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义泛滥”与“本真回归”

2020-08-06顾雪勤

小学时代·上旬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儿童本位求真作文教学

顾雪勤

【摘  要】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围绕“阅读”与“表达”两大主题,构建小学生作文序列,通过“选文、小练笔、习作单元、交流平台”等,落实语文要素中的写作要求。课程标准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通过对当下小学生作文“意义泛滥”的缘由进行探讨,对儿童本位作文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从而达到打破传统作文教学的“茧缚”,在“本真回归”的天地中聚焦语文要素,开展指向习作核心素养的教学。

【关键词】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求真;儿童本位;作文教学

儿童,一个具有原来面目的缪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构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能力的习作体系,发现例文的独特,实现支架的介入,遵循写作的过程,培养写作的习惯,让儿童在纯真的花季,在可塑性最强的年龄,走进自由表达的天地、自由徜徉的海洋。教师有责任让学生围绕语文要素,遵从写作要求,让孩子“表达自我”。我们的作文教学不仅给孩子一面照亮人生价值的镜子,更是给孩子一盏点亮灵魂的明灯。我们应播下“求真”的种子,让孩子的言语多一份厚实和丰盈,让孩子的作文多一份美丽和真实。

一、缘起篇:来自身边的事实

这是发生在笔者身边的两个真实案例。

片段1:

“妈妈给我生了一个弟弟,我一点儿也不喜欢他。他整天只知道睡觉,只知道吃奶,只知道哭。我写作业的时候,他会哭,我看电视的时候,他还会哭。妈妈还经常指挥我照顾他,一会儿刷奶瓶,一会儿递尿片,一会儿拿玩具。我的自由时间一点儿都没有了。”这是假期中一个写照顾弟弟的作文。老师要求要写出家庭成员的特点,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这个角度看,孩子的作文写出了刚出生弟弟的特点,也表达了真实的情感,但老师认为,应该表达对弟弟的喜爱之情。

片段2:

学校组织学生写推荐的一个地方,得到高分的,推荐的都是公园、运动场、旅游景点,几篇推荐了网吧、游戏厅、菜园子的,反而得了低分。

如果孩子一进入“写话”“习作”,就想着要写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猜想着大人的心思来写,讲一些“假”“大”“空”的话,我们老师该如何去评价?我们究竟需要真实的心声,还是完美的谎言?当然,作文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写真话”也成了大家的共识。作文与做人是相辅相成的,我们现在的作文已经在逐步拂去“意义”的泡沫,逐渐走向了儿童本位的作文教学。

二、思考篇:审视“求真”的儿童本位作文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作文相对独立,既和阅读单元相联系,又有所区别。《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不同学段的作文目标。据此,儿童本位下的作文教学应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儿童的独特体验,采用适合儿童的方式学习。

1.童眼中的真切。儿童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是未经污染的圣地,它能更加纯正地观察与打量整个世界。充满好奇的童眼中总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奇妙与美丽,感受到灵性和清新。世界万物都是童眼中可以对话的伙伴,一草一木都是充满生命的朋友,当儿童用一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感受世界时,他们能感受到更多的遐思和美妙。如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课后题:“想象一下,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照样子写一写。”这样的练习就要求学生去观察身边的秋天,去感受世界的色彩,在“支架”的帮助下,根据范例,为学生习作提供写作角度。再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个地方,这些都是建立在儿童观察基础上的生活理解。

2.童心中的真意。童心中蕴藏着孩子水晶般澄澈透明的真意。世界上凡是美好的东西都与童心相通,都与童心有着密切的联系。作文教学要从童心出发,还原世界的本色。正如巴金所说:“童心是生活的开始,一切都在童年里开始萌发。”在四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诗歌内容中,学生通过对新诗的具有节奏感,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感受,饱含了诗人真切的情感的了解,在进行新诗的“收集”与“创作”中,就能够收集具有“真意”的诗歌,写出具有“真情”的习作。

