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英语类专业学生文学阅读素养的课程群建设
2020-08-06张珊珊吴慧坚
张珊珊, 吴慧坚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外语系, 广东 广州 510303)
2018年底,复旦大学蔡基刚教授在文汇报上撰文,从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不理想的状况出发,诊断出英语专业“病得不轻”“正在接近‘对不起良心的专业’”[1]。该言论引起了英语界的巨大争议(1)《当代外语研究》为此做了专栏争鸣,参见该期刊2018年第6期。。尽管蔡教授开出的自救药方有待商榷,但不可否认,他描绘的“病症”在业界有一定的共识。特别是在《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以下简称“《国标》”)和《普通高校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2020)(以下简称“《指南》”)的制定过程中,业界对英语专业只注重语言技能、缺乏专业性的现象都进行了诸多讨论(2)详情参见胡文仲(2014)、蒋洪新(2014)、冯光武 (2016)、曲卫国(2016)、查明建(2017)、蒋洪新(2019)、曾艳钰(2019)、严明(2020)等人的论文。。目前,《国标》和《指南》已经颁布执行,成为了指导英语类专业今后改革和发展的“风向标”和“路线图”[2]。在新形势和新要求下,英语类专业教学如何进行改革调整,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本文以提高英语类专业(英语专业、翻译专业、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文学阅读素养为出发点,以建设文学阅读素养课程群为手段,探索英语专业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径。
一、“良心”之争与应对之策
在回应蔡基刚教授的诸多声音中,英语专业毕业生对英语专业“良心”的探讨尤其值得关注。有毕业生认为,这场争论更值得研究的不是“良心有无“的问题而是“良心出品”的问题,即“如何让专业不虚空,真正适应国家、学科和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少几分迷失与惶惑,多几分信心与认同”[3]。也有毕业生认为,“外文底蕴”是英语专业对毕业生的重要贡献,即英语专业学生广泛地汲取外国文化,中西文化的比照碰撞使学生思维不断扩散,眼界不断开阔,在对外的文化交流和商务合作中具备胆识和底气[4]。这些毕业生的心声都指向英语专业的专业性质和人才培养问题,2018年颁布的《国标》对此给出了明确的回答。
《国标》指出,英语类专业是“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基础包括“外国语言学、外国文学、翻译学、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培养的外语人才“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知识与能力”。具体地说,在综合素质方面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在专业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外国语言知识、外国文学知识、国别与区域知识” ;在能力方面要求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能力、思辨能力”。此外,《国标》还提出应根据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体系、突出“能力培养”的要求[5]90-92。可以看出,英语类专业的专业性质正在向人文教育回归,通过以语言、文学、文化为核心的人文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6]。
众所周知,文学阅读是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文学作品不同程度蕴含着作者对民俗、社会、历史、宗教、哲学、政治等方面价值的阐发,在感官感受、情绪情感和思想深度等方面吸引读者、感染读者、震撼读者并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人格自由感和心灵净化[7]。对于英语类专业学生来说,文学阅读不仅能够培养综合人文素养,还能提高英语语言能力。著名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Stephen D.Krashen)通过大量的研究案例得出结论,高水平地习得语言的最佳甚至是唯一的途径就是自由自愿的阅读(Free Voluntary Reading),即无任务、无压力、无负担的阅读。一个人如果成为了自由自愿的阅读者,即阅读完全是出于自身的愿望,那么他的各项语言技能,包括阅读、词汇、写作、语法,都会不断地提高[8]。因此,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来说,以提高学生文学阅读素养为目的的课程群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文学鉴赏能力、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英语类专业学生文学阅读素养现状
在《国标》规定的英语类专业核心课程中,直接与文学阅读相关的课程有两门:“英语文学导(概)论”(英语/翻译专业核心课程)和“英语文学选读”(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这两门课程在不同的学期开设,学期课时均为32学时,远远不能满足通过自由自愿阅读提高学生文学阅读素养的需求。就目前英语类专业学生文学阅读素养而言,大学四年未完整阅读过一本英语原著作品的学生大有人在[9]15。这与我国大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密切相关。
