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问题探析
2020-08-06许胜才
许胜才,苏 莹,蔡 军
(贺州学院 建筑与电气工程学院,广西 贺州 542899)
引言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新兴产物,代表着未来建筑业的方向。它的特点是建筑的部分或全部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通过吊装机械将构件安放在设计的位置,最后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组装而成。近年来,发展装配式建筑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建筑产业现代化与装配式建筑正迎来全新的快速发展期。201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队伍建设,大力培养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管理等专业人才。2017住建部下发《“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到2020年推行装配式建筑的工作目标,计划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其中,还重点强调要开展装配式建筑人才和产业队伍专题研究,摸清行业人才基数及需求规模,制定装配式建筑人才培育相关政策措施。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是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关键要素。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退以及新技术对建筑从业人员素质要求的提高,我国建筑产业化专业技术人才缺口已近100万人,尤其是预制构件生产厂、装配施工企业所需的基层管理人员极度匮乏[1]。然而,高校对这方面的人才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探索装配式建筑教育体系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了众多地方高校当前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紧迫问题[2]。
一、装配式建筑特点及人才需求情况
所谓装配式建筑,即像搭积木一样,将房子的部分或所有构件在工厂预制完成后,运到施工现场组装,具有“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3]等特征。标准化设计,要求对建筑从方案设计开始就要思考建筑的模数标准化、构件规格化、平面组合化,要让建筑的生产过程就像机械的零部件组装一样,具有重复使用,满足装配施工的要求。工厂化生产,改变以往建筑构件成型必须依赖现场浇筑塑形的方式,在工厂中,模板可以重复利用且吊装方便,工厂机械化程度高,混凝土构件质量可靠。工厂化生产也使以往劳动密集型的建筑施工转变为技术技能型的工业制造,让建筑产业向智能化发展。装配化施工,主要体现出现场少了大量的模板安装,主要工作依靠机械吊装和部分节点现浇操作,完成建筑整体的施工。一体化装修,将独立的建筑单元体如厕浴间、厨房、甚至套房等先行在工厂从结构到装修全部完成,再运输到现场安装,这是一种装配化的高级做法,也是未来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方向。信息化管理方面,由于装配式建筑的特殊性,需要从方案开始就要协调好设计、生产、施工和运维各部门间的关系,做到每一环节都要无缝对接,避免资源和时间的浪费。BIM技术的运用,将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基于同一平台运行,并且能清晰表达每一预制构件的信息,还能进行各专业碰撞检查,模拟施工过程,从而实现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工程和节省成本的目的。
装配式建筑项目从设计、施工到项目交付运营,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缺乏工业化的管理思维,对整个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流程缺乏系统的认识,构件化的装配式设计流程、装配式的施工过程给设计、施工提出了新的技术挑战。建筑业走向工厂化的装配式建造模式,是弥补现阶段建筑业劳动力短缺的有效途径,同时也对从业人员的技术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BIM技术,新兴的技术对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D打印、VR技术、物联网、建筑机器人等技术需要从业人员对这些技术以及技术在工程中的价值有一定的认识。从装配式建筑的形成过程来看,装配式建筑人才需求类型包括装配式建筑设计人才、预制构件生产人才以及装配式建筑施工与管理人才[1-2]。在设计人才需求方面,装配式建筑采用标准化设计方法、一体化设计思想,除了要掌握新的设计工具进行建筑结构设备一体化设计,还要对建筑构件进行深化设计以满足工厂生产的需要。然而,高校并没有形成完整的装配式建筑深化设计能力的教育培养体系,市场人才缺乏。在预制构件生产人才需求方面,预制构件生产是装配式建筑有别于传统建筑的显著特征。预制构件厂生产的产品需要集成各专业设计内容,满足结构的尺寸要求,还要保证设备预埋件的准确安装。所以,预制构件的生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需要具备各专业的相关知识,熟读各专业图纸,体现出较高的学科综合能力。在施工与管理人才方面,装配式建筑的建设管理大量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使设计、生产和施工一体化,要求技术人员要充分理解设计思想,熟悉构件安装工艺和节点连接形式,具备项目进度协调能力。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进装配式建筑的研发和应用推广,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发展,随之带来的是对设计、生产和施工等各类人才的大量需求,近几年人才需求增长率都在10%以上。随着新建建筑装配率要求的提高,对人才的需求量还会有较大规模的提升。国家在装配式建筑推广过程中,建立了很多示范性区域和城市,而这些区域和城市的装配式建筑人才储备几乎是零,因此给地方高校开展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契机。
二、产教融合培养装配式建筑人才的必要性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要求办学思路上要实现“四个转到”,即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4]。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服务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国家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目标定位。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产教融合成为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人才的必然选择[5]。产教融合是高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6]。产教融合双方依托各自的资源优势,以服务经济转型和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实际项目操作能力为目标,通过整合资源,共同制定方案,参与人才产出的全过程。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从而也提高了企业用人效率[7]。
