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笔重彩人物创作课程融合思政理念的表现

2020-08-06韩春雨曾重来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韩春雨 曾重来

摘 要:中国画具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国三大国粹之一,亦是中华五千多年历史文化的浓缩瑰宝。中国人物画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丰富其内容,逐渐形成丰富多彩的艺术流派,审美形态也不断发生转变。为进一步贯彻和落实全国高校的课程思政工作,让思政与艺术同行,佳木斯大学在学生学习的各阶段中,追溯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演变、绘画方式的历史由来以及其中蕴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各阶段代表人物的创作历程和传统技法的传承与创新,形成符合新时代发展的独特的审美体系和个性的艺术语言。通过学习本专业方面的宝贵经验,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与探索,寻求符合工笔重彩人物创作课程自身发展的规律,也为今后的创新实践寻找可行的方向与道路。

关键词:工笔重彩人物画;课程思政;创作理念

课题项目:本文系佳木斯大学2020年“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下工笔人物创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SZZX2020-08)研究成果。

工笔人物画是中华文化宝库当中的璀璨明珠,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的统称,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其比山水画、花鸟画出现更早,工笔人物画又占人物画科的半壁江山。工笔重彩画工整细密,敷设重色,有其特有的造型、色彩、肌理等绘画特征,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形式,发展历史深远悠久,力求达到对人物个性的刻画神形兼备,气韵生动。通过意境氛围、人物造型等来表现人物独特的性格特征。从古到今,在不断发展和更新中,始终以意境为主,其重点在于所呈现出来的价值取向以及倡导和推崇的理念和境界。中国现代重彩画是在传统工笔重彩画的审美条件下变革和发展的新画种,高举以敦煌壁画为代表的民间重彩旗帜,恢复色彩特有的表现能力,以其特有的造型色彩、视觉美感极大程度地强化和丰富了绘画的本质特征和表现力,为中国绘画开拓了新的领域、新的空间。课程思政与工笔人物画融合,有利于青年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增强时代责任感,从艺术的创作中联想到国家和民族,有意识地展现正确的艺术价值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将作品提升到一个更有深意的境界,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宣扬正确的社会理念,通过艺术绘画的形式为国家和人民创造精神财富。

一、创作过程

《山地》这幅作品是工笔重彩人物大家何家英老师在1983创作的,获“天津市第二届青年美展”一等奖,迄今仍被同行认为是何家英老师众多艺术作品中的佳作。此画卷横166cm,纵136cm,绢本设色。艺术的来源与创作跟用心感受密不可分,用何家英老师的话来说,这幅作品就是用脚和心感受生活创作出来的。“用脚感受”即艺术的创作不能懒惰,而是要设身处地地去感知去行走。艺术的创作确实是需要某种愤怒的情绪,需要画者本身依靠一种对自然的感知而反映于内心的某种强烈的情感作为支撑。这就需要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脚踏实地,真听真看真感受,来不得半点虚假。在有了这种情绪和感知之后,还需要不断地收集大量的相关素材来丰富画面,通过这些精选素材来进行创作,在大量草图的基础上反反复复地修改和调整,达到自己心中最想呈现的绝佳画面。我们在创作和思考的过程当中,也同样坚持着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每一步都落到了实处。对于年轻人来说,创作是非常不易的,在老师们的启迪之下,原本头脑中模糊的方向和零碎的一些素材也渐渐变得清晰完整和丰富了。确实如此,生活中很多事物对人的启发往往是偶然性的,突如其来的一个场景、一种想法都可能刺激创作者,即使在某种艰难的创作瓶颈时期,创作者也可能突然被事物所启发,产生情绪,爆发灵感,解决问题。因此,在艺术道路中必须脚踏实地切实去感知,时刻都要带着艺术感知去留心生活,同时要有匠人精神,搞艺术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专注和付出,才能有收获。艺术的创作就是这样需要独自坚持、感知的漫长艰辛的过程。

