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俗”成“雅”:我的教育主张
2020-08-06张玉红
张玉红
“俗”与“雅”是一对反义词,不过,它们也有“朝着对方走”、融合到一起的时候,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大俗之中有大雅”,“大雅之中有大俗”。学校教育要处理好各种关系,“俗”与“雅”即是其中之一。雅俗互有、共赏相生,是教育的一种理想境界。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工人第二新村小学十年来一直在进行着民俗文化教育。走进校园,人们就会感觉到似乎进入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民俗馆”,事实上,我们也有一个业已形成共识的办学理念——“把学校建在‘民俗馆中”。这不只是从物型文化的角度来说的,它还有一定的隐喻意義,即营造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教育环境,渲染热烈吉祥的民俗文化教育氛围,让师生时时处处都能呼吸到优秀民俗文化及以此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清新气息。让师生沐浴和熏陶其中,久久为功,促使他们成为流淌着中华血液的、真正的“站直了的现代中国人”,而不是为人们所批评和诟病的那种变异了的“香蕉人”。
一位作家说过:“人类的生活充满着魅力,其实抛开了民间的风俗,这魅力就无从说起。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也充满着魅力,抛开了我们成长阶段的各种民间仪式,这魅力也就无从说起。”民俗文化教育即是一种“返魅”的教育,当然它还是一种“祛魅”的教育,只有当师生能从各种消极文化的蛊惑、迷局和“邪魅”(包括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之中走出来,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包括民俗文化)才能厚植于师生心间,进而成为其进取不息的强大动力。
“化‘俗为育,以‘俗成‘雅”的教育主张就是从这里“发端”的,也可以说是我教育主张的“本意”。“平民教育”是我们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和根本的“战略定位”。“化”普通民众的子女而为有初步优雅气质的少年,这是我们的一种具体的教育理念,也是我个人的一种教育追求。在教育教学形式上,我们特别注重它的可接受性,它的“亲民性”,努力以最富有儿童气息的教育活动、教学组织行为来让儿童进入“深度学习”之中,使他们逐步成为有一定知识高度、有一定涵养深度的学生。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儿童的立场去想、去看、去对待和处理教学的材料及其组织方式,想儿童所想,乐儿童所乐;要站在儿童可以“够得着”的角度,尽可能让每一句话、每一种行为都为儿童易于理解、接受和消化。
我们反对浅入深出,追求“深入浅出”,“浅出”即为“俗”的一面,“深入”就有“雅”的意味;或者说,在教育的表象上要“俗”一点,在教育的骨子里却要“雅”一些。没有“俗”的表象,教学活动就难以走近或难以引导学生进入他们的认知“最近发展区”;没有“雅”的实质,就不利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不利于人的正向社会化,不利于促使他们实现文化和精神人格的“雅化”。
“俗”当然不是目的,“雅”才是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方面的向往和追求,而“雅”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知识和智慧的深度。我们努力让学生由“俗”达“雅”,以“俗”成“雅”,最终成为有生命内涵的、可爱的少年。
(责 编 行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