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波高等教育合作:进展、问题与建议
2020-08-06吴婷,汪炜
吴 婷,汪 炜
(1.肇庆学院 政法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2.广东金融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1)
波兰是欧洲的“十字路口”,也是“琥珀之路”和“丝绸之路”的交汇点,地缘战略意义重大。波兰是中国在中东欧最大的贸易伙伴,处于东西方交通和物流的枢纽位置,华沙-北京直通航线、蓉欧快铁(成都-罗兹)、苏州至华沙的货运班列都以波兰为目的地;波兰是首个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2011年)、第一个申请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中东欧国家,拥有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强烈意愿;波兰高等教育资源丰富,雅盖隆大学(1364年)、华沙大学(1816年)、密茨凯维奇大学(1919年)都是著名的高等学府,培养出众多对世界具有卓越贡献的大师;波兰人力资源丰富且成本相对较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占总人口的40%,每年有超过40万的大学毕业生[1]。中波高等教育资源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深化两国高等教育合作,不仅符合教育发展的需求,而且可以联通民心,为亚欧大陆的互联互通提供人才支撑。中波关系已走过70年历程,梳理中波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分析其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对促进两国高教交流和合作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中波高等教育合作进展
(一)合作制度供给状态
中波教育合作制度供给呈现多主体和多层次的特征。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波高等教育合作协议》《中波文化合作协定书》《中波相互承认高等教育文凭和学位协议》,确立了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框架。北京12所大学组成北京高科大学联盟与波兰技术大学校长联席会议签订合作备忘录①,中波23所大学联合成立“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②。同时,双方还举办地方合作论坛、大学校长论坛和国际教育展活动。
除了双边层面,波兰在 “16+1”合作机制下与中国展开合作。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先后签署《布加勒斯特纲要》《贝尔格莱德纲要》《索菲亚纲要》和《杜布罗夫尼克纲要》,定期举办教育政策对话、地方领导人会议、高级别智库研讨会和青年政治家论坛,成立高校联合会,设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研究基金,并准备建设青年发展中心,启动教育能力建设项目和高校联合教育项目。
中欧“文明伙伴关系”为中波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便利。中国与欧盟签署了《中欧教育合作联合声明》《中欧语言合作联合声明》,建立了中欧教育政策对话机制、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启动了中欧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联合研究项目(Tuning Study)和伊拉斯谟(Erasmus Mundus)“中国窗口”计划。
(二)留学人员流动态势
得益于中波政治关系的快速发展,两国留学人员流动总体呈增长态势。根据《中国外交2006-2018》的统计数据,2006-2017年来华波兰学生人数从176 人上升至2115人,年均增长率25.4%(见下图)。2012年4月,《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布加勒斯特纲要》提出中国向中东欧16国提供5000个奖学金名额,以支持互派学生进行研修后,波兰来华学生人数大幅增长,2014年的增长率达71.3%。大部分波兰学生来华学习汉语以及与经济相关的专业,理工科生比例明显偏低。到2018年,在波兰留学的中国学生约1500人左右,其中自费留学生占80%-90%[2]。大部分学生选择管理、经济、医学专业,波兰具有优势的数学、天文、汽车制造、能源技术等专业则较少学生选择。
图 2006-2017年波兰来华留学生增长图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政策研究司:《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2018年。
(三)跨境教育合作项目
中波合作办学项目以中国引进波兰教育资源为主。根据教育部发布的“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数据,中波合作办学项目偏少,截至2018年底,我国引进波兰教育资源在境内开设的项目共计12个,其中,本科项目8个③、专科项目4个④。重庆工商大学与波兰华沙人文社科大学(University of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in Warsaw,Poland) 联合开办的重庆工商大学现代国际设计艺术学院是中波合作办学的唯一机构,以培养服装、平面和影视设计专业学生为主。我国高校赴波兰开设的境外合作办学机构以孔子学院为主,目前,我国在波兰设有5所孔子学院⑤和2个孔子课堂⑥,推动了汉语和中国文化在波兰的传播。随着波兰兴起“汉语热”,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汉语教育课程,汉语学习呈现低龄化态势。同时,中国教授波兰语的高校增至14所,如北京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除此之外,两国高校保持校际交流和合作,众多高校签订“2+2”或“3+1”的联合培养协议,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四)产学研合作领域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波兰国家科学中心((National Science Center)签订协议,资助两国之间的科学交流与合作研究,2018年征集来自中国各层次高校的项目达252项。同时,政府、企业和高校合作,共同搭建科研合作平台。2018年,TCL在波兰成立欧洲研发中心,同华沙理工大学、华沙大学等开展合作,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和落地应用;华为与波兰高等教育部、数字化部和十几所高校合作启动了“未来种子”(Seeds for the future)项目,培养波兰年轻的IT人才。
