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学校归属感与大学适应的关系研究
2020-08-06杨苗苗
杨苗苗
(广东海洋大学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广东 湛江 524088)
一、问题提出
大学生的发展关乎整个社会的进步,而适应和发展恰如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1],大学生的心理机能和个性品质的发展正是在“平衡-失衡-重新平衡”的适应过程中获得的,因此,大学生适应问题一直是高校学生工作关注的热点。大学适应(college adjustment),部分学者也称之为“学校适应”或“社会适应”,是指个体依据自身条件及所处的环境,不断在认识和行动上积极地进行调整,使得自身的心理状态与大学环境及大学生角色相适应[2]。除性别、人格、自我概念等内部因素影响大学适应外,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家庭环境都与大学适应密切相关,而本研究的重点是宿舍人际关系这一特殊的同伴关系对大学适应的影响。
过去关于大学适应的实证研究具有两个特点,首先,在内容方面主要聚焦于学业适应,这与高中生学业适应研究一脉相承,但是大学生面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其角色定位更加多元,除习得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大学生还需建立稳定且多层次的社交关系、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培养健康的情绪情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与目标等。另外,过往研究的对象集中在大学新生群体,虽然新生面对的是高中跨越到大学的巨大差异的挑战,大学伊始的适应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大学的学习生活,但因大学生每个阶段所面对的环境都存在变化与挑战,因此,大学适应不单是新生面临的课题,而是贯穿整个大学生活的过程。综上,本研究是聚焦于整个大学生群体,探究宿舍人际关系对包含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七个方面大学适应的影响。
随着学分制的普及,大学课程突破了班级的限制,班级的群体性逐渐弱化,宿舍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信息交流的平台、娱乐休闲的天地、思想碰撞的渠道,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了大学最小却最重要的群体单位,而宿舍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最重要且不可回避的同伴关系。研究发现,具有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的大学生,学习态度更积极,更有信心取得好的成绩[3],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体验更强[4-5]。作为接触最频繁的同伴关系,它也成为了大学生潜在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研究发现社会支持能够直接预测大学适应[6]。若宿舍人际关系和睦,它将可能成为社会支持,而敌对或淡漠的宿舍关系,则非但不会带来社会支持,还会引起社会排斥、孤独等负面影响。而目前鲜有研究探索宿舍人际关系对大学适应的影响。
此外,本研究还将进一步考查宿舍人际关系影响大学适应的中介机制。根据Deci和Ryan的自我决定论,归属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之一,安全稳定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归属感能够促进个体发挥最大的潜力,产生更多的内在动机行为[7]。而学校归属感(school belonging)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就读学校在思想、情感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感觉自己在学校中被接受、尊重和支持[8]。研究发现学校归属感与大学适应呈正相关[9],而同伴关系也是影响学校归属感的重要因素[10],因此,现有研究间接支持了“同伴关系-学校归属感-大学适应”这一中介路径,但目前的研究并未将三者进行综合研究,宿舍人际关系这一特殊的同伴关系是否通过学校归属感影响大学适应,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拟通过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的发展,维护其心理健康提供实证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于2019年10月对湛江市的两所本科院校,以班级为单位,选取1012名大学生完成网上问卷调查,剔除回答有规律重复的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945份,有效回收率为93.4%。其中男生346名(36.6%),女生599名(63.4%);文史专业学生150名(15.9%),理工专业学生795名(84.1%);大一学生360名(38.1%),大二学生267名(28.2%),大三学生217名(23.0%),大四学生101名(10.7%)。
(二) 测量工具
大学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调查问卷[11]修订版 共19个条目,10个反向计分条目。量表包括冲突-冲突前行为、分享行为和支持行为3个维度。其中2个条目“我不满舍友让我帮忙打水”和 “舍友总是用我打的水,我感到厌烦”,因华北与华南地区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差异,修改为“我不满舍友让我帮忙做他可以自己做的事情”和 “舍友总是用我的东西,我感到厌烦”。此量表最初是为测量新生宿舍人际关系,但内容不具有仅针对新生的特异性,同样适用于其他年级的大学生。量表采用5点计分,分数越高,宿舍人际关系状况越好。本研究中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6、0.75和0.76。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12]由教育部“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编制,共60个条目,19个反向计分条目。量表包括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满意度等7个维度。量表采用5点计分,分数越高,说明适应状况越好。本研究中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3~0.88。
学校归属感量表[13]由Goodenow编制,经中国香港学者翻译。共18个条目,包括归属感和抵制感2 个维度。量表采用6点计分,分数越高,说明归属感越强。本研究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0和0.70。
(三)数据统计分析
