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精神融入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0-08-06王野
王野
摘要:大庆精神的内涵包括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大庆精神不仅对石油系统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于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也具有深刻意义。基于大学生职业道德现状,结合新时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和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从大庆精神基本内涵的四个方面出发,对大庆精神融入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路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大庆精神 职业道德教育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識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1-0159-02
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1]。职业道德是社会公德在某一行业的具体表现,是从业者应当具备的一种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道德情操。个人层面,职业道德决定着个人的择业理念和职业发展;行业层面,职业道德影响企事业单位的运营收益和整体行业环境;社会层面,公民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长期稳定发展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大庆精神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产物,其深远意义不仅在于是一种石油文化,更体现在其对我国石油系统乃至各行各业的强大感召力和教育意义,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转化、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具体形态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更是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增强工作能力的关键一步。大庆精神和职业道德无论是在内涵还是体现在具体生产实践上都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针对我国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现状,将大庆精神融入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和职业道德教育衔接。
一、当代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
自从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但我国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在整个德育体系中仍是薄弱环节。相关部门及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缺乏投入,基本教育方式停留在课堂讲授阶段,导致高校大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重理论轻实践”,不能从长远的角度将职业道德理念融入专业。另外,面对蓬勃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和工程建设,为了解决毕业后的择业和就业问题,大学生在高校的学习更强调专业课程,职业道德知识呈现碎片化特征,没能系统地掌握,大学生整体职业道德观念偏弱。总体来说,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形成闭环,难以发挥其本体价值。
1.高校职业道德教育边缘化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课程设置中只重视学生在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方面的教育,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环节中略显不足。很多高校的职业道德教育都是在思政课和临近毕业的就业指导课中进行。但是,思政课中职业道德教育基本体现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本》中的第四章第三节中的一小部分,教育内容单一且空泛,很多思政课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对此一带而过,未能结合学生的专业性质深入挖掘教学资源;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课一般侧重于求职技巧的传授,很难从道德责任与义务的角度为学生讲解职业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另外,高校对于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教学成果基本体现在知识性考试上,重视阶段性评定、忽视过程性考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对大学生的要求更为严格。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现有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亟待重新构建。
2.职业道德教育团队不能满足需求
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培养,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遵守与职业特点相符合的道德规范、道德品质。但目前高校教师对学生实施的职业道德教育相对碎片化,很难形成知识的力量,无法促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遵守相应的规范和标准。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当前很多高校对于专业课教师的考评相对于教学工作更侧重科研工作,相应地造成了教师过分看重专业领域的发展,而职业道德教育意识不强,很难将职业道德元素引入自己的教学方案中,实现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目的。二是职业道德教育队伍层次不高。从事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往往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工作要求不符,缺乏相关教育背景,知识体系不完备,对其研究也浮于表面。一些教师由于不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岗位标准”和“工作规范”,很难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的职业发展给予针对性指导。整体来说,高校职业道德教育队伍的意识和层次不高,所培养的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3.大学生的个人职业道德观念淡薄
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观整体呈现良好的态势,但面对复杂多元化的社会环境,部分大学生对社会发展形势和自我认识不够清晰、全面,重视智育学习,缺乏德育培养。他们对于有关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持错误观念,更有甚者错误地将其解读成形式主义,缺乏正确学习动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仅仅局限在对教师课堂上传授的理论知识上,无法从职业的角度结合所学所感深入探索和应用,浅尝辄止。在就业择业的问题上,自我认识不准确、不到位,过分看重薪酬待遇和地理位置,缺少爱国意识和奉献意识,不能准确进行自我评估和职业规划。因此,这就在无形中给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带来了更多挑战。
二、以大庆精神充实职业道德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青联学联贺信中写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2]。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领军群体,必将成为推动社会进程的主要力量,其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关乎社会发展、民族复兴。有效结合大庆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历史底蕴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探索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新内容、新方式、新途径。
1.以爱国精神奠定思想基础
高校要改变现有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首先要重视并利用好教育资源。大庆精神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末,激励三万多名军人和全国各地的石油工人来到北大荒土地进行开发建设的是“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做党和人民一辈子老黄牛”的崇高精神追求。将大庆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融入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高度的可行性。
首先,高校可组织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开展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专题学习,提高教师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敏锐性和职业道德教育团队素养,将大庆精神内在包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全面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其次,有针对性地将大庆精神融入专业课教学和爱国主义专题思政课,深入挖掘大庆精神形成时期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人物事迹。然后,为大学生增开有关大庆精神选修课程,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家历史的学习,传承爱国主义基因,激发青年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爱岗敬业的全局精神。
2.以奋斗精神增强理想信念
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是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必不可少的方面。石油大会战时逢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几千人因长期饥饿患上浮肿,工人和技术人员跪在钻井台上作业力求不耽误生产,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的余秋里下令无论如何也不能败下阵来。大庆精神形成于艰苦卓绝、成就巨大的石油大会战,是新中国奋斗史上永远值得流传的一页,有利于锻造大学生独立思考、自力更生的本领。
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直面困难。针对大学生在职业道德观念中存在盲目从众、人云亦云的情况,以大庆精神内在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为切入点,适时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礎课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使学生逐渐形成符合职业要求的职业态度。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要培养学生投身实践、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告诫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向,扎实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深入领会老一辈石油人的奋斗精神,能做到用理论知识解决学习工作中的困难,在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实现专业课程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协同而行。
3.以求实精神筑牢职业素养
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是大庆精神之本,主要包括“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的检验”等精神,打牢了大庆油田的建设根基[3]。新时期职业道德规范内在包括的“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就是求实精神落实在工作中的具体表现方式。科学求实精神不仅不应该摒弃,而且应该在追求工匠精神的新时代条件下被赋予更多价值。
以求实精神对大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时应拓展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是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的过程,只有将理论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内化于心。教师在保证学生参与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实践、实习机会,从行为指导层面入手,引导学生对待工作实事求是、公道正派、戒骄戒躁,避免形式主义,在实践中奠定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
4.以奉献精神提升高尚品格
在大庆精神的推动下,大庆油田涌现无数像“铁人”王进喜一样不计个人利益、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人物和典型,成就了连续27年保持年产原油5000万吨世界级大油田。现如今大学生奉献精神的培育正面临着诸多挑战,结合新时代思想将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融入职业道德教育,是时代、国家与个体的共同选择。
一是调动乐于奉献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情感意识和思维观念的培养,运用新时期思想从多维度阐释奉献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国意识和价值观。二是为践行奉献提供相应平台。利用学生参与度较高的社团组织开展奉献主题校外实践活动,积极宣扬舍己奉公、乐于奉献的主旋律,塑造校园奉献文化、净化社会环境。三是发挥榜样的力量。用学生群体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深化学生的奉献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内化奉献精神。
三、结语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应不断深挖社会发展实践的本土精神资源,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大庆精神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产生的政治觉悟、价值理念和精神境界,为国家和人民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文化向度[4]。当前,我们要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深入挖掘大庆精神的潜在价值,不断推进大庆精神与职业道德教育的深度融合,探索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曹珺玮,王会斌.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2(17):39-41.
[2]习近平.习近平致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J].中国共青团,2015(8):35.
[3]岳孝娟.大庆精神融入龙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2):112-115.
[4]张文彬,刘晓华.大庆精神的理性解读:内涵之质·价值之思[J].学术交流,2017(11):54-59.
责任编辑: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