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超在评价颌面部肿瘤移植游离皮瓣受区血管中的意义分析
2020-08-05王占文贾浥萍冷钱英
王占文,宋 萍,贾浥萍,冷钱英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超声医学科> 四川 成都 610041)
颌面部肿瘤切除区域会降低患者整体美观程度,对缺损部位实施修复是当前首选治疗方案,其中游离皮瓣为主要手段,皮瓣受区血管的选择是确保移植游离皮瓣成功的重要因素,为确保受区血管选择合理,术前需通过科学手段评估受区血管整体,提高手术成功率[1]。本文选择100例2018年6月—2019年10月区间收治的颌面部肿瘤手术患者研究,对比不同年龄段血管内径、血流参数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研究100例口腔颌面部缺损患者均选自2018年6月—2019年10月区间,依据年龄分为青年组、老年组。青年组男32例,女20例,年龄均值(30.52±2.52)岁。老年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均值(55.65±2.74)岁,数据统计P>0.05。
纳排标准:(1)纳入标准:①依从性较好者;②无检查禁忌症者。(2)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者;②合并其他部位缺损者;③无法配合完成诊疗计划者;④自愿退出本次研究者。
1.2 方法
选择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00例患者进行检查,设置为线阵探头,频率3~7MHz,取样容积1mm,θ角小于60°。而后指导受检者选择仰卧位,于肩部放置一软枕,上抬颏部,由同一名皮瓣移植血管评估组高年资医师进行扫描检查,记录血流情况[2]。
1.3 观察指标
①分析100例患者血管显示情况。②对比不同年龄受区吻合血管内径D、收缩期峰值流速PSV。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系统22.0软件分析临床数据,t、平方差表示计量数据,%、卡方表示计数数据,P值表示结果。
2 结果
2.1 分析100例患者血管显示情况
100例患者面动脉显示率96.00%、舌动脉显示率100.00%、甲状腺上动脉显示率100.00%、面静脉显示率97.00%、面总静脉显示率94.00%、颈外静脉显示率98.00%。
2.2 统计两组颈部血管D、PSV变化
青年组男性面动脉-D、面静脉-D、舌动脉-D与女性比差异显著,青年组PSV与老年组对比无差异(P>0.05),见表。
表 两组颈部血管D、PSV变化
3 讨论
本研究中100例患者经彩超检查面动脉显示率96.00%、舌动脉显示率100.00%、甲状腺上动脉显示率100.00%、面静脉显示率97.00%、面总静脉显示率94.00%、颈外静脉显示率98.00%,分析是高频超声对浅表组织分辨率较高,甚至可分辨内径<0.5mm的血管,这提示超声检查的可行性高;其次超声医师需要具备丰富的临床知识,熟悉受区血管解剖位置、超声扫查手法熟练,故而可最大限度提高血管显示率,确保术前可发现血管走向异常,为手术方案的确定、游离皮瓣的选择、手术的实施提供参考[3-5]。
本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中选择中间动脉进行测量,主要是中间节段位置较恒定,且超声检查中考虑到移植皮瓣与受区血管的吻合位置、手术实施需预留的血管蒂长度;其二超声测量血管管径以血管内径为主,故而超声检查血管管径较小,青年组男性面动脉-D、面静脉-D、舌动脉-D与女性对比差异显著,青年组PSV与老年组对比无差异,此结果提示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实施超声检查,术前根据受区血管吻合情况合理设计手术切口,尽可能缩小创伤面积,提高手术成功率。
此外笔者认为皮瓣游离属于高难度、综合性强手术,在手术中不仅仅是吻合血管,还需准确评估供区、受区血管情况,对手术走向等进行合理判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均会导致手术失败,如果在皮瓣选择中损伤血管会导致游离皮瓣无供血,因此认为皮瓣游离是颌面部肿瘤切除区修复治疗中关键环节。随着近年医疗技术发展,可辅助检查设备逐渐应用于临床,为术前准备提供充足的条件,同彩超、血管造影等均可准确评估受区血管,但血管造影所需时间长,故在术前准备中无应用优势,为此实施手术治疗者可于术前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针对病变严重者必要时可进行血管造影,以便更加准确的了解患者受区血管情况,但需注意受区动脉、静脉血管的状态在手术中占据同样比重,不可重视动脉而忽视静脉,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选择2条静脉吻合对确保手术效果更具优势,若游离皮瓣较大,不建议选择上静脉,避免影响手术效果。
综上,术前选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准确评估颌面部肿瘤切除区移植游离皮瓣受区血管管径、血流动力学,为手术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