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简析《麦琪的礼物》
2020-08-06马倩宜
摘要:作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一种模式,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强调以读者为中心,文本意义不再唯一固定。本文基于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对欧·亨利的经典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进行主题分析。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进行介绍,第二部分对选文作者和文本进行介绍,第三部分对文本进行分析,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
关键词:文学赏析;读者反应批评理论;《麦琪的礼物》;主题分析
一、理论介绍
艾布拉姆斯认为文学批评应该包含四个要素,即文本,语境,作家和读者。后来,随着文学批评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批评流派应运而生。根据艾布拉姆斯提出的“四要素”理论,这些看似复杂繁多的流派基本可以分为四大类,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便是这四大流派之一。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文学分析的形式出现,并且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发展历史
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便注意到了听众或读者的反应会对文本阐释产生一定影响,但当时他们认为听众或读者是被动的,文本是通过其自身传达意义。直到浪漫主义开始之前,这种“读者被动”的观点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浪漫主义的到来,作者成为影响文本分析的一个重要因素。到1920年代,随着新批评主义的出现,文学批评的重点才再次转移到了文本上。
此后,读者反应批评理论逐渐形成。I. A.理查兹提出人们进行诗歌创作是为了创造一种可以接受的世界观以此平衡人们的欲望,因此他承认读者在创造文本意义的过程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路易丝·罗森布拉特进一步发展了理查兹的理论。他认为阅读过程涉及读者和文本,因此读者和文本一起才能产生意义。文本让读者回忆起过去的某些经历或者产生了一些想法,而文本又对读者脑海里的回忆或想法进行塑造,产生新的思想,即读者和文本是相互影响的。
(二)读者反应批评理论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并不是一套系统单一的理论体系,在读者反应批评理论这个大框架下还存在不同的分支,这些分支在分析思路或者认识上有所不同,但它们都秉持着一个基本观点,即读者在文本分析和阐释中非常重要。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中心前提是文本不能解释自己,只有当读者和文本相互作用时,文学作品才能被阐释。因此,只有当读者积极参与阅读过程时,文本才能产生意义。
(三)方法论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分支多,根据这些不同理论产生的文本分析方法也数不胜数,但这些方法都有其主要的关注点,因此根据不同的关注点,本文将这些分析方法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中以文本为主。结构主义,形式主义,叙事学和修辞批评都属于这一类。支持者认为,读者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必须积极参与阅读过程,但文本則更为重要,并且在创造意义方面具有主要控制权。此外,考虑到读者会使用预先确定的复杂符号或代码系统来解释包含符号的文本,因此批评家们担心在特定社会中已经成型的符号系统会对文本理解产生影响。同时他们还关注读者在阐释文本中的符号时需要掌握什么知识。
第二类主要关注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现象学便是其中的代表。现象学家认为,只有当感知者注意到一个物体的存在时,它才具有意义。当这种观点应用于文学分析时,文学评论家提出了一个新的观念,即文学作品只能存在于读者的思想或意识中,而不能存在于印刷品上。因此,只有当文本和读者彼此交互时,才能产生真实的作品及其含义。接受理论的代表人物贾斯认为任何历史时期的读者都为自己设计了评判文本的标准,他还引入了“期望水平”一词。另一位代表人物是伊瑟尔,他将文本视为潜在内容而不是对象,并提出了两个新术语“隐含读者”和“实际读者”。
第三类主要集中于读者,称为主观批评。对于这些主观理论派的批评家来说,读者的思想、信念和经验在塑造作品的意义方面比实际文本发挥更大的作用。诺曼·霍兰提出,尽管文本确实很重要,但读者却将文本转换成一个个人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可以回忆起自己的经历、幻想和欲望。
二、《麦琪的礼物》与欧·亨利
欧·亨利是著名的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创作了近三百篇短篇小说,擅长用幽默的语言来刻画美国普通百姓的苦涩生活。因此,他的作品被称为“美国生活幽默百科全书”。他的短篇小说以构思精妙,文字精巧,人物刻画精细和结局巧妙曲折而著称。而现实生活中的欧·亨利生活坎坷,遇到了许多艰难困苦,看过世间百态,尝尽人间冷暖,因此他对生命的不幸有着无比深刻的了解,并创作了一些作品来攻击腐败的社会并向社会底层的劳苦人民表示同情。
《麦琪的礼物》是欧·亨利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这个故事是在19世纪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创作的。当时,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利润而压迫工人,结果贫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部作品讲述了一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年轻夫妇的故事。吉姆和德拉过着贫穷的生活,他们各自有一样珍贵的物品。吉姆有一只祖传的金表,德拉长了一头漂亮的长发。为了给对方买一个圣诞节礼物,吉姆卖掉了自己的金表,给德拉买了一套梳子,而德拉则买掉了自己的长发买了一条表链。
三、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下《麦琪的礼物》的解读