装配式建筑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整个装配建造过程涉及多部门多领域的协调配合,要运用到的资源、设备数量大,成本高。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自身难以配齐这方面的实践条件。同时,一位合格的装配式建筑技术人才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去锻炼,对于企业来说招聘的人才如能缩短适应时间,快速为企业带来效益,必然是受企业欢迎的。所以,在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上,走产教融合之路,企业追求经济效应,高校追求成才效应,两者完美结合,必将形成校企双赢的大好局面。具体到装配式建筑的教学过程中,产教融合将具有以下优势:
1.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
应用型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企业生产与教学相结合,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习条件和难得的锻炼机会。在生产实践和管理实践中,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产教结合还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创新的愿望和热情,激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2. 有利于增强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教学业务能力
地方本科高校的土木工程类教师,他们大多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在地方高校任教,虽然理论水平高,但没有经历过真正的项目实践,极大地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对于新兴的装配式建筑专业,现有师资力量更显薄弱,教师的实践经历几乎为零。装配式建筑走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可以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和项目,为专业课教师参加实践、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提供了条件和机会。而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也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对应用型高校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发展
装配式建筑的生产建设,需要大量在第一线懂技术、会操作、能管理的技术员,应用型高校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他们走上社会,必然会成为该领域的行家里手,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将知识传授与社会人才需求衔接起来,将就业导向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对接起来,培养专业能力强,在基层留得住、用得上,适应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了人才,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发展才有了根本的动力,地方经济才能获得有效的促进。
三、基于产教融合理念的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思路和举措
产教融合是大学内在发展逻辑和社会需求在协同发展中寻求共赢的过程[8],高校需要通过产教融合,增强学生对社会行业的适应能力,企业需要通过产教融合,减少企业用人成本。实行产教融合是地方高校践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建立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工程技能和职业素养就是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基于产教融合,这里提出实现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路和措施。
1. 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思路
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地方高校要对装配式建筑产教融合改革作好顶层制度设计,提出产教融合的目标,完善产教融合推进机制,强化企业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主体作用。基于此,针对装配式建筑人才的培养,本文提出以产教融合工作为抓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三聚焦三协同”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模式,见下图。
图 装配式建筑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行业学院和本校二级学院“两院一体”校企合作模式,大力开展校企协同育人。主要是校企合作共建协同育人专业平台,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校企共建行业学院,形成“两院一体”管理模式和“八个共同”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即形成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共同完善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和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的八个共同人才培养机制。
二是聚焦服务地方产业,加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开展科教协同育人。借助装配式建筑在地方城市推广的契机,紧密与地方建筑企业和构件生产企业对接,主动融入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开展工程咨询业务,联合申报创新驱动项目,推进校企技术合作,助力企业技术转型升级,不断增强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支撑地方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三是聚焦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强化双创协同育人。在双创协同育人中,构建基于课堂、基地、平台和园区“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装配式建筑是建筑产业化的发展方向,相关施工工艺和构件节点连接技术还需通过生产实践不断完善,因此在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课堂教学改革为路径,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实习实践基地为依托,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以校企合作平台为牵引,锻造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以众创空间为载体,孵化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企业。
2. 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主要措施
(1) 校企共建装配式建筑专业
