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诗繁荣景象的例证

2020-08-06袁应该

艺术评鉴 2020年13期
关键词:散文诗

袁应该

摘要:散文诗在人们的印象中素来有曲高和寡之感,其读者和作者都属于少数,历来在文学创作中受不到重视,但近几年写作散文诗题材的作者却呈现迅猛增长的态势,部分作者的创作质量也有了显著提升,有些甚至能达到质的飞跃。本文中笔者主要以作家杨启刚所创作的《低吟或晚唱》这本诗集来作为探讨散文诗现阶段出现繁荣景象的证据和例子。

关键词:散文诗   繁荣例证   杨启刚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3-0180-03

杨启刚是黔南地区布依族的诗人,同时也担任着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以及贵州省都匀市作家协会主席的岗位,自1993年開始创作、发表散文诗作品,至今已有27年的时间。在这27年里,他创作不息,可以说是一个真正可以沉下心进行创作的人。在他所创作的散文诗中我们能看到他对黔南地区以及生活的热爱,他将散文诗创作植根在了广阔的黔南大地上,诗中咏叹了云贵高原,也描绘了都柳江畔地区的民族风情,更有对边陲地区四季更迭、景色变化的挖掘,这些都足以展现出这位少数民族诗人对于自己家乡的深深眷恋和自己民族的别样解读[1]。

一、关于作家杨启刚散文诗创作风格的分析

散文诗同散文和诗歌相比,不过分拘泥于必须要使用散文的形式,其创作也不完全依附在诗歌上,这使它有着相对的独立性。散文诗在过去所倡导的新文学运动当中,同新诗一起成了实践文学创作新形式、倡导文学创作新理念有力且迅捷的手段。我国是一个白话文处在不断完善而文言文相对丰富的国度,而散文诗这种兼具诗歌与散文特色的文体,其产生时间不过百年,鲁迅先生所创作的《野草》可以说是散文诗的发端。历史进程中散文诗的创作起起伏伏,其文本模式仍未完全固定,或许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都匀市的地理位置在贵州省的南部地区,从古至今都是属于“荒蛮之地”,从明代起,都匀才开始建郡,这导致中原地区的文化难以抵达这里。在建国以后,因受到文化发展水平和地理条件的制约,散文诗未能在黔南地区得到发展。研究显示,都匀市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已经有作家开始从事有关散文诗的创作活动,而作家杨启刚所创作的散文诗也能够追溯到1993年,至今已经有27年的时间[2]。

散文诗在创作精神上重视诗的特性,强调“看山不是山”的文学艺术特点。如果人站在自然风景前面可以描绘出眼前风景的一些细节,这可以说是散文家应有的本事,但作为散文诗作家来讲,必须要抓住自然风景的精神,摒弃现象,对风景的精神进行观照。虽然散文诗在创作上重视诗兴,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诗歌就能够同散文诗画上等号。就散文诗创作而言,文本不应是抽象的,而应当是具象的;不应当以点题作为主要内容,而应当将叙述作为主要内容;不能够直接到达彼岸,而应该用文字清晰地展现出由此及彼的一系列过程。就这一点而言,杨启刚做得很好,由于他本身是诗人,对于用意象来表情达意十分擅长,同时杨启刚对散文叙述和创作十分熟练,这样他就拥有了比其他散文诗人更加得天独厚的条件。纵使有了这样优越的先天条件,杨启刚在创作散文诗时仍然非常认真和谨慎,从不敢轻易下笔,酝酿和打腹稿的时间很长,直到不得不下笔之时才会写出来。例如,《农历:乡土的寓意》这篇散文诗就是对黔南地区乡村农历的一种解读,可能大家知道,乡村农历对于农人来讲可以说是“生命历”,农人都清楚不误农时的重要性。由于杨启刚过去曾经在黔南地区的乡镇工作了很多年的时间,参与过农人的工作,这种长期的文字酝酿过程,使得他创作出的散文诗字字有根[3]。

二、《低吟或晚唱》作为散文诗创作繁荣现象的例证分析

(一)散文诗是自由的、心灵的,需要作者是心灵自由之人

在鲁迅先生所创作的《野草》这本散文诗集中有一篇文章叫《过客》的文章,在鲁迅的头脑中酝酿了大概十年的时间,由于一直无法找到恰当的表现形式。因此,选择了迁延,他不想随意地进行创作,亦不会去大量地创作。经过笔者对杨启刚先生的生平研究,了解到他是位惜墨如金的作家,在《低吟或晚唱》中所收录的散文诗作品是他这20几年来创作心血的结晶。他深爱自己的父亲,在自己父亲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但他却很少对自己的父亲进行直接描写。到了2013年,杨启刚才写出了散文诗《遍地伤愁》,可以说这部作品使其献给父亲的一篇百日祭诗。这篇散文诗中描写了父亲在15岁刚参军时的英姿勃勃,也描述了父亲与战友共同在新疆创业的艰辛,整篇文章都能感受到父亲的默默无闻以及辛劳。这篇作品可以说杨启刚是在写父亲,也可以说他是在写那个时代大多数的劳动者,这种生活无疑与当今社会所展现出的浮躁气氛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4]。