新中国中小学外语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正如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育专家龚亚夫所言:“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小学外语教育变化巨大,不论是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学路径、教学方法,还是老师培养与专业发展、评价与测试,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10]但不可否认,义务教育阶段仍有许多学校的英语教学应试倾向严重,课堂内外大量时间用于记忆知识点和考点、频刷习题而疏于阅读,忽略了对学生阅读兴趣和语言审美能力的培养。学生习惯于将英语学习的关注点放在语言技能的训练上,不仅费时低效,不能真正掌握、运用英语,而且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长期接触文学作品不足,致使许多学生形成了不喜欢文学、没有文学天分的自我认知,甚至形成了文学无用的观念,导致进入大学后,对阅读英语文学作品提不起兴趣,对英语文学课程在思想上不重视。
在2018年《国标》颁布以前,指导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2000年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了“英语学习+英语知识+相关知识”的课程结构[11],规定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课程安排65%的课时,其他专业知识课程(例如法律、经贸、新闻、管理等)安排20%的课时,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含英语语言学、英语国家概况、英语文学、学术论文写作)安排15%的课时[12],导致英语文学课程被边缘化为一门“文学史及作品选读”,学分少,课时少,内容多。具体来说,教师要在短时间内向英语文学基础差、缺乏英语文学兴趣的学生梳理英语文学史的总体框架,讲授英语文学的源流和发展动态,同时鉴赏分析作品章节,教学效果难免差强人意:学生只是零乱地记得几个作家和作品名字,掌握了作品章节里的一些生词和语法,却未能完整地阅读一部英语文学作品,未能领略英语文学作品独特的语言表现力,未能从英语文学阅读中得到审美震撼和情感体验,反而使学生强化了英语文学课程无用的观念。因此,本应在接受英语教育的同时吸收中西文化营养的英语专业学生患上了“思辨缺席症”——“阅读量少、分析能力弱、深度思考缺失已经成为英语专业教与学过程中一个普遍现象。”[9]
《国标》的颁布标志着英语类专业教育向人文专业教育回归。换言之,英语类专业教育是“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人格塑造的全人教育”[13], 贯穿整个专业学习阶段。因此,文学阅读素养的提高不应只依赖“英语文学导论”和“英语文学选读”两门专业核心课程,还应和其他课程通力合作,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态度,进而能够终身持续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和信息,发展自身的综合人文素养,积极主动地适应甚至引领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形成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由此来看,以提高英语专业学生文学阅读素养为目的的课程群建设尤为重要。
三、课程群建设的理论依据
课程群建设不是几门课程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在特定的素养目标的关照下,在同一学科内对若干门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进行整合、重组、优化,组成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彼此连接、相互配合、深度呼应的连环式课程集群[14]。
《国标》规定:外语类专业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培养方向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五个部分[5]92。专业核心课程保障外语类专业的底色,体现外语类专业的本色[15],由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外语技能课程和外国语言学、翻译学、外国文学、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等方面的外语专业知识课程构成。从《国标》规定的英语、翻译、商务英语三个英语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看,重合或近似的课程类型和课程名称如表1。
表1 《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专业核心课程
就提高英语类专业学生文学阅读素养的课程群建设而言,确定单门课程对提高文学阅读素养的支持程度是首要环节。具体可分为关键支持作用(培养目标的实现对该课程有直接的依赖)、重要支持作用(即培养目标的实现对该课程有一定程度的依赖)、一般支持作用(即培养目标的实现对该课程在特定的条件下有依赖作用)、零作用(即培养目标的实现对该课程没有依赖作用)[14]。尽管有学者认为英语类专业几乎所有课程都是阅读课程,阅读作为语料输入的主要来源和渠道在英语专业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16]2,但从文学阅读的角度看,上述英语类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上对提高学生文学阅读素养具有不同的支持作用。依据2000年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附录I对英语专业课程的描述[17],可如表2划分。
在确定了单门课程对提高英语类专业学生文学阅读素养的支持程度后,考虑到单门课程相互之间课程内容的重合度以及对英语类专业学生的授课覆盖面,在具有关键支持作用和重要支持作用的专业核心课程中可选取“英语文学导论”“英语文学选读”“综合英语”“英语阅读”和“西方文明史”作为课程群建设课程。
表2 英语类专业核心课程对文学阅读的支持作用