二、中波高等教育合作的动力与问题
(一)深化合作的动力
1.外部环境支持:共建“一带一路”为两国高等教育合作提供了契机
“一带一路”是中国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提出的推动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战略规划,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提供了重要机遇。2016年7月,教育部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简称“教育行动计划”),指出“教育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教育交流为沿线各国民心相通架设桥梁,人才培养为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提供支撑”[3]。波兰作为欧洲东西部的“连接点”,是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共同繁荣不可或缺的部分。波兰对“一带一路”持欢迎态度,早在2015年,波兰就与中国签署了共同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的备忘录。2016年,中波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确立为波兰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奠定了政治互信基础。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一带一路”拉近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时空距离,为中波高等教育资源融合和协同发展提供了契机。
2.主体间合作需求:高等教育国际化深化了两国合作的愿望
顺应全球教育发展趋势,中国开启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提高交流合作水平三个方面扩大教育开放;国务院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进一步提出若干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的要求。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有利于提升中国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动跨文化交流,促进国际理解;欧洲教育的一体化推动了波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起步,同时,考虑到高等教育的经济和学术价值,波兰2015年颁布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计划》,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作为发展的重点内容[4]。波兰高等教育的改革是为了适应人口减少的结构变化,2010-2016年,波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呈现下降趋势,到2020年本土大学生人数将减少三分之一[5]。波兰出现了高等教育资源空置现象,这与中国优质教育供不应求的情况形成了互补。波兰鼓励中国学生赴波兰留学,这不仅能够解决人口急剧减少的问题,而且能够提高高校资源的利用率,提升教育和研究水平[6]。高等教育国际化为中国与波兰建立更加亲密的教育合作关系提供了动力保障。波兰优质的教育资源是中国引进的对象,而波兰则希望从中国广阔的留学市场中获得经济收益。
(二)合作存在的问题
1.宏观制度设计缺乏具体举措支撑
中国“教育行动计划”等政策以及中波签署互相承认学历等协议构建了两国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宏观框架,但是,项目合作不仅需要顶层设计,更要有具体化的实施细则。两国在跨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创新合作、优势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的配套制度和具体计划非常匮乏,推动高校务实合作的平台比较狭窄。波兰有官员曾表示,波兰觉得自己似乎在“一带一路”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根源在于现有的“一带一路”行动计划过于宏大,波兰不太了解这一倡议到底包括什么具体内容、怎么参与[7]。由于缺乏具体的合作方案,中波教育合作水平低,合作的多样性不足。而且,促进中波教育交流和合作的规划多被置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以及欧盟的合作框架下,未能考虑到中东欧和欧盟国家之间的异质性和波兰的特殊性,与波兰的具体合作无法展开;宏观政策也无法考虑到地方高校在国际化过程中的自身特色和区域特点,无法根据不同地区及高校的优势对学科进行协调整合,招收专业集中在语言、经济等学科,造成两国高校间合作交流的同质化现象。
2.跨境交流合作无法满足复合人才需求
“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需要具备语言能力、国际视野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就目前而言,中波双方的人员交流以及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均无法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中波两国学生流动和交流不足,波兰来华留学以公派为主,总人数不多。而中国赴波兰留学人数与每年60余万的留学生规模也不成比例,这一方面由于“中国‘80后’‘90后’群体对波兰相对陌生,波兰高校与中国学生之间像是竖起了一道透明的窗户纸,难以真正触摸”[8]。另一方面在于两国在政府奖学金制度、留学计划以及留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制度等相关规定比较模糊,削弱了双边交流与合作的效果。中波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数量较少,且存在地域分布不广、专业种类不全、学历教育发展不足、教育科研优势不明显、创新创业教育合作薄弱等问题。中国东部地区、一线城市高校以及“双一流”大学与波兰的合作办学空间尚待开发。中国波兰语人才稀缺,即使是留学人才或联合培养的学生往往语言能力较弱,大部分从零开始学习波兰语,学习效果不理想。语言是跨文化沟通的桥梁,也是跨文化传播的载体。语言瓶颈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彼此对对方教育和文化的理解力和认同度,而文化意识的缺失,又不可避免地影响语言学习的效果。中国和波兰缺乏对对方国家语言和文化的研究,国内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设立波兰研究中心的高校仅4所,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四川大学,多数学生缺乏对波兰的深度认知。波兰也是如此,中国研究在波兰智库、研究中心和高校中仍处于边缘地位。波兰亚洲研究中心(Poland-Asian Research Center)是波兰唯一致力于亚洲研究的智库,一些高校,如华沙人文大学设有东亚文明研究中心,聚焦中国语言、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研究,但研究范围狭窄,传播面不广。随着中波交流与合作的深化,双边的人才需求日益多元化、专业化、高端化,但目前两国教育合作仍流于浅层次的交流,合作质量不高,如何培养既懂得专业知识和国际规则,又通晓两国国情、语言与文化的复合型人才还有待探索。