(二)散文诗中是重视灵魂分量的

要想在当今社会做好散文诗的创作,就应该看自己所关注的内容是否有对人生、对社会表达的欲望与深刻的探索。散文诗创作的好坏也与作家自身的人格成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谓创作风格也是作家人格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杨启刚先生的散文诗从整体创作风格上来讲,有虚实结合、高峻昂扬、极尽物事的特点。换句话说,其作品的表达和观察都与人性有着紧密的联系,更是跟随时代的脚步而进行创作的。你很难在他的散文诗中看到无病呻吟的文字,无论是水泽或是高原,从他笔下流淌出的都是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字。人性中既有负能量也有正能量的存在,读杨启刚先生所创作的散文诗会让读者去接近生活中的正能量,努力奏响时代的主旋律。杨启刚所创作的散文诗具有洋溢的热情,却没有高高在上、远离现实。杨启刚在散文诗集里还特意设置了“在生活的边缘”这一专辑,用以记录下岗工人、低保群众以及失地农民的真实生活。

(三)散文诗语言生动、形象、注意简洁,善于使用赋比兴的艺术创作手法

散文诗的篇幅比较短小,要求作者所创作的文本需要删繁就简,以细小的生活片段或图景作为散文诗的着墨点,来进行生活广度的放射以及思想深度的挖掘,最后形成引人深思的、深远的艺术境界。杨启刚所创作的散文诗总是用细小的点来折射生活,而这个点往往是他思考生活和观察生活的一个点。例如在他所创作的散文诗作品《舞龙灯于新春的子夜》中对灯进行了描写,这里的灯既是意向,也可以说是作者进行思考的切入点,由文本开始逐渐进入到散文诗创作的核心,给读者的心灵带来冲击。诗的语言必须要高度凝练,语言的简洁可以说也是散文诗的一种美感。杨启刚先生的这本散文诗集就具有简洁美,他运用比拟、借喻和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将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描绘得淋漓尽致,将笔下的事物展现得栩栩如生。在杨启刚先生的散文诗中,散文诗语言生动、形象、注意简洁的特点获得了十分完美的展现,仔细读来更是别具一番风味[5]。

杨启刚先生在创作散文诗时,善于使用赋比兴的艺术创作手法,其诗有着虚实结合的突出特点,其诗的表达和观察都与人性十分贴近,他始终是跟随时代的脉搏而进行创作的。杨启刚先生是布依族的作家、诗人,他特别喜欢古汉语,还从古汉语的诗歌当中借鉴和学习了赋比兴这种艺术创作手法,而且他的散文诗创作风格受西方文学创作风格的影响较小,例如在他写作的散文诗《空门》中可以看出他表面上是在写“门”,但实际上“门”只是一个他用来比兴的载体,这篇散文诗所要表现的是做人应有的境界。散文诗中所多次提到的“门”这一意向所指的并非是生活当中实际的门,实际上想表达的是人的心门。诗最后提到的距离,和“门”这一意象多么相似,明明看起来很近,实际又很远,难以将这个距离真正的缩小,这就是人的心门。在黔南地区,多数人都信仰佛教,佛教对当地生活的人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杨启刚先生的这本散文诗中也有着不少佛理的意味。单从题目来看,就知道他所创作的散文诗和佛教有着莫大的关联,再细读内容,便知其诗果然是与佛理有关的内容。杨启刚先生善于从生活的细节处着手来观察生活,将生活中常见的事情作为他散文诗创作的素材,让自己的感情在散文诗创作的过程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这本散文诗不仅是对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继承,也有着他自己对艺术风格的创新,还抓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杨启刚是黔南地区的新一代诗人,不会在过去的创作风格上故步自封,乐于进行创新,这使他的散文诗创作有了鲜明独特的民族气息和新时代变化、发展的气息。

