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2020-08-06王幽美
王幽美
摘要:“文章切忌随人后”,高考作文贵在创新。解读《高考说明》作文“有创新”的具体要求,提出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七种思路。
关键词:见解要新颖;材料须新鲜;有个性特征;敢创造思维
清人赵翼《论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首诗从一定意义上说明了诗歌贵在创新。哪怕是诗仙诗圣,也不能永远垄断诗坛,买断诗歌;如果后人只知道拾人牙慧,一味摹仿,那么将永难超越前人,诗歌也将走上穷途末路。诗歌如此,文章亦然。古人云:“文章切忌随人后。”又道是:“文若春华贵出新。”作文的本质与精髓就在于创新。只有创新,才有生气,才有活力,才能动人,才能令人耳目一新。所以《语文高考说明》写作要求“发展等级”中列出了一条“有创新”。
一、解读《高考说明》对“有创新”的具体要求
1、见解新颖
所谓见解新颖就是要有新颖独到的见解,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正面思维——立意更高更新更全面;逆向思维——反其意而用之;创新思维——变换角度,出奇制胜。
2、材料新鲜
主要是指现实中的鲜活材料,精心比较后选出的典型材料,虽旧而有新意、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的材料。总之要不落窠臼,想人之所想而发人之未发,写人之未写,即黑格尔所说的独特的“这一个”而不是“那一个”。
3、构思新巧
这是作文创新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也是考生最能发挥创新精神的地方,应该充分展开想像,以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选择新的角度,新的形式,新的体裁,构思出独具慧眼,极富个性,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来。比如倒叙方式,小标题形式,演讲稿,日记体,书信体,对话体,甚至意识流……
4、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
能突破思维定势,推导出与一般人不同的原因或结果:想像奇特、独到,或新颖别致,或含意深长,耐人寻味。比如鲁迅的深刻,果戈理的含蓄,马克·吐温的幽默,欧·亨利的精妙……
5、有个性特征
文章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能表现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能抒发自己真实的喜怒哀乐,甚至有自己的语言风格,打上自己个性鲜明的烙印。而不是千文一腔,千人一面,人云亦云的东西。
二、怎样才能做到有所创新
1、改变观念勇于创新
不要“怕失求稳”,只敢写保险文,不敢写“放胆文”,因而在构思时不敢大胆创新,不敢施展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缩手缩脚,又怎能写出有创新的文章呢?其实应试作文都有一定的开放性甚至挑战性,就是要让你施展才华大显身手。只要你围绕话题或命题,不违背题意,无论怎么写,都不算跑题,所以我们要改变观念,鼓励学生走出“怕失求稳”的误区,大胆创新。越是“怕失求稳”,失分可能越多;只要大胆创新,就有可能获得高分。
2、突破定式创造思维
会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以获得正确的深刻的认识;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追求新的发现;学会将侧向与反向、纵向与横向、发散与聚合等各种对立统一的思维形式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思路开阔,思维活跃,文思泉涌。用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先生的话说就是“避免在高速公路上撞车”,想辦法另辟蹊径,独树一帜。
3、大胆想像形式新颖
这几年的高考作文,体裁非常丰富,各种文体应有尽有,除一般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外,有研究型的小论文、诗歌(重庆山西等省高考作文都有诗歌获一类分的)、小说、寓言、童话、剧本、相声、书信,以及病历、广告、证明题一类的杂文等,给人以广阔的空间。这些都可以给我们以启迪,供我们来发挥。
4、依托名著花样翻新
高考满分的创新作文有很多是依托名著,选取某一细节,加以嫁接移植,写出新意来的。《唐·吉诃德新传》《阿Q新传》《朱贵开店》《新西游后记》都是如此。这也可以给我们以启迪,应该下功夫阅读名著。消化熟悉一两部名著,根据话题加以嫁接移植,可能会产生奇特的效果。
5、善于联想巧用比喻
曾得作文满分的《有色眼镜引发的联想》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因感情亲疏而不能正确地看人,正是有色眼镜,比喻何等贴切;道光帝、世界杯以及亲身经历的评选三好生,三个事例,那么典型,那么有说服力。这同样是创新,起码是“材料新鲜”。
6、巧用名句揭示中心
高考满分作文《莫把情云遮慧眼》,作者就将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作了巧妙的变化,翻出了新意,同时又紧贴了话题,让整篇文章熠熠生辉,真可说“题好一半文”。高考满分作文中,巧用名句的不少,如“月是故乡明”“月若有情月长吟”等。江苏一考生在作文中妙用元好问诗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让阅卷老师唏嘘不已,当然不吝高分。
7、勤于思考见解新颖
“新”从何来?从思考中来,从生活中来。我们要勤于动脑,留心观察,紧扣时代脉搏,从丰富多彩的现实中“捕捉新意”;要充分展开联想,从无垠广阔的天地中“寻觅新意”:要善于逆向思维,从习以为常的素材中“挖掘新意”。这样,我们就能够推陈出新,标新立异,写出“有创新”的好文章了。
当然,创新能力非一日之功,往往受制于学生的知识积淀,生活阅历,思维习惯甚至浪漫情怀等等,教师在必要的指导之外,还应该尽可能地提醒并鼓励学生广采博览,博闻强志,方能做到厚积薄发,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魏秀香.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创新[J]. 新课程·中旬, 2017.
[2]刘碧芳. 浅谈作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 武夷学院学报, 2002(03):73-74.
[3]王爱珍. 浅谈作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J]. 时代报告:学术版, 2011(11X):51-51.
[4]谢书敏. 我手写我口 ——浅谈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 语文课内外, 2017, 000(033):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