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呢?先来看一段肖培东老师《美丽的颜色》的教学片段。

一、《美丽的颜色》教学片段展示

师:最后镭终于闪烁出它蓝色的光芒,我们看镭的颜色是什么样的。它们那些略带蓝色荧光的轮廓闪耀着悬在夜的黑暗中,这个时候居里夫人说出了课文当中的最后一句话,看到了没有?看到了没有?你来说。

生1:“看哪……看哪!”

师:你来说。

生2:“看哪……看哪!”

师:你来说。

生3:“看哪……看哪!”

师:你来说。

生4:“看哪……看哪!”

师:你来说。

生5:“看哪……看哪!”

师:这篇文章最重要的两个词语就在这个地方,谁能读好这两句话?你来读。

生6:“看哪……看哪!”

师:哪个标点读错了?

生(齐):省略号。

师:所以这个地方是有话的,谁再来说?你来说。

生7:“看哪……看哪!”

师:你读得有点恶狠狠的,把第一个“看哪”读成了感叹号。大家说说课文中第一个“看哪”是感叹号吗?整个句子是双感叹号吗?考虑一下,为什么不能读成双感叹号?你先说。

生8:觉得她很激动。

师:她很激动,换成是我们肯定也这样子,对不对?所以一般人在这个时候应该会怎么念?一起说,“看哪……看哪!”但是你会发现居里夫人说话的语调和我们不一样。你来读。

生8:“看哪……看哪!”

师:大家考虑一下,居里夫人为什么不大声喊?居里夫人为什么不是“看哪……看哪!”你来说。

生9:因为我觉得其实她是把镭看作是她的宝贝孩子,所以她不想惊醒它,她还是用很低的声音。

师:所以是有道理的。还有吗?你来说。

生10:我觉得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我觉得她可能有点不相信。

师:内心的惊喜,你来说。

生11:我觉得这里还体现出他内心的一种激动。

师:内心的激动,那么就是“看哪……看哪!”。

生11:但是她内心又有一种对科学的敬畏。

师:所以你觉得科学家的严谨的那种气质要出来。同学们考虑一下,如果今天晚上的镭是在这个地方被发现,是你发现的。你会怎么做?

生12:首先我会很激动,但是又不敢轻易相信,所以我会慢慢地先观察一下。

师:你说昆明市市长会不会来?你发现镭,昆明市市长会不会来?(生:肯定会)省长会不会来?这么多的长枪大炮一定会对着你,是不是?红地毯,然后仪式特别热烈。所以同学们,我读这篇文章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眼泪都出来了。镭的发现,人类科学史上伟大的一夜,应该来讲它给我们带来多么大的震撼,是不是?但是我们发现那个晚上有几个人?(生齐:两个)安安静静,他们拉一些粉丝过来容易不容易。容易的,对不对?但是你们发现了吗?这就是居里夫人,这就是了不起的科学家。告诉我这两个“看哪”,你读出这两个人什么样的精神品质?你来说。

生13:谦逊低调。

师:还有呢?

生14:不慕名利的精神。

怎么评价肖老师的这段教学?肖老师在教什么?他的教学内容确定“适宜”吗?要有理有据地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厘清语文教学内容的本质。

二、语文教学内容是实践性的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在教学实施層面的概念,要厘清其本质,首先要从语文课程的特征梳理开始。

1.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的课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延续着这一表述:“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从这些课标的表述中,不难看出,综合性和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两大特征。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首先,语文课程目标不是知识性目标,而是实践性目标。无论是200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的语文素养,还是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的以四大内容为核心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课程目标所要实现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实质都是一种在真实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又称真实性学力。这种素养和能力的实质是实践性的。

其次,语文课程目标的达成是一个实践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语文知识向语文运用转换的有效度和优质度,决定了语文学习路径与方法的有效度和优质度。为此,从教学层面来说,有效优质的教学,一定是充分地落实了学生实践和运用的语文学习的过程、路径与方法。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实施的过程、路径与方法,语文课程都是一种指向实践性的课程。

2. 语文教学内容是实践性的教学内容

作为实现语文课程目标、实践语文学习过程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内容,其本质也是实践性的。

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按照王荣生老师的观点,确定语文教学内容需要思考两个问题:“实际上需要教什么”和“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由于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实践是密不可分、紧密结合的,为此至少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内容层级:其一,指向通过概念讲授获得理解而生成语文能力的语文教学内容,即一种指向知识讲授的语文教学内容;其二,指向通过实践活动获得体验而生成语文能力的语文教学内容,即一种指向知识运用的语文教学内容。那么这两种内容,哪一种更能帮助学生获得真实性学力?有效地实现语文课程目标——语文核心素养呢?