读者反应批评家认为,任何文本的整体价值和意义永远不会是固定或普适的,因为任何历史时期的读者都会在文本中发掘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而他们的思想、信念和经验在塑造作品的意义上起着更大的作用。没有各个年龄段读者的参与,文学作品就无法经历漫长岁月依然在文学史上闪闪发光。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源于不断的阅读活动,而不是文学史学家的主观想象力。《麦琪的的礼物》是一代又一代人欣赏的经典文学作品,必然有很多不同的诠释。下文将依据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从三个角度重新解释其主题。
(一)深刻而纯洁的爱情赞歌
赞美纯洁的爱情是这个作品最明显的主题。在故事中,德拉和吉姆都知道对方喜欢什么,于是打算用自己的心爱之物换钱,为对方买一个圣诞节礼物。这表明这对夫妻非常相爱,而且对彼此都怀有感恩的心,因此想用礼物表达自己的爱意与感激。但是由于穷困潦倒的境况,他们只能卖掉自己心爱的东西,以换取要送给对方的礼物。结果,妻子卖掉了她美丽的长发,给丈夫买了一条白金表链。丈夫卖掉祖传的金表,为妻子购买美丽的发梳。尽管他们的圣诞节礼物最终变得毫无用处,但读者可以感觉到他们深刻而纯洁的爱情。他们都愿意做出牺牲,愿意用自己的心爱之物换对方的惊喜快乐。在小说的结尾,作者说住在公寓里的人是如此愚蠢,他们牺牲了家里最珍贵的东西来为他人准备礼物。但是,有什么东西比真正的爱更有价值,更珍贵呢?用“愚蠢”来形容他们只是对那些沉迷于物质欲望的人的嘲讽。在欧·亨利看来,在人类的所有情感中,只有爱才能使曾经是陌生人的人彼此了解甚至为对方牺牲。因此,《麦琪的礼物》实际上是欧·亨利创作的一首动人的情歌,热情地歌颂爱情的力量。
(二)弘扬人性之美
故事开头,欧·亨利用了很多笔墨来描写狭窄的公寓,破旧的装饰以及德拉如何省钱。这都是为了表明这对夫妇处于社会底层,生活拮据。吉姆和德拉的生活状况无疑是当时美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真实写照。当时,底层群体是贪婪、污秽、犯罪等一切不堪与丑恶的代名词。但是在这个故事中,吉姆和德拉代表的社会底层人民被赋予了不同的印象,他们懂得爱与奉献,愿意牺牲,甚至在如此艰难的生活中仍然充满希望,有着一丝浪漫气息。故事的最后,欧·亨利带着赞赏,用一种幽默的口吻评价道:“在所有赠送和接受礼物的人中,像吉姆和德拉那样的人是最聪明的。他们无论在哪里都是最聪明的。他们就是麦琪。”这句话是他对这个故事的总结。欧·亨利赞扬他们对爱的忠诚和为彼此的幸福作出牺牲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普通美国人的善良品格的欣赏。读完这部作品,还可以感受到一点,不管是在婚姻还是生活中,最大的幸福不是来源于荣华富贵,而来自于人类天性中的真善美所带来的相互理解和满足。
(三)对丑恶社会的抨击
《麦琪的禮物》这部作品是在资本主义快速发展,企业家为了获得更多利润而压榨工人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当时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在这部作品中,读者可以看到德拉和吉姆这样的小人物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本是表达爱意的幸福事,最后阴差阳错成了可悲事。这种悲剧性的矛盾与故事中提倡的纯洁的爱和崇高的精神与绝望的社会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当读者被这对夫妻的深情打动时,内心对贫富两极化的黑暗社会的仇恨也被激起了。除此之外,在欧·亨利的妻子去世时,他深陷监牢,生活陷入困境,前途渺茫无望。这样的人生经历也使得他在创作时更加深刻,作品散发着悲伤的气息。欧·亨利因为自己的生活经历更加了解了下层群体的艰辛,他写下《麦琪的礼物》表达对社会的不满,猛烈地抨击了物质主义盛行的丑陋社会现实,这部作品也因此被称为“含泪的微笑”。
结语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对当代文学批评有着很深刻的影响。它主张阅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强调每个读者都带着其独特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来参与阅读文本,因此必须尊重每个读者的解释的独特性。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这是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重点。可以说文学作品主题是因人而异的,因此本文也列出了对《麦琪的礼物》的三种不同解释。
依据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中着眼文本的方法,赞美深刻而纯洁的爱情是作品的第一个主题。在第二种方法的指导下,当笔者在阅读时与文本开始互动便不再将德拉和吉姆视为贫穷的夫妇,而是底层群体的代表,由此得出这个故事所赞美的是,无论处境多么艰难,人们仍然善良浪漫,追求美好与爱。最后一个主题的得出是因为在阅读之前笔者已经积累了许多有关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的知识,而这些背景知识也影响了笔者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层次的挖掘了作品的意义。
笔者采用三种方法对《麦琪的礼物》进行主题分析,并得到三种不同的理解。因此,在以后进行文学批评时,需牢记文学作品没有固定的、唯一的理解。我们不应该忽略前人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此。相反,我们应该做的是勇于提出自己的新的理解。
参考文献:
[1]M. H. Abrams. The Mirror and Lamp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3.
[2]Jauss, Hans Robert.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Literary Hermeneutics [M]. Minneapolis: U of Minnesota P, 1982.
[3]郭宏安、章国锋、王逢振.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4]欧·亨利 (著), 王永年 (译).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5]肖丹. 《麦琪的礼物》的主题解析与表现艺术[J]. 语文建设, 2016(35):77-78.
[6]杨巍. 从读者批评角度分析《黄色壁纸》[J].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3(07):160-161.
作者简介:
马倩宜(1996年-),女,土家族,重庆人,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