二、主题内容

刘文西,人物画大师,黄土画派的创始人,代表作有《毛主席和牧羊人》《解放区的天》《黄土人》等作品。他提倡艺术多样化,要与时俱进,用多样的风格和形式及艺术个性去感染观赏者,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主题思想的深刻性、人物塑造的生动性和笔墨语言的开拓性都使他的作品气势磅礴、豪放大气,具有典型的理想现实主义风格。他的艺术宗旨是“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作品始终都立足于描绘人民,描绘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同样,学生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时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紧跟时代的作品,如:反映基层人民生活和国家政策的,包括脱贫攻坚战为贫困地区人民带来的生活巨变、改革开放以来中外友好往来的文化交融;反映时政和重大社会事件的,包括人民警察的英勇形象、森林火灾中无畏牺牲的消防勇士;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括对古壁画的保护和修复等。在艺术创作的主题和内容上,不仅靠形式、语言、技巧取胜,在作品中还要塑造形象的独特性、生动性和真实性,不断强化形象内在意味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作品创作以现实主义为主,重点反映新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精神面貌,体现国家倡导和号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笔墨挥洒日新月异的时代篇章,用色彩渲染文明和谐的风气面貌。

三、技法运用

国画一词来自于汉代,将画在绢布、宣纸、布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称为中国画。中国画最早起源于古代的象形文字,我国有书画同源之说,文字与图画起初并无细分,甚至有人认为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是书画之先河。以书法用笔为基础的墨线是中国画中的“骨架”,以线造型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原始社会的岩画和彩陶画,丝织品上的帛画,都奠定了以线为主的造型手段基础。吴道子、张萱、周昉等大家将工笔人物画技法发挥到了极致。山水画中的皴法和人物画中的勾法都是精湛的传统中国画绘画技法。发展到当代,何家英、唐勇力等大师也强调中国画当中的线描源远流长,以书法用笔勾描墨线,抛弃光影,用线来表现体积和空间,彰显墨线的独立美感。而薄中见厚的敷色方法也随着世界文化的交融、画材种类的增加以及绘画手法的多元化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佳木斯大学在工笔重彩人物画创作过程当中,同样传承老子虚空观的思想,以虚写实,以实言虚,无有相衬。王维《山水诀》中也有“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的传统绘画技法。现代工笔重彩人物畫以水墨的多元变化和色彩丰富的画面效果,突破了传统绘画颜料的限制,添加和使用了化学颜料。同时,现代工笔重彩人物画也与传统绘画技法相融合,更加丰富了工笔人物画的画面效果。这一方面传承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精华,另一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突破和创新,不断努力探索,让新时代的工笔重彩人物画艺术能有创新性和独特性,使传统中国画的样式更加多样化,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四、结语

推进以“学科德育”为核心理念的课程改革,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内容,在各学科各学段中科学有序地进行课程思政的融合。就当代工笔重彩人物画创作这门课程而言,在创作过程当中,将艺术与历史结合,艺术与传统文化结合,艺术与社会主旋律结合,并在创作的整体构思、艺术理念、主题内容、材料技法等各个方面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该课程更深远的内在意义,通过课程的学习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艺术技能的提高固然重要,但艺术品德、艺术境界、艺术格局也不容小觑。技艺的学习可以通过努力勤奋而达到,更需要我们学习的是艺术画面中所呈现出来的深远的艺术精神、艺术内涵,以及其中反映和倡导的正确的符合社会发展的艺术理念。

参考文献:

[1]唐士桐.丹青难写是精神:浅议何家英、李永文、刘泉义中国画的创作[J].北方美术,1996(Z1).

[2]卢珊.刘文西人物画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9(9).

[3]杨会影.当代中国工笔人物画的传承与创新及对绘画创作的思考[J].美与时代(中),2018(4).

[4]闫景阳.山水画对思想教育的影响[J].中国职工教育,2012(8).

[5]卢晓波.论工笔人物画艺术语言创新[J].美术大观,2007(1).

作者单位:

佳木斯大学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