使用SPSS 23.0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对三个变量整体情况进行分析,运用相关分析对三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根据温忠麟和叶宝娟建议的中介效应检验流程[14],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和Hayes的PROCESS程序的Bootstrap方法对中介作用进行检验,并构建95%的置信区间。
三、研究结果
(一) 宿舍人际关系、学校归属感与大学适应的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宿舍人际关系、学校归属感和大学适应的得分依次为3.92±0.58、4.29±0.72、3.49±0.60。宿舍人际关系、学校归属感与大学适应总分之间两两呈正相关(P值均<0.01),宿舍人际关系、学校归属感与7个大学适应维度得分之间两两呈正相关(P值均<0.01),见表1。
表1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学校归属感与大学适应的相关系数(r值, n = 945)
(二) 学校归属感在宿舍人际关系与大学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将宿舍人际关系、学校归属感、大学适应及各因子得分进行标准化。按照温忠麟和叶宝娟建议,以大学适应为因变量,以宿舍人际关系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宿舍人际关系显著预测大学适应(c=0.53, P<0.001),R2= 0.28,在加入自变量学校归属感后,学校归属感显著预测大学适应(b=0.43, P<0.001),宿舍人际关系仍能显著预测大学适应(c'=0.34, P<0.001),R2=0.43。以学校归属感为因变量,以宿舍人际关系为自变量,宿舍人际关系显著预测学校归属感(a=0.43, P<0.001)。间接效应= 0.18,95%CI=[0.15,0.22] ,区间不包含0,学校归属感的间接效应显著,a×b与c'同号,属于部分中介效应,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34.82%,见下图。以人际关系适应、学业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为因变量的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见表2,学校归属感均起部分中介效应。
表2 学校归属感在宿舍人际关系与大学适应间的中介效应(n=945, bootstraps=5000)
图 学校归属感在宿舍人际关系与大学适应间的中介路径图
四、讨论
(一)宿舍人际关系与大学适应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宿舍人际关系能够正向预测大学适应各个维度得分及总分,而过去的研究只是发现大学宿舍人际关系可以通过学习适应的中介作用影响学业成就[15]。首先,在关系层面,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的宿舍关系可作为一种来自社会环境的应对资源,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来自他人温暖的情感性支持以及实用的工具性支持,以帮助其顺利应对适应中的困扰与问题。其次,在个体层面,宿舍人际关系的和睦也会提升大学生的生活满意感[5],而根据积极情绪的拓展-建构理论,积极情绪具有重要的进化适应价值,不仅能够扩展个体的注意、思维和行为的范围,还能缓释负面情绪带来的滞存影响[16],所以良好宿舍人际关系带来的积极情绪体验可以帮助大学生面对压力与挑战时,保持专注与开放,有利于目标实现和问题解决,还能在大学生面对挫折时,缓解甚至解除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顺利从心理失衡状态恢复到平衡状态,完成适应过程。
(二)学校归属感在宿舍人际关系与大学适应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引入学校归属感进一步考查了宿舍人际关系影响大学适应的中介机制,发现学校归属感具有部分中介作用。一方面,宿舍人际关系可正向预测学校归属感,过去的研究也发现良好的人际互动和学校归属感呈正相关[17]。这是由于大学生处在学校环境中时,从潜意识上将接触到的学校有关的人、事、物都看作“学校”[18],而宿舍是大学生经常活动的场所,室友是大学生最常接触的人,当个体在和室友的相处中得到支持和尊重,感觉自己是宿舍的一份子时,潜意识里也会与学校建立情感联结。另一方面,学校归属感能够正向作用于大学适应,过去学校归属感的研究多针对青少年群体,主要研究其对学业成就的影响,发现学校归属感可以预测青少年学业成绩的高低[10],而本研究发现学校归属感不仅与学业适应有关,还与其他大学适应的维度显著相关。根据自我决定论,个体具备自我决定的内在动机,这一动机可引导人们从事感兴趣的、有助于成长和发展的活动,从而实现与社会环境的灵活适应[19],当归属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会受到来自人际关系方面的动力,个体就会沿着健康和最佳选择的道路发展[7],所以,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让大学生体验来自宿舍团体的归属感,从而激发了自我决定的动机,促进大学生在学业、人际关系、择业、情绪等诸多方面的适应。另外,此结果亦可从社会发展模型和社会联结理论的角度解释,学生和学校之间的情感联结是个体发展的保护因子,这一联结会促使个体努力遵循社会期望,从而避免不良的发展结果[20]。而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是多元的,在学校归属感的推动下,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情绪、自我、择业等方面都能够积极调整以符合社会期待。这一发现也符合Finn的认同-参与模型,模型认为当学生认可和接受学校时,会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活动,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而积极广泛的实践有利于学生的适应[21]。
(三)教育建议
本研究发现良好的宿舍人际关系可以促进大学适应,并且学校归属感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这对高校的学生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方面,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构建应成为高校育人工作不可忽略的部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中增加宿舍人际关系管理的章节,并开设人际交往及冲突管理的选修课,此外,结合团体辅导、主题班会、心理剧等多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增强大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掌握改善与促进宿舍关系的方法与技巧,从而通过融洽的宿舍人际关系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归属感作为宿舍人际关系对大学适应的影响过程的中介变量,易受到包括师生关系、发展多样性、秩序与纪律在内的学校氛围的影响[22],高校可通过提升学校归属感这一间接路径达到促进大学生适应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