3.相互认知模糊难以提升合作深度
中波两国在教育合作方面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于了解。中国学生对波兰高校缺乏了解,对波兰这个国家的认识仍停留在教科书中的哥白尼、肖邦和居里夫人。这与波兰政府和院校不知道怎么向中国人“推销”自己有关。一方面,波兰在过去二十余年的时间里“闷头搞经济”,专注于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没有将教育国际化作为发展目标,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波两国的相对“陌生”[9];另一方面,作为欧盟成员国,波兰高等教育欧盟范围的一体化程度较高,其奖学金方案和招生政策更多地考虑欧洲国家。例如,欧盟成员国公民或拥有永久居留权的申请者可免费就读波兰公立高校,其他国家的申请者则需要交纳学费。波兰实施的一系列吸引留学的项目,受益的学生也多来自欧洲。目前,赴波兰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半数以上来自乌克兰等邻近的国家;很多波兰人对中国的认识也不是特别深入,对于波兰来说,一个崛起的中国是不同于西方价值共同体的“他者”。在西方媒体的长期宣传之下,波兰民众对中国的认知负面,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调查,波兰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为42%,低于全球平均值(47%)。波兰民众对中国内政也持悲观态度,认为中国尊重人权和保障个人自由的比例仅有5%和8%[10]。波兰已经确立了认识世界的西方化视角,国内普遍存在将经济、教育问题与人权、共产主义体制挂钩的声音。例如,有学者认为孔子学院是“中国影响所在国舆论的平台,是追求中国利益的工具”[11]。国际关系学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国家通过“共有观念”建构敌友身份,假设“共有观念”建构了国家之间的敌人身份,他们则很难产生信任。中波两国在相互缺乏了解的状态下,波兰对中国的负面认知扩大了两国民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民心不通,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难以深化。
三、深化中波高等教育合作的建议
(一)发挥地方政府作用,构建协同参与机制
从目前中波构建的合作机制以及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来看,双方高等教育合作尚处在低度层次,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为了将波兰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中国教学科研过程中,中国政府在顶层设计目标、规划和运行规则的同时,还需要加强统筹,协调政府、高校与其他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地方政府应在合作交流中扮演主导者角色,地方政府立足当地,能够清晰地把握各方意图和预期收益,有利于做出更为合理的制度安排。“教育行动计划”提出各地应发挥区位优势和地方特色,充分利用地方调配资源优势,多措并举,支持指导本地教育系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开展合作交流,打造教育合作交流区域高地,助力做强本地教育。这要求地方政府发挥桥头堡作用,积极推动本地教育走出去。地方政府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了解波兰联合办学和留学的需求和市场,结合自身区位优势和教育发展目标,制定相应的《教育走出去行动计划》和相关法律法规对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提供行动指南、法律保障和政策优惠;不断完善制度机制鼓励专业协会、企业、教育机构和志愿者组织参与高等教育的国际宣传、语言教学、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中,努力构建政府、大学联盟、高校、智库以及企业协同参与的运行机制,协调与优化地方资源;搭建合作平台,定期举办中波高等教育合作交流会、高校交流展览、留学服务推介会等,助力合作渠道的畅通。宁波与中东欧教育交流的模式为中国城市发展与波兰的教育合作关系提供了借鉴经验。宁波通过与波兰驻华使馆和友好城市对接,举办教育合作交流会、国际化人才培养论坛、产教协同国际会议以及教育推介会等活动强化相互间的交流,并积极支持高校之间签订姐妹协议,鼓励它们建立联络机制,促进人才联合培养和科技协同创新。
(二) 定位合作需求,打造教育合作具体计划
对于波兰而言,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红利,波兰希望搭上“一带一路”的顺风车,提高中国赴波兰留学生的数量[12]。中国则希望通过教育合作为“一带一路” 建设培养急需人才,同时,借鉴先进教育经验和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中国教育改革,提升国际教育影响力。因此,我们需要基于双方教育合作需求,制定人才交流和合作办学总体规划,在规划框架下,突出合作重点。在人才交流方面,我们应该拓宽波兰高等教育在中国的信息宣传途径,如定期举办高等教育展、高校交流会等活动,让波兰高校摆脱“朦胧”的面纱。提高赴波兰学习和研究语言文化和优势学科的申请者的奖助比例和范围。设立科研基金,开设双方学者共同感兴趣的课题,打造科研合作平台,推动与波兰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领域的深度交流。对于有意来中国留学的波兰学生,应充分利用中国政府奖学金,贯彻落实专项培养行业领军人才和优秀技能人才的精神,结合波兰青年的留学需求,加大对当代中国进行研究相关专业的招生和奖学金投放力度[1];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大对学习波兰语和汉语的扶持力度,充分运用中国在波兰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等平台,吸引师生参与汉语教学志愿服务,推进汉语教学的本土化和汉语教师的在地化。