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MCR模式下微课程设计教师要素分析

2020-08-06张媛媛

新课程·上旬 2020年2期
关键词:微课程

摘 要:目前关于微课程的研究大多缺乏科学指导,因此从理论角度充分研究微课程的设计、教学运用等一系列相关的问题,逐步成为微课程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而微课程教师要素作为微课程设计、教学运用等问题的基础更是重中之重。从SMCR模式视角下剖析微课程设计的教师要素,并总结出该要素应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SMCR模式;微课程;教师要素

一、问题提出

(一)微课程

1.微课程内涵

微课程(Micro-lecture)概念最早是在2008年由美国David Penrose提出的。而微课程的提出正是在反思了传统“课堂实录”视频教学资源建设中面临的资源利用率低的基础之上提出的。

胡铁生认为:“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1]微课程最终是以教学视频的形式呈现,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起到辅助、画龙点睛的作用。微课程的微不仅仅体现在时间上的短小,更体现在内容上的简明。

2.微课程发展现状

2008年美国David Penrose首次提出微课程,2010年我国陆续开始引进微课程这一概念。国内引进比较早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教授,随后天津市、华南师范大学、内蒙古等单位和地区陆续引入微课程。

微课程从概念提出到现在,时间比较短,所以现如今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大多缺乏科学的指导和合理的设计。因此如何从理论的角度充分研究微课程的设计要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SMCR模式

贝罗在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SMCR模式(也称贝罗模式),并结合多种新理论去解释在传播过程中的各个不同要素。SMCR模式的提出,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人,并且提出了信源和受传者应该考虑社会文化背景这一要素。该模式中将传播过程分解成四个基本要素:S代表信源source,M代表信息message,C代表通道channel,R代表受传者receiver。

贝罗模型将传播过程分解成四个基本要素,又在其下分解成诸多子要素,目的是在阐释传播效果的好坏有诸多因素相互影响,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制约,故只有综合研究和分析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注意事项,才能更有效地提高传播效果。[2]因SMCR模式揭示了教育传播过程的一般规律,故被人们引入了教育领域,而微课程本身就被用于教育传播过程中,因此用SMCR理论来指导微课程设计,可以提高微课程质量,改善教学效果。该模式为人们更多关注信源和接受者作出了很大贡献。该模式无反馈环节,而反馈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又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故在下文的分析中笔者加入了对学习者反馈环节的分析。

目前关于微课程的研究大多在阐释其理念与应用前景,如何从理论的角度,充分研究微课程的设计、教学运用等一系列相关的问题,逐步成为微课程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因此下面将通过SMCR模式详细分析微课程设计的要素,以期为人们研究微课程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二、SMCR模式下微课程教师分析

SMCR模式下微课程的教师角色由三部分人承担,分别是微课程设计者、微课程录制教师和课堂中使用微课程的教师。

在微课程的制作过程中,微课程设计者和微课程录制教师在SMCR模式中起到信源(S)的作用,是整个微课程传播过程的主动发起者。在微课程的设计过程中,教师的传播技能、态度、知识、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微课程学习者学习的效果以及微课程日后的利用率。微课程设计者是微课程录制的主导力量,承担着微课程创建的任务,微课程设计者创建微课程后由微课程录制教师进行录制。所以课堂中使用微课程的教师是微课程设计者、微课程录制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橋梁,课堂中使用微课程的教师可以及时地将微课程录制时的不足以及教学效果反馈给微课程设计者和录制教师。下面将从微课程录制教师角度进行分析。

(一)微课程教师传播技能分析

传播技能是指教师传播信息的方式,也可以说是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是微课程的灵魂。微课程与传统教室授课的很大不同在于更贴近远程学习,教师与学习者在时空上是分离的,这就导致了教师的传播技能在整个微课程设计制作过程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

传播技能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传播的最终效果,传播技能包含语言、文字、思想、手势及表情等。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播技能占据最核心的位置。教师语言包含吐字的清晰度、讲话技巧、语调语速等。微课程的学习者不了解录制教师的教学风格,所以教师在录制微课程时语速需要比平时在班级授课时缓慢一些,以避免学习者初次听该教师的微课程时跟不上教师的语速。同时也要求教师吐字必须清晰,而且要用普通话来授课,避免学习者由于来自不同区域而有理解上的偏差。语言风格也应该多些风趣,便于在时空分离的情况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拉近学习者和录课教师的距离。因微课程本身时间比较短,故要求教师在传播教学内容的过程要简明扼要,以避免5~8分钟内讲不完一个知识点,内容安排上也要细化到小知识点。同时要求教师的语调抑扬顿挫,使学习者能够听出重难点,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传统教室授课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存在面对面的互动,而微课程的教师和学习者在时空上是分离的,因此传统教室授课过程中的提问环节和具体操作环节在微课程中无法实现,此时就需要教师做好课前准备把提问环节很巧妙地引入,并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思考,同时根据自己丰富的经验总结学生在具体操作环节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这样更能贴近学习者学习的真实情况,也能与学习者达成共鸣,提高教师的被认可度。

