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利用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2020-08-04蓝慧茶
蓝慧茶
摘 要:众所周知,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笔者就自己主持的“利用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成果为主,阐述了从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到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再到多样化的写作训练等三大环节和若干做法,再次探讨读写结合之道,以期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写作能力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可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前提,课外阅读对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帮助。那么,如何搭建阅读与写作的桥梁,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课外阅读,获得语言等素材的积累,并以此为基础,有效地运用于写作,从而提升写作能力呢?
下面,笔者试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谈谈利用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一、“意识”助力,“悦”读奠基
(一)孕育写作意识,助力读写转化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的延伸与扩展,想让课外阅读为写作助力,则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即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实践中有意识地摄取写作方法与素材,如构段方式、线索意识、取材立意等。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品用词之精当、悟句子之奥秘、赏构思之匠心……这样将大大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写作时才能有意识地运用并逐步形成自己的语言能力,才能为实现阅读积淀与写作表达的有效转化助力,促进学生写作的“顿悟”。
(二)“悦”读,为写作奠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阅读兴趣,阅读起来便味如嚼蜡,适得其反。只有以生为本,因势利导,让学生有目的且有兴趣地读,养成习惯,才能真正为写作奠基。
首先,适当利用心理学对习惯养成时长的研究成果。在布置课外阅读任务时,利用线上工具进行“打卡”。以21天为一个周期,每天读书不少于30分钟,定期评比、奖励。
其次,课外阅读,课内激趣、指导及巩固。如开展“好书推荐会”“阅读指导课”“阅读分享课”等活动,以持续激发学生的阅讀兴趣,让学生懂得选择优秀图书,学会适当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从而促进学生的思考与积累。
再次,联系生活,促进阅读所得及思考现实。如抓住一些有意义的节假日、纪念日等契机,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性的课外阅读活动,同时布置写作小任务,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产生写作的冲动,投入写作。
二、储积墨彩,静待花开
(一)诵读积累,丰富语感储存库
诵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积累语言的一大通道,可以收到“不待其说,自知其意”的效果。书诵读得越多,语感就会越强,文章自然就写得越好。口诵心思,书中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不知不觉丰富了学生的语感。这样在课外阅读时进行诵读积累,能使学生丰富词汇,正确运用词句,从而使粗糙的、语无伦次的、不合规范的“语病”与“文病”得以修正,使写作方法与写作技巧得以积累,写起文章来,就会词句优美,言之有物,言之有序,一气呵成。
(二)归类积累,创建习作素材库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中随时发现并分类积累好的词语、句子、片断,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以提纲或思维导图等形式摘录下来……久而久之,学生有了自己的习作素材库,就能“记得旧文章,便是新举子”了。
(三)批注积累,创新特色积蓄库
批注式积累——对积累的批注或对批注的积累,实际上融入了读者自己阅读、生活及写作等方面的理解或思考,也相当于给自己的素材库点燃了新的思维火花。笔者认为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抒情式、质疑式、评价式、补充式批注积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积累,储积了浓郁的墨彩,为写作夯实了基础,便可静待他们写作时“文思泉涌”之花开。
三、活学善用,笔尖飘香
当“万事俱备”,又如何指导学生运用阅读的储积,进行写作实践呢?在课外阅读中,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仿写、续写、写读后随感、与书中人物对话、给作家写信、写书评、尝试同类创作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一)以仿写为抓手,巧用写作手法
优秀的课外书籍是作文最好的范本,而仿写则让学生的写作技能得到更好的训练。
首先,可以种植句子树,丰富语言袋。即抓住句子的修辞方法、句子的突出特点、句子中好的词语或词语搭配、喜欢的句子进行仿写训练。
如曹文轩写的《草房子》一书中有这样一个句子:“秋天的白云,温柔如絮,悠悠远去;梧桐的树叶,正在秋风里忽闪忽闪地飘落。这个男孩桑桑,忽然觉得自己想哭,于是就小声地呜咽起来。”作者采用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通过写秋天美丽的景物,反衬桑桑的悲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照融情于景的写法,通过写不同的景物来衬托不同的心情。
其次,可以绽放段落花,饱满习作库。可以从段落的结构方式、表达方式、表达技巧等方面仿写段落。
如在阅读叶圣陶写的《稻草人》这本书时,书中有一个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写稻草人的尽责。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写一写某个人或事物,突出他(它)的某一种特点。
再次,可以进行篇的仿写,收获篇章果。与段落的仿写相似,篇的仿写也大致可以从体裁、结构、表达方式和技巧特点等方面入手,还可以从立意、构思角度进行仿写。
只要丰富了语言袋、饱满了习作库、收获了篇章果,学生的笔尖自会流淌着笔墨的清香。
(二)以续写为契机,激发创作灵感
学生作文仿写训练的目的是为实现自主写作,而续写正好可以搭建“仿”与“创”之间的桥梁。在阅读课外书籍时,语言特点或故事情节能激发读者的写作灵感,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进行句、段的补白性小续写,甚至是篇章的大续写。续写既要了解故事的人物、情节、环境,又要兼顾文章的特点,学生在续写时既有原文情境、人物等的约束,又因这些“约束”而多了思考的“素材”,可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
(三)以读后感为加油站,突破思维火花
在“利用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研究”过程中,笔者将读后感的写法做了一些调整,使其一方面因“发现与感悟”而为阅读理解助力,一方面又因“摘录或提炼”而为“储积墨彩”服务。
第一,将“词句积累”与读后感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发现、查找、理解并积累佳作中的优美词句。实践中,笔者主要指导学生有意发现并积累成语,特殊格式的词语(如ABB式),特色明显的词(如根据文章语言特点,发现并积累描写色彩或动作等的词语);带关联词的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以及较好的开头或结尾句(段)。在这样的读后感写作“感”的部分时,鼓励学生自由、自主地评论、交流好词佳句的使用效果、方法和技巧等,鼓励多读多思多写。
第二,将“技法提炼”与读后感结合起来。根据学生自身的阅读基础,定期组织固定或自由选择性的三类技法提炼与读后感结合练习:段篇结构方式(如“总—分—总”)与“感”的结合,内容详略与突出中心的布局技巧和“感”的结合,人称及文体选择(如《爱的教育》用日记形式等)与表达效果和“感”的结合。
笔者主要在这个过往中激发学生“发现—积累—致用”的意识和初步习惯,并点燃其兴趣,促使其积极动笔,从而服务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当然,在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时,与书中人物对话、给作家写信、写书评、尝试同类创作为挑战平台,也可以让学生收获笔墨之清香。
综上所述,在整个“利用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研究”研究过程中,笔者紧紧抓住有效“悦”读、有意积累、有序训练三大环节,在实践探索用以上三大项共八个方法,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搭建了阅读与写作的桥梁,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叶圣陶.阅读是写作的基础[N].文汇报,1962.
[*本文系广东省河源市市级课题《利用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hy1702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