今天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备受社会质疑,显然和第一种教学内容占据课堂教学关系紧密。在中小学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课堂:一节语文课老师滔滔不绝,条理清晰地划分课文结构,阐释课文主旨,讲述对课文情感的理解,分析课文的写作特色,讲授课文中的语法知识、修辞知识和写作知识。在分析讲授中多次重复,苦口婆心,反复强调。为了保证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老师精心设计了与之相匹配的大量练习,题海训练。实际效果如何呢?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们的抱怨:我已经讲了那么多遍,讲得那么清楚,为什么你们还是不会?实际上,这种以“讲授分析+技能训练”为主构的语文教学范式,与其相匹配的教学内容大多是指向知识讲授的语文教学内容。其背后的理论逻辑是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的连接或形成修正的过程。按照桑代克的观点,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获得的语文知识,大多是识记性的概念知识和分析解释的模仿框架。这一类知识除了以练习的方式进行巩固,并没有真正在真实的运用情境中获得理解,所以它总是容易被遗忘,只能解决考试的问题,但不能解决真实情境下的综合运用问题。显然,指向分析和阐释,而非理解和运用的语文能力,不是一种能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真实性学力,无法达成我们的语文课程目标——语文核心素养。只有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语文理解和语文运用的教学内容,才可能培养学生的真实性学力,才是确保语文课程目标达成的教学内容。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来,学习是意义的建构,学习是领悟的生成,学习是经验的能动再建。语文教学内容是一种实践性的教学内容,教学不是知识传授的过程,而是知识建构的过程。语文知识只有建立在学生大量亲身实践和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身参与,才能不断体会、总结,最终形成语文理解和运用的能力。为此,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内化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建构个体化的言语经验,用语文运用促进学生的语文建构,再用其语文建构起来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语文,不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显然,第二类教学内容——指向语文理解和运用的语文教学内容才是“适宜”的语文教学内容。

三、实现语文教学内容实践化的有效原则

语文教学内容从本质上说是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将语文课程内容(包括课文内容)转化落实为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尽量设置真实情境的教学内容

知识是依存于情境的。依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可以提供依存于情境的教学内容,更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为此,那些理想化的、边界清晰的、结构良好的、被教师进行过由易到难地咀嚼分解后的语文教学内容,是不利于学生进行语言建构的。反之,那些依存于真实情境中的、真实的、边界不清晰的、结构不良的语文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尽量为教学内容设置真实的情境,以促进学生的语言建构。

2. 尽量设计学生亲自参与完成的教学活动

语文教学要在“做中学”,学习体验的反复强化,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尽量创设更多让学生体验的机会,将语文知识的讲授式课堂,转化为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的体验式语文实践。语文教学活动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建构语言素养,发展思维、审美和文化等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尽量为教学设计提供容易转化为语文教学活动的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3. 尽量创设共同体之间的协同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利用同伴之间思考方式的交互作用,能更有效地促进知识的建构。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尽量创设学习共同体之间的学习。利用小组共同完成项目、小组讨论、小组分享互助等活动安排,促进同伴互动与交流。提升学生学习体验的强度与效度。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尽量确定容易落实同伴互助的语文教学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四、研究与结论

依据以上的理论梳理,对《美丽的颜色》进行教例研究,我们发现,肖老师教的其实是省略号和感叹号的运用。但是肖老师没有用教知识的方式,而是用了教运用的方式来教语文。“看哪……看哪!”这么不起眼的课文内容,却通过一个朗读实践,落实为“8+1”的语言实践活动。8个学生分别读了8次,老师读了1次。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反复朗读这句话,最后学生到底读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呢?

首先,学到了感叹号和省略号的用法:省略号+感叹号,而不是双感叹号。感叹号、省略号中有语调的区别、语气的区别、情感的区别、意义的区别。其次,学生从反复的朗读中读出了语意:读出了惊喜,读出了激动,读出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敬重、严谨、谦虚低调、不慕名利,读出了居里夫人的精神品质。最后,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读出了《美丽的颜色》真实的含义:镭是美丽的,科学发明是美丽的,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也是美丽的。美丽的颜色不仅指镭的颜色,也指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底色。一个朗读活动教学内容的确定与设计,让教学从老师讲学生听,以获得概念存储来理解的方式,变成了对一句话的朗读实践。一个句子,两个标点符号,看似非常简单的课文内容,却成了肖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语文知识的有效的语文教学内容。

显然,《美丽的颜色》的语文教学内容确定是“适宜”的。可以用三条落实语文教学内容实践化的有效原则来进行检验。首先,这段教例的教学内容是有真实情境的。课文上下文的原有情境,和老师不断地让学生朗读所产生的角色情境,两种情境不断地融合,使得这句话的朗读者——学生,对理解居里夫人的精神品质,理解《美丽的颜色》的主题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情境的创设为教学活动保证了学生知识建构的可能。其次,这段教例,教学内容是通过丰富多元的学习活动来实践的。8次学生的朗读,1次老师的朗读,每一次朗读的后面都有评价和引导。最后,这段教例,教学内容的实践充分实现了同伴互助学习。教学过程中肖老师不断请学生互相指出彼此的朗读问题,并为同伴更正,同伴互助,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尽量设置真实情境的教学内容,尽量设计学生亲自参与完成的教学活动,尽量创设共同体之间的协同学习,遵循这三条原则,肖老师的语文教学内容确定成功地实现了实践化的转化与落实,这样的教学内容显然有助于学生真实性学力的提升,有助于语文课程目标的达成。

通过对《美丽的颜色》教学片段的案例研究,我们发现:语文教学内容是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只有充分落实语文教学内容的实践性特征,语文教学才可能实现语文课程的目标,最终,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得以实现。为此,“教语文教的不是语文知识而是语文运用”是一个合格的語文老师必须确立的语文课程的教学理解。

◇责任编辑 晏祥辉◇

猜你喜欢

实践性语文课程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高中物理教材实践性栏目育人价值及其实现策略
实践性是劳动教育课程的第一性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实践性教学应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建构游戏玩不够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