利用中国高校波兰语中心,拓展语言学习交换项目,提高师生的外语水平。针对因语言能力有限而导致的课堂内容吸收和理解不足的问题,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共同开发在线优质课程,利用网络课堂的再现性,提高教学活动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培养语言精、“专业+文化通”的人才;在合作办学方面,提高合理引进与有效利用的标准,拓展合作办学机构的层次,加强引进资源的品牌课程和专业建设。各个地区应统筹规划,鼓励多层次、多类型大学参与合作办学建设之中。注重合作办学质量,避免囿于形式的浅层次合作,重视人才的选拔与考核,在培养环节中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培养,激发他们对彼此文化的探究兴趣。鼓励师生参与为期2-3年的长期交流项目,构建持续互联机制,推动学生、研究人员建立人脉网络,发挥积极的联通作用。
(三)提升双边信任度,巩固教育合作的民心基础
“以利相交,利尽而散”,“以心相交”才能“成其久远”。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首先致力于推进民心相通。但是,由于西方媒体的片面宣传,波兰对中国的怀疑和忧虑充盈于大众的意识之中,两国要开展有效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必须修正不客观的舆论对民众的误导。中国对波兰的外交应该建立在双方民众交流与互动的基础上,实现从“应当知道什么”到“想要了解什么”的跨越。留学生作为特殊群体,是增信释疑、联通民心的天然桥梁,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可以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消除彼此之间的误解。教育国际化的宗旨就是使年轻一代拥有开放的思想,中波两国青年缺乏老一辈那种同属苏东阵营的认同感,相互认知上出现断层。在大数据和自媒体时代,青年是新媒体的主要受众,中国可以运用社交网络新媒体,利用慕课、微课等形式,向波兰青年推介各种教育信息和文化活动,用创意赢得他们对中国的关注和好感。
此外,在与波兰交往与合作中,不能忽略的一个要素是波兰独特的历史塑造的民族性格,波兰仍然保留着“后伤痕文化”(post traumatic culture),对其被出卖的记忆已经演化成“被出卖情结”[13]。这种难以从历史中解脱出来的精神状态,使波兰对安全和主权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对欧洲大国和俄罗斯始终保持警惕,对美国则采取追随战略。因此,要深化与波兰的教育合作需要统筹多边关系,尤其避免中俄关系的走近、中美关系变化对两国合作的消极影响。
习近平同志在波兰演讲时曾提及:“贵国居里夫人曾经说过‘人不要总看做过什么,而应关注还有什么要做。’”[14]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共赢性,中波两国应以开放的态度推动教育交流与合作,培养相互了解和互有好感的人员,打造教育共同体,构建两个民族友好合作的未来。
注释:
①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由12所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组成,包括北京化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燕山大学;波兰技术大学校长联席会议由华沙技术大学、弗洛斯瓦夫技术大学等19所科技大学和2所海洋大学组建。参见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和波兰技术大学校长联席会议校长论坛成功召开[EB/OL]. http://www.beijingtech.edu.cn/content/content.php?p=2_8_91.2016-05-24.
②中国高校包括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方工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理工大学、西南大学,波兰高校包括华沙理工大学、弗罗茨瓦夫理工大学、克拉科夫AGH理工大学、波兹南理工大学、比亚维斯托克理工大学、罗兹理工大学、奥波莱工业大学、西里西亚理工大学、西里西亚大学。2018年12月,大学联盟开展首届艺术节暨艺术设计大赛,征集联盟标志设计方案。参见新华网.中波23所高校成立“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EB/OL]. http://education.news.cn/2017-03/21/c_129514747.htm,2019-03-08.
③包括河北金融学院与波兰科依敏斯基大学(财务管理专业)、郑州大学与波兰罗兹大学(经济学)、郑州大学与波兰华沙大学(应用心理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与波兰社会科学与人文大学举办(产品设专业计和环境设计专业)、沈阳理工大学与波兰西里西亚技术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北部湾大学与波兰华沙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赤峰学院与波兰罗兹社会科学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④沧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波兰罗兹理工大学合作举办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应用化工技术、会计电算化专业专科教育项目。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EB/OL].http://www.crs.jsj.edu.cn/aproval/orglists.2019-03-08.
⑤克拉科夫孔子学院(中方合作院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奥波莱工业大学孔子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密茨凯维奇大学孔子学院(天津理工大学)和弗罗茨瓦夫大学孔子学院(厦门大学)、格但斯克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国家汉办.孔子学院/课堂[EB/OL]. http://www.hanban.org/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61.htm.2019-03-08.
⑥雅盖隆学院孔子课堂(湖北大学)和维斯瓦大学孔子课堂(天津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