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丹毒的鉴别诊断与防治诸

2020-08-04葛建华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13期
关键词:鉴别防治措施诊断

葛建华

摘要    猪丹毒病是一类人畜共患传染病,具有急性、高热性的发病特点。本文结合2019年兰溪市一家猪场发生的猪丹毒病事件,分析了发病猪的临床症状,并对病死猪进行了剖检,开展了相关诊断试验,初步诊断为猪丹毒病,针对性选择高敏的药剂进行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结合此次诊断经历,总结了防治措施,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借鉴。

关键词    猪丹毒病;鉴别;诊断;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13-0212-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猪丹毒病,又称“打火印”病,属于一种急性、高热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由猪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 rhusiopathi-ae)引发。该病在世界各地的猪养殖中广泛存在,架子猪、母猪容易发病。目前,该病在我国被农业部作为二类动物疫病进行布置防控[1]。该病刚发生时多出现急性败血型或亚急性的疹块,随着病情的发展,症状逐渐转为慢性型,生病的猪常表现的症状有心内膜炎、关节炎等[2]。人们从100多年前就开始了对猪丹毒病的研究,但是至今仍无法完全控制此病的发生,该病有时候甚至可在一些国家暴发,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1]。猪丹毒病全年均可发生,以温度较高、雨水多的5—9月发病更为频繁。近年来,为了促进当地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兰溪市积极统筹规划,对一些不符合要求的生猪养殖场进行拆除,实现了生猪养殖的科学布局、促进了养殖的转型升级,目前逐渐探索出一些适合当地的措施,确保了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兰溪市的生猪存栏数达到15.5万头以上,出栏数超过20万头,生猪养殖业的发展态势良好。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一些病害的发生给生猪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如猪丹毒病等。现结合当地2019年发生的一起猪丹毒病,对猪丹毒病的发生、诊断、防治等进行总结。

1    发病情况

2019年7月底,兰溪市郊区一家生猪养殖场内发生了一起猪丹毒病事件。发病猪群有21头,属于长大品系的猪,约90日龄,突然发病,体温一直居高不下,皮肤出现很多红疹,还有部分猪卧地不起。2 d内有3头猪死亡,其余猪只也逐渐发病,其他猪群内个别猪也开始出现体温升高、厌食等症状。

2    临床症状

有的猪发病后很快死亡,一般没有表现出明顯的异常症状。发病猪体温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可达到42 ℃左右的高温,呼吸困难,全身震颤,多数卧地不起,眼结膜上可见到明显的充血症状,口渴症状明显,表现出呕吐,并且粪便比较硬导致排便困难。病猪常在发病后的3~4 d为死亡高峰。临死前的病猪背腹部、股内侧皮肤出现一些红色的几何状斑块,并且斑块形状不同、大小各异。用手轻轻在皮肤上抚摸,可明显地感觉到凸出的疹块,轻轻按压可见到红色消退,松开后皮肤立刻恢复呈红色的斑块。有的猪发病后表面没有出现明显的不正常症状。一般在皮肤表面分布的疹块数量不等,疹块干枯后产生棕色痂皮[2]。

3    剖检病变情况

经过对死亡病猪的剖检,可见到猪全身的淋巴结都呈现红肿状,肾脏肿大,容易剥离出被膜(因含有淤血而表现出暗红色,有的病猪因体内充血不均匀而出现斑驳的色彩[3])。死猪的表面、切面明显可见到很多出血点,主要为间质内小静脉、肾小球发生出血症状,有的如粟粒大小,有的只有针尖大小。病死猪胃肠道内的黏膜有出血症状,表现为弥漫性特点,内部有很多黄色的内容物。肺部充血、胸腔部产生很多积液。心内膜炎症状明显,心瓣膜有一些明显的赘生物。

4    诊断

一是触片镜检。从病死猪的脾脏和肝脏器官取样、染色,进行触片镜检,可以看到细胞之间有很多稍弯曲的杆状细菌(大小为0.2~0.4 μm×0.9~2.2 μm),没有芽孢,多数不运动,染色结果鉴定为革兰氏阳性菌。结合病症表现,初步断定为猪丹毒病原菌。二是培养基培养。将分离的病原菌接种在鲜血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可见到杆状病原菌丛状排列,尤其是白细胞内部的病原菌特点更为突出。病原菌接种在其他普通培养基上不宜生长。三是生化试验。将分离纯化的病原菌细菌进行生化培养试验,包括糖发酵试验、硫化氢试验等。结果表明,该病原菌的生化特征与猪丹毒杆菌比较符合。