另一方面,尽管《国标》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与传统的英语专业课程区别不大,但每一门课程都应达到《国标》规定的“素质要求”“知识要求”“能力要求”,传统的语言技能课程也需落实学科人文性知识、国别与区域性知识、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等[15]38。因此,在英语类专业具有广泛根基和历史渊源的“英语语音”和“英语语法”也可以纳入课程群建设课程,在教学中使用英语文学作品片段作为语音或语法的练习材料,这既可避免语音教学和语法教学的乏味枯燥,也能使学生及早接触文学阅读,接受文学作品的熏陶,为学生文学阅读素养的提高夯实基础。
在改造工程里,我们应当尤其注重路面强度。毕竟在常见的沥青路面上,严重的车辙、裂缝、鼓包等都将严重影响车辆的行驶安全,则极易造成交通事故。而据调查研究,路面稳固性又和路面基层有关,基层和面层问题需要两手同时抓,重点关注一些常见问题。在我们掌握的情况下,可以对路面结构进行有效修补。
此外,课程群建设课程也可以从英语类专业课程体系里的培养方向课程中选取。培养方向课程在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和扩展,彰显校本特色[15]。如“英语戏剧表演”课程以剧本表演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需要通过表演把戏剧中的故事和人物情感表现出来,感染观众;戏剧中的情节发展、人物性格、主题意义等,几乎都要靠表演者的对话来完成,因而学生更能真切地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又如,“英语修辞学”课程以大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实例,让学生学习英语修辞理论知识和各种修辞手法。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运用典范,也领略了在日常语言使用中的文学审美,从而养成对文本进行精细分析的敏感性,提高英语语言理解和欣赏能力, 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国标》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专业核心课程和培养方向课程)为课程群构成提供了标准和依据,使课程群建设目标对标《国标》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各建设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出相应的作用。
四、课程群建设的实践
在以提高学生文学阅读素养为目标的课程群教学实践中,“关联”和“整合”是关键环节,各建设课程之间课程内容和课程功能应实现对接和优化[14]。就以上9门建设课程来说,它们彼此各有分工,又交叉融合,从多个维度系统地促进建设目标的达成。
(一)英语语音
学生的英语语音能力与阅读理解能力有非常直接的关系。“英语语音”的教学,可有意识地选取文学作品中有美学意蕴的句子作为练习材料,从学生朗诵时的重音、节奏、声调、语调、语流的切分、语速等方面考察学生对朗诵材料文学特性的理解程度,进而尝试选取简单的英语文学原著(如《小王子》)进行整书朗读,引导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将语音、语言和文学联系起来。例如,朗读托马斯·纳什(Thomas Nash)的名诗Spring,theSweetSpring时,应以轻快的语调来表现春天的蓬勃和甜美;而朗读劳伦斯(D.H.Lawrence)《查泰来夫人的情人》中描写煤矿小镇的语句:ThecarplougheduphillthroughthelongsqualidstraggleofTevershall,theblackenedbrickdwellings,blackslateroofsglisteningtheirsharpedges,themudblackwithcoal-dust,thepavementswetandblack.Itwasasifdismalnesshadsoakedthroughandthrougheverything,就应该以比较缓慢的语速来表现当时英格兰中部污染严重的煤矿小镇那种肮脏丑陋、令人窒息的环境。
英文是表音文字,音、形、义三者有密切的对应关系,朗诵方式与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密切相关,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能够得益于声情并茂的朗读练习。
(二)英语语法
在国内,“英语语法”的教学长期与语篇分割,只是孤立地讲解语法规则,做语法练习,导致学生在做语法题时才会想到语法,在文学阅读和语言输出时却没有语法概念。以培养学生文学阅读素养为目标的语法教学,应以文学语篇为教学的载体,让学生在语篇学习中掌握语法规则,认识语法的修辞效果和语篇意义,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学审美的熏染。
例如,在简·奥斯丁(Jane Austin)的名篇《傲慢与偏见》中,达西和伊丽莎白互相表达了爱意后,有一段描写:Theywalkedon,withoutknowinginwhatdirection.Therewastoomuchtobethought,andfelt,andsaid,forattentiontoanyotherobjects. 此时,如果在教学中分析为何句子没有使用主动语态,欣赏被动语态在此处的运用产生的美学效果,可以洞见语法教学对提高文学阅读素养的影响力。
(三)综合英语和英语阅读
研究表明,在教学改革中,教师教学理念与课堂教学质量息息相关,教学理念中的语言观会引导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19]。因此,在综合英语和英语阅读课程教学目标上明确学生文学阅读素养的培养要求,能使教师有意识地从审美体验出发,转换阅读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关注文学篇章,欣赏非文学篇章中语言的精妙运用和其他文学元素,体现英语专业阅读型课程的人文性和思辨性。
(四)英语戏剧表演