学校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在专业设置、培养标准、课程体系、教材、教学团队和实习实训等各个方面和环节,对接行业,深度融合,共建行业学院。校企双方以有形或无形资源投入共建建筑产业化学院(行业学院),并按比例分配学费,形成对应比例的权、责、利关系,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创新和服务社会方面开展合作。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充分尊重企业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经过校内专家和企业专家共同论证。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上,一是要充分引入装配式建筑国家和行业标准,将标准融入具体课程,确保所授知识的规范性和适应性。二是校企共同开发教材,融入企业的装配式构件设计、生产和装配施工的技术,课程以实际项目案例为引导,体现教学内容的应用性,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向应用型转变。三是实行“一课双师”校企教师混编教学模式。由企业和学校各派一名任课教师共同完成课程授课,在课堂教学上突破传统教学思维和手段的限制,采用案例式、启发式、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创新课程考核方法,以综合评价代替传统考核方法,逐步探索教考分离。
利用企业资源优势,共同建设实训基地。与实力较强的装配式建筑企业开展合作办学,企业在设计、生产施工上的资源优势可以转化为学校的办学条件。校企合作应以工程企业需求为导向,为企业培养出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立健全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学校提供基地建设环境条件,同时和企业共同提供实训基地的软硬件。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基地的所有实训教师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实践水平较高的校内教师共同承担。校内基地可以节约学生实训成本,也可以降低师资投入成本。另一方面,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平台,通过轮流安排不同班级的学生到合作企业实习,保证企业用工的稳定,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学生也通过轮岗学习,掌握装配式建筑施工特点、生产工艺流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校企要深化实践教学方式改革,建议学生的毕业设计和论文的题目由实习单位提供。学生在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学生的毕业答辩也由学校组织校企双方的专家共同来完成。学生毕业设计成果可为企业所使用,企业可以录取优秀毕业生为企业员工,满足部分毕业生就业需求,实现双赢。
(2) 共同培养装配式建筑教育师资
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师资力量是最为关键的因素。由于产业化的装配式建筑发展历史较短,地方高校原有师资力量几乎不具备教授装配式建筑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能力。因此,借助“两院一体”的产教融合教学管理新模式,校企需共同打造“双师双能型”装配式建筑师资队伍,并可以从三个方向去努力。一是根据课程性质分类安排授课师资。装配式建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与传统土木工程的理论知识并无多大差异,可以利用校内教师专业基础理论水平扎实的特点,由校内教师负责课程理论的教学,而专业实践课程,可以由企业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承担,以应用为导向,开展项目式教学。同时邀请装配式建筑方面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多渠道打造装配式教育师资团队。二是安排青年教师到校企合作单位挂职学习,或参与校内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的具体工作岗位,并由工程企业安排专业技术员指导,学习装配式建筑的深化设计,掌握装配化的施工工艺和组织管理,训练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通过对校内教师的轮训,逐步建立起校内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装配式建筑教学队伍。三是共享校企资源,共建工程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等各类机构,形成资源整合共用。高校教师可与装配式建筑企业合作,解决工程企业在技术和科技革新上面临的瓶颈,为企业的革新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也可以通过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联合申报创新驱动项目,实现科技研发的共同创新、科研成果共享,在增强高校对地方建筑产业服务能力的同时,也助力企业技术转型升级,达到利益双赢,从而建立起长久的合作机制。
(3)创新创业训练提升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水平
教育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业的新业态和新技术,地方高校需要谋划服务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争取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方面起到引领作用。聚焦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双创协同育人,是培养高素质装配式建筑人才的需要,也是建立特色鲜明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的需要。因此,在双创协同育人举措方面,可以通过构建基于课堂、基地、平台和园区“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去实施。一是实施课程双创改革,双创课程教育融入全课程体系。引入装配式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知识和企业管理理念,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二是依托装配式建筑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促进双创教育与科创活动有机衔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科技创新活动,形成积极参与“学院-学校-省级-国家级”金字塔形的创新创业大赛的机制,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三是以校企合作平台为牵引,坚持“产教融合,科创结合”,混编学校和企业教师队伍,让广大师生贴近和深入企业与行业,锻造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四是通过学校众创空间整合校政企资源,利用国家政策措施,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孵化培育相关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企业。
结语
装配式建筑是建筑现代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目前国内高校在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的改革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各应用型本科高校从特色发展角度出发,应密切关注装配式技术的发展,明确培养方向,校企联合,共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是国家为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所提出的转型发展之路,运用产教融合模式培养装配式建筑人才,地方高校可以开展“三聚焦三协同”的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改革,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实现校企互助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