5    治疗

选择几种药剂开展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此种猪丹毒杆菌对头孢、阿莫西林、氨苄青霉素、环丙沙星等高度敏感,对庆大霉素、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中度敏感,对磺胺类、链霉素、强力霉素等不敏感。结合药敏试验的结果,科学配药,选择饮水、饲料中添加或者注射的组合方式进行治疗。首先,对发病猪栏内的每头猪都实施肌肉注射,一侧注射安痛定10 mL/头、阿莫西林1.5 g/头、林可霉素10 mL/头,另一侧肌肉注射土霉素10 mL/头,每日注射2次,连续注射3 d。在肌肉注射的同时还在饲料中添加20%阿莫西林、10%强力霉素,用量结合饲料量而定,一般为1.5~2.0 kg/t,连续投喂3 d。经过治疗,3 d后除了刚开始症状严重的3头病猪死亡以外,其余的病猪都恢复健康。其间加强对猪群的管护,科学评估,及时用2%的烧碱对猪栏等污染场所以及饲料工具等进行消毒处理,并且用5‰聚维酮碘药液对猪消毒,一般连续消毒3 d。

6    防治措施

6.1    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消毒清洁工作

猪舍内的温度一般比较高,如果饲养密度过大,可导致猪的免疫力下降,加上由于猪群周转时间不足、空棚干燥的时间比较短,大量猪集中在一起会导致棚内的湿度比较大,容易滋生各类细菌,引起猪生病[2-3]。因此,应加强对猪舍的通风、清洁管理,要加强消毒日常的饮用水,饲料尽量选择干料,确保无污染;周边的杂草、杂物等要清理干净,减少蝇、蚊等害虫,避免蚊虫叮咬导致病原扩散传播。一旦发现病猪要及时隔离治疗,对于病死的猪要依法妥善处理;尽早将一些慢性发病的猪淘汰,避免病原菌的扩散;未发病的猪场,加强防疫检查、做好消毒,及时将猪舍内的病原体消灭;猪舍内以及猪舍的周围、垫草、用具等都要定期消毒;每批猪出栏后都要对猪舍内、周边等进行充分冲洗、消毒[4]。

6.2    严格引种,最好坚持自繁自育

尽量坚持自繁自育,不断完善自身养殖体系的繁育系统。如果必须要引种,不可从高危地区引种,提前对引入的猪进行防疫检验,经过注射疫苗、隔离观察一段时间,一般30 d左右无症状则可认为其处于健康状态,之后才可以将引种的猪逐渐与当地的猪群进行混养[4]。

6.3    提前进行免疫接种,提高猪群免疫力

目前,疫苗注射是猪丹毒病预防的最佳方法。每年开展2次疫苗注射,分别在春、秋季进行。一般在仔猪断奶后即可进行猪丹毒疫苗的注射接种,按栏逐只进行注射接种,避免漏接,以提高猪群的免疫水平。目前,预防猪丹毒的疫苗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猪丹毒弱毒菌苗。注射量为1 mL/头,采取皮下注射的方式,免疫持續的效果一般为6个月左右。二是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菌苗。如果猪的体重超过10 kg,在断奶后实施肌肉或者皮下注射,注射量为5 mL/头,一般注射后3周猪即可产生免疫力,可维持6个月左右的免疫作用。三是猪丹毒GC42系弱毒菌苗。此类疫苗效果稳定、安全性好,是猪丹毒病预防首选的疫苗,可以实施皮下注射,用量为7亿U/头,一般注射后1周猪只即可产生免疫力,持续免疫作用超过5个月,也可添加到新鲜的饲料中投喂,用量为14亿U/头,一般猪服用后9 d左右可产生免疫作用,免疫效果可以持续9个月。

免疫注射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第1次注射的时间以45~60日龄为最佳,高风险区在90日龄时补注射1次疫苗;二是种猪每6个月免疫1次,定期在春、秋季进行免疫注射;三是抗生素与疫苗同时使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疫苗的效果,因而在接种疫苗前1周、接种后1周左右尽量不要使用抗生素。

7    参考文献

[1] 杨庆梅,杨织瑞.一例猪丹毒病的诊断和防治体会[J].畜牧兽医杂志,2016(3):108-109.

[2] 肖金东,胡红宇,李亚新,等.一例母猪猪丹毒的诊断与防治[J].兽医导刊,2013(2):20.

[3] 丁仁兵.一例猪丹毒病的诊治体会[J].兽医导刊,2016(12):158.

[4] 沈良琪.一例猪丹毒病的诊断与防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8,34(6):352.

猜你喜欢

鉴别防治措施诊断
利用溶解性表,提高学生在酸、碱、盐等物质鉴别中的能力
显微技术在牛黄清心丸(局方)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