“英语戏剧表演”课程不仅涉及戏剧作品的角色表演,还涉及戏剧作品和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20]。在教学上,教师除引导学生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人物性格等与其他类别文学作品相似的内容外,还需引导学生了解戏剧的舞台属性和场面特点,理解戏剧的个性化语言和行动性特征。戏剧表演具有群体合作性,角色的创造离不开表演者之间的配合,在相互激发之下,学生能对戏剧文学中的重要元素有感性体验直至理性认知。学生通过对英语戏剧台词朗读的语调、语气、重音、停顿等方面的关注,还有表演过程中形体塑造和声音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训练,不断深入领会戏剧作品的人文内涵,体验戏剧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戏剧人物的性格特征,不断增强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角色演绎的创新能力。
(五)英语文学导论
“英语文学导论”是《国标》规定的体现英语类专业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可以在大学二年级开设。学生如果从一年级的英语语音、英语语法、综合英语等课程开始,知晓甚至熟悉了一些作家和作品,具备了一定的文学阅读素养,学习英语文学导论课程的兴趣会大大增强。
在教学上,由于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学基础,对涉及文学史的作品背景、文学流派等知识,教师可布置为学生自主学习任务,课程学习可专注文学阅读和文学批评,指导学生体验深度的文学阅读带来的身心愉悦和心智启迪,着重学生文本分析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批评能力的提升。
(六)英语修辞学和英语文学选读
“英语修辞学”和“英语文学选读”有明显的协同照应关系,可以在同一学期开设。英语修辞学学习英语修辞的理论知识和各种修辞手法,许多实例来自英语文学作品。从英语文学选读课程中,学生了解了相关作家和作品,英语修辞学的课程学习就能够略去作家作品的介绍,专注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运用典范分析,体会语言与作品内涵的精妙联系,提高学生对英语语言的敏感性以及理解和欣赏能力, 提高自身英语运用能力。同时,英语修辞学提升了语言感知能力和文学阅读所需的“细读”能力,在英语文学选读课程中,学生能够从作品语言中实践“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以点带面”的人文阅读模式[26]6-7,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情感修养和人文素养。
(七)西方文明史
“西方文明史”课程以历史为线索,展示西方文明起源、发展、演进、更新的历程和整体图景[21]。尽管该课程侧重历史教学,但作为英语类专业核心课程,其教学目标应体现《国标》对英语类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做到语言学习和知识学习并举,一方面提高英语语言能力,另一方面拓展知识视野,增进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深层次理解,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文化素养。而在课程群建设中,西方文明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可根据“提升学生文学阅读素养”的核心目标选取教学内容,结合文学作品引导学生理解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的外在表现及其变迁,从不同的维度学习历史,扩展课程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既提升了课程学习的文化品位,也培养了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在课程群建设实践中,除了各门课程之间的“关联”和“整合”, 各门课程还需有共享的课程资源,使其能相互照应、相互渗透,每一门课程都能体现出对另一门课程的协同推进意义[22]。可以尝试搭建网络阅读平台,不同课程要求学生阅读相同的几本书,在平台上根据自身课程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布置作业,展开讨论,检查学生阅读理解的状况;教师可以充分沟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策略做及时的调整,以便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此外针对学情,可以开设读书公众号。还可以编写《文学分类描写词典》,作为各门课程教与学的辅助教材。读本将选取优秀英语文学作品中高质量的描写文字,进行分类编排,并加以适度的导读,书后附上所选作家作品的简介。各门课程可结合自身的教学目标,选用读本中有助于课程学习的内容,整合到教学中去。以上措施有利于在各门课程的协同作用下,使学生广泛接触和了解英语经典的作家作品,引导他们感受英语文学描写的魅力,从而起到“媒”与“诱”的作用,引领学生走进英语文学的美好天地,提高文学阅读素养。
五、结语
《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和《普通高校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南》(2020)的颁布执行,明确了英语类专业的人文性质,明确了英语类专业毕业生具有人文素质、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英语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体现人文取向、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在此背景下,提高英语类专业学生文学阅读素养的课程群建设为英语类专业教学改革做了路径尝试,但目标达成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和检验。期待在今后的课程群建设研究中,有更多的成果专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