3.童趣的真情

儿童的感情世界是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天上的白云、地上的雨滴、春天的野草、水中的游鱼,都会是孩子们喜欢的伙伴。儿童会感受到世界上的万物不以美丑、作用区别,而是以有趣作为原则。儿童的内心世界活动是成人所感受不到的,成人应当允许儿童具有丰富的“情愫”。同时,儿童的情感正随着年龄特点在不断发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体会成长中发展的情感,把这些情感转化为习作的源泉。

4.童言的真相。儿童的语言天真有趣,往往是心中所想,即口中所言,就如《皇帝的新装》中的小男孩,心中想到什么,就表达什么。正如家乡有个习俗,祭灶的时候,在灶台上贴上“童言无忌”四个字。其实,这正是对儿童语言需要“网开一面”的原始诉求。统编版语文教材的习作教学,需要允许儿童自由表达,忠实表达,让儿童的作文中弥漫着故事中那个“小男孩”的真实言语。

三、实践篇:“求真”当为儿童本位作文的永远追求

“求真”视野下的小学生“儿童本位”作文,应该把求真、向善、审美作为作文的定位支柱,尽量摒弃结构、用词、立意的追求。

1.提供写作资源的丰富性。我们要从具体的生活中寻求作文教学的素材。如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乐园”,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把学生生活的具体场景进行提炼,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的房间、班级的图书角、老家的院子、小河边、草地上、菜园中去发现生活。因为回到了儿童的生活,儿童就能从中找到有生命力的写作素材。三年级的作文题目大部分都是学生生活中的内容。如果是学生不够熟悉的内容,教材会提供一些基本素材,让学生通过阅读素材,进行资源整合,完成习作。作文需要通过活动来搭建收集素材的平台。如“学会观察”单元的学习后,让学生亲手去实验,亲自去种植,亲自去喂养,学生就有了具体可感的生活。实现学生习作的丰富而鲜活,实现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

2.指向语文要素的聚焦性。单元习作主题与单元习作要素紧密联系。如三年级童话单元学习安排的习作是“我来编童话”,四年级的乡村生活单元学习后是“我最喜爱的地方”,三年级上册预测单元学习后安排的习作内容是“续写故事”等。这就要求我们在课文的“三位一体”教学中渗透习作方法的指导,注重作文教学内容的上联下挂,即要关注不同学段的同一要素的要求。如三年级习作单元的要素是“体会作者是怎樣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在之后的不同阶段的习作要素中,这样的要求还会反复出现,体现了学生习作能力提高的螺旋性。

3.体现写作教育的启蒙性。习作,是儿童的自我表达需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能够在儿童今后的生活当中,尝试运用写作来倾诉自己的情感,为生活增添许多可能。

清明节期间,有一个学生跟随着家人去扫墓,在烧纸钱的时候,他许了个愿。作文的最后他写道:“希望爷爷、奶奶在下面也过得幸福快乐。”虽说他去扫墓时可能并没想到为爷爷奶奶做些什么,但结尾的那句话就流露了他希望爷爷奶奶在下面生活得好。暂且不管是否是迷信,但孩子的一份孝心早已表露无遗。这与朱光潜先生观点是那么一致:“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评议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作为教师应学会在习作中培养人,教育人。

四、追求篇:愿琴鸟在枝头歌唱写作的幸福

法国作家雅克·夏尔庞特说到:“在那永不落叶的大树的高高枝头,嘀哩哩,嘀哩哩,日日夜夜,琴鸟歌唱读书的幸福。”儿童,是人生命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是人生旅途中最美的一段风景。根据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作文教学的要求与指向,从“真”的作文追求出发,一定能听见琴鸟在枝头歌唱的声音。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生活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基础教育论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吴立岗.小学作文教学论[M].南京: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3]周一贯.“儿童作文”教学论[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儿童本位求真作文教学
张锦绣
阎生德
呼唤和谐的儿童本位观
“好玩”的教育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探索多媒体在情趣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儿童本位,让儿童诗教学更高效
儿童本位,让语文课堂智趣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