(四)创作散文诗不仅要重视外景,还要重视心景

《低吟或晚唱》这部散文诗作品里面描写风景的章节比比皆是,既有对少数民族地区生活场景的细致刻画,也有对黔南地区季节更迭变化的感叹。作者由景生情,充分挖掘出了风景背后的人文内涵。《马尾绣》这篇散文诗为例,杨启刚并未满足于描写水族刺绣这一特有的工艺,还对水族人民奔放热情的性格进行了表达。在这本散文诗中曾经多次提到“门”这一意象,例如,在《红尘之外》中所写的“才从出发的地点走到你的这扇门前”以及《谶语》《空门》这两首散文诗中有“寺院无木门”这样的句子。“门”在生活中只是一道常见的风景,但在诗人笔下“门”却是一种不寻常的意象,仿佛门内藏着神圣非常的东西,令人不禁心生好奇。杨启刚先生散文诗中“门”这一意象会吸引读者向门内探索,“红禅”二字有着佛家的意味,需要读者以心平气和的态度来探寻文中的风景。在散文诗《等待中的城堡》中描写了在四周氛围幽静的僻静之处,人们来到这样的环境中烦躁的内心也会平静下来。而《谶语》这篇散文诗中提到了“城堡”这一意象,诗中所提及的城堡并非是真实生活中的城堡,是将“人”比作了“城堡”,久坐位于僻林深处的寺院,我从远方赶来选择静静地坐着来凝望整座古堡,在夜里静静地听着离歌。而在《无题》这篇散文诗中,隔夜的歌聲和青灯古寺都仿佛是隔夜的心跳。上述散文诗中,描写的均是静物,以静字作为线索,不仅外景整体是静谧的,就连心景也都是静的,作者描写的这种僻静的氛围,让读者不仅感慨静若禅才是最好的选择[6]。

(五)以生活的真实作为出发点,抵达艺术层面的真实

诗集中的每首诗都是用富于特征且简洁的描绘的文字来叙述的,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幅栩栩如生且美轮美奂的图景,使得读在不知不觉当中就会走进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当中。刚开始阅读散文诗《红尘之外》时,读者会在杨启刚先生所描绘的场景影响下渐渐地走出城市喧嚣的束缚,推开红尘这扇大门,从而走进一个十分宁静、安宁的佛家圣地,在那里没有人间世俗的搅扰与纷争。通过阅读《空门》这首散文诗会让读者有遁入空门之感,看到很多避世入佛门的人们正在佛前进行虔诚的祈祷,慢慢地你会觉得你所看到的人就是自己,你也会在这空门之中静静地领悟和感受。诗集中的每一首散文诗可以说都是我们生活的一种写照,可在作者笔下却又成了唯美的图画。城堡也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建筑之一,但在诗人笔下所描绘的城堡却是神秘幽深的,这无疑为城堡笼罩上了神秘的色彩,使城堡成为了艺术中的城堡,进而超越了现实中城堡的形象。门也不再只是现实生活中的门,而是人们的心门。在心门那又是另一种境界和生活,但是却很难真正走进去,心门也难以被轻轻叩开。

杨启刚先生笔下所描写的《红禅》是没有污点的,非常纯洁的,他从一种十分新颖的角度来对生活进行描写,诗中的文字将读者引入到了一个非常清净、安宁的境界。诗人也将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与情感融入到散文诗的创作当中,虽然散文诗所蕴含的那种空灵的真实感令人感到难以琢磨,可又引人好奇,他那优美简洁的文字无疑会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走入圣洁、清净的心灵殿堂。

要借助艺术意向来象征抽象的情感,例如理念或者哲理等,这种象征往往会让人感觉与生活的真实所脱离,但却能表达出超越现实生活的真实感。不过,杨启刚先生所创作的《低吟或晚唱》这本散文诗集的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是如何以真实的生活出发,来达到艺术真实这一层次的,上述艺术效果能够在他所创作的《高原之旅》这篇散文诗中得到充分的印证。作者作品中所描绘的高原是云贵高原,这片土地在作者笔下可以说是形神兼具的,既描绘了它的妩媚,也点染了它的阴柔。

杨启刚先生所创作的《低吟或晚唱》散文诗集的出版,能够对黔南地区甚至于整个贵州地区散文诗的创作与繁荣起到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耿林莽.散文诗繁荣景象的例证——简评杨启刚散文诗集《低吟或晚唱》[J].散文诗:上半月,2015,(02).

[2]杨启刚.乡村之殇--一位诗人的驻村扶贫手记[J].散文诗月刊,2016,(12).

[3]杨启刚.红禅:低吟或晚唱[J].民族文学,2010,(07).

[4]丁玉辉.杨启刚——贵州文坛一颗耀眼的新星[DB/OL].博客,200-05-11.

[5]耿文福.也解其中味——读布依族青年诗人杨启刚诗集《遥望家园》[DB/OL].中国作家网,2008-04-17.

[6]李国清.真情和诗意与内涵的交融—读杨启刚的散文[J].杂文原创.

猜你喜欢

散文诗
感悟时代,书写进步
散文诗的时代性、视野与创新
著名军旅诗人箫风
散文诗创作不能“因小失大”创作谈
散文诗创作需要突破
散文诗是脱缰野马
散文诗,放逐心灵的天空和旷野
天上的磨
风婆婆
提起散文诗,我总难免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