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意识培养策略
2020-08-06吴超建
吴超建
摘 要: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将教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知识运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但是,大多数学生的实践能力差,对知识的应用缺乏认识。教师需要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经验,达到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策略
一、基于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课堂构建意义
新课标中指出了小学数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思维观察、分析数学信息,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重视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能够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改革。随着教育领域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记忆课本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为社会培养出具备综合素养的人才。目前,许多教师都认识到了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除了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和技能外,还要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的培养。这种教学理念能够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为学生奠定了良好的能力基础,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基于小学数学应用意识培养的课堂构建策略
(一)利用生活素材,深化学生知识理解
由于学生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强,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教学计划,引用一些生活化的素材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接受能力,在学生熟悉的情境下开展教学活动,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应用数学知识。
例如,在《时、分、秒》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向学生展示学校上课、下课时的图片,除了听学校的铃声外,怎样才能确定上课和下课的时间,引出时、分、秒的知识。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什么时候需要看钟表,表上时针、分针、秒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以此来加强学生对钟表的探索欲望,认识到钟表上每一大格和一小格都代表了什么。
(二)提出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应用价值
小学数学课本中的知识都比较简单,主要是帮助学生奠定数学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数学问题来锻炼学生思维,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方式和应用价值。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提出合理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例如,在《分数除法》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式,使学生能应用分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首先,教师可以出示果汁的图片,提问学生有六瓶果汁要分给三个小朋友,应该怎样分呢?学生能很快地反应出每个小朋友分到两瓶。接着,教师提问学生,如果现在只有一瓶果汁,瓶内有6/7的果汁,分给三个小朋友要怎样分?学生能根据之前的知识经验列出6/7÷3的算式,但不知道该怎么计算。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思考之前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图示法解决问题,将6/7的果汁平均分层三份,也就是求6/7的1/3是多少。因此,学生就能将6/7÷3转化为6/7×1/3得出2/7的结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数理过程,了解到了数学的价值,有利于学生应用意识的提高。
(三)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应用能力
想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教师需要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高应用能力,学习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方法。
例如,在《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班级学生的体测成绩,让学生快速找出第一、第二、第三名,学生会一直在成绩表中观察,耗费很长的时间找出答案。接下来,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班级体测成绩折线统计表,让学生自己思考横列和纵列的信息分别是什么,该如何制作统计表,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体会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四)布置生活化的作业,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定具有生活化气息的作业,充分考验学生的多种能力,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学会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在实际的生活中,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如,在学习一些关于图形方面的课程时,教师可以不给学生布置书面作业,而给学生布置一些手工作业,让学生动手自己制作圖形。利用这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学以致用,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在制作图形时,遇到的困难,自己是如何解决的,利用这种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三、结束语
总之,小学数学老师应该认识到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下,教师应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科学设计数学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即在实践活动中应用知识的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应用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