(二)微课程教师态度分析

态度是对事物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教师态度是指教师对于本专题是否达到喜爱的程度,对于传播目的是否已经明确,对于本专题针对的学习者程度是否了解。

教师是否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是否喜欢本專题的教学内容,是否对录制微课程有排斥情绪,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如果教师没有热情,就会用消极情绪录制一节死气沉沉的课,这样的课传递的教学内容是学习者不愿意接收的,更是教师不愿意教授的。这就导致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微课程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此传播也是失败的,也就失去了最初录制微课程的传播目的。

微课程师生的时空分离导致了教师和学习者没有眼神交流,教师为人师表的地位决定了教师的态度对学习者态度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气、眼神、手势、面部表情是否有礼貌,是否自然,都对学习者的心理产生着影响,因此也对教学效果产生了影响。比如一些资深教师,在传统课堂中语气、眼神、手势、面部表情都很恰当,每节课生成的即兴内容也很多,可是面对微课程的录制环境,反而会表现得很拘谨,这样就会影响传播的效果。

(三)微课程教师知识水平分析

教师的知识水平既包含对授课内容的彻底了解,又包含教师的外围知识。在微课程中,面向的教学内容是重点、难点或者是一个知识点,针对的范围更小,同时对教师的知识水平要求也就更高了,要求教师能够在5~8分钟内将一个知识点透彻地呈现出来,并且做到简明扼要,这就需要教师拥有很高的知识水平。如果能够加入一些外围知识,这样会很好地烘托课堂气氛,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使用教师应具有辨别优劣微课程的能力,能够很好地筛选出适合传统课堂的微课程来实施教学,辅助微课程内容讲解,做出相应补充(弥补不同地域的差异),或者是在课堂中因材施教,为更好地优化教学作出贡献。尤其在复习课中微课程的因材施教优势就更能凸显出来,程度弱一点的学生可以自己利用微课程学习,程度好一些的学生也有自己的任务可以完成,更好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加入设计微课程、录制微课程、使用微课程的行列中,三重身份集于一身时,问题也会出现。经验丰富的教师难免对录制工具了解有所局限,对录制工具熟悉的教师又对学生常出现的问题不了解,此时合作就尤为重要。录制一节微课程很容易,如何将三重身份表现得淋漓尽致才是关键。

(四)微课程教师社会文化背景分析

学习者对微课程中教师的社会文化背景的要求很高,教师的学历、经历、文化背景、所属单位、所任职务、教龄以及职称等是微课程给学习者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决定了学习者心中是否赞同教师的能力,更决定了学习者是否会积极接收此微课程传播的内容。而在将微课程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时,录制教师的社会文化背景可以通过课堂授课教师来进行表述,以期引起课堂中学习者的欲望,提高传播效果。

教师社会文化背景因素很关键,直接决定了微课程的权威性。所以在学习者对教师初次选择的过程中,教师的社会文化背景是需要考虑的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三、结束语

实际很多一线教师选择自己设计、自己录制、自己课上使用,这样就更能明确传播的目的,微课程整个设计流程也更流畅。对于初学教师可以先选择恰当的知识点,围绕知识点制作课件,再利用录屏软件如(camtasia studio)进行录制,后期进行简单的注释、特效等的添加,这样一个简单微课程就完成了。后续熟练后,可以添加背景音乐烘托气氛(注意声音不能太大),可以做画中画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感,可以用动态一点的软件如Prezi来替代PowerPoint增加交互性等。微课程的制作是教师成长的过程,更是开辟课堂新模式的途径。

微课程有很多自身的优势,如教学内容更有针对性、主题更突出等,但微课程的这种授课方式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够胜任的,因此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需要对教师提前进行设计培训。微课程中教师扮演着核心的角色,因此选好微课程授课教师,对微课程利用率及取得效果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微课程面对的对象也不仅仅是学习者,同样面对教师在课堂中使用、在课下备课使用,更可以面对社会有需要的人群,因此微课程提高了教师传授知识的效率,解决了学习者学习面临的疑难问题,更满足了社会学习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2-63.

[2]南国农,李运林.教育传播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2-37.

[3]郑军,王以宁,王凯玲,等.微型学习视频的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4):21-24.

作者简介:张媛媛(1989—),女,黑龙江鸡西人,辽宁省大连市第七十一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是微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应用。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微课程
创建物理微课教学模式,开拓多元有效教学途径
“微课程”转化“数学后进生”的实践探索
“微课程”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探索
微课程理念下的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教改创新分析
巧借微课,翻转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