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难决策的功利论逻辑

2020-08-03王本陆

新教师 2020年6期
关键词:功利主义案例分析

王本陆

【摘要】有理有据的教育两难问题决策,必须遵循明确的价值逻辑。功利论(功利主义)是一种常用的处理教育两难问题的价值逻辑,其特点是从行为目的和效果角度权衡利弊得失,强调善的行为是追求和促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行为。教师处理教育两难问题需要考量社会功利,同时,功利考量应有其合理限度,不能凌驾于育人追求之上。

【关键词】功利主义 教育两难问题 道德判断 案例分析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经常会遇到两难问题。上次我们已经概要了解了教育两难问题的特点,大体明白了究竟难在何处。面对教育两难问题,我们只有理性地谨慎应对(有理有据地应对),才能较好地解除困惑、走出困境。也许,不少教师会迫不及待地提问:怎样才能做到有理有据地应对教育两难问题呢?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拆解开来讨论:(1)在思考和解决教育两难问题时,有理有据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于法有据,即符合政策法规要求;二是决断有理,即符合价值选择的学理逻辑。我们主要探讨的是如何决断有理的问题。(2)要做到决断有理,一是要明晓学理,即熟悉各种价值判断的理论学说;二是要学会结合情境合理选用理论学说。

在学术界,如何判断行为的善恶对错,或者说,善恶对错判断(道德判断)的标准是什么?这是伦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伦理学的理论形态繁多……通过对‘善恶正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分出规范伦理学的两大流派,这两大流派就是义务论或道义论和目的论……现在更多的学者用更直接的术语‘结果论来取代‘目的论”。[1]在目的论(结果论)中,基于追求的目的是外在功利还是人的自我完善,又可以区分为功利论(快乐主义)和德性论。这样,就形成了道德判断的三种主要理据:道义论、功利论和德性论(美德论)。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将结合教育两难案例,依次分别介绍两难决策的三种不同逻辑:功利论、道义论和美德论。

一、身边的教育两难案例

上次我们分享的“抓住机会还是帮助他人”这个案例,涉及日常生活中教师常常遇到的同事之间的利益冲突(竞争),遗憾的是,文中并未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其实,即使提出了参考建议,估计大家的看法照样也是见仁见智。见仁见智的原因在于,支撑人们思考和解决教育两难问题的理论主张是多元的,用不同的价值理论分析同一件事情,得到的结论往往大相径庭。例如,人们在决断取舍时,经常遵循利益权衡的逻辑,即“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表达这种逻辑的系统理论就是功利论;但道义论很鄙视这种利益权衡,认为一些基本原则不能因为有利可图而废弃。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一个基于功利论逻辑进行决断的教育两难案例。

案例:惩罚肇事者[2]

佛赛老师是一位高中化学老师。一天,他正在指导学生做没有任何危险的实验。突然,有人叫他去办公室接一个紧急电话。他考虑到这是一个没有危险的实验,药品柜也是锁好的,就告诉学生自己去接一个紧急电话,让同学们继续实验。

过了一会儿,佛赛老师突然听到化学实验室传来轰隆一声爆炸声,赶紧飞奔回实验室。一进实验室,满屋都是烟雾,他赶紧查看,幸好没有学生受伤。而且,学生脸上露出了十分搞笑的表情。有个捣蛋鬼在一个坚固的金属垃圾筐里引爆了一个爆炸物,因而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佛赛老师发现上了锁的化学药品柜被打开了,因此断定有人有钥匙或是设法撬开了柜子。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制造爆炸的人很可能对自己所作所为可能产生的后果一无所知。一旦出了大错,这个捣蛋鬼很可能会炸掉半个学校。而且,一旦误拿了药品,也会出现致命的问题。因此,他决定立马查找是谁干的,但结果令人失望,根本找不出肇事者。

佛赛老师认为,用爆炸物来搞笑,是极其危险的事情,必须坚决杜绝这类事件再次发生。既然没有学生承认错误,也没有人提供线索证据,他决定惩罚整个班级。具体的处罚是:全班留堂一个月!每天放学后学生留下来写一篇30页的化学爆炸方面的论文,论文完成不了的,化学课就不及格。他宣布,只有找到肇事者之后,留堂才会取消。

第二天,佛赛老师发现办公桌上有一张匿名纸条,指控伊莱克斯是爆炸的肇事者。经过仔细推敲,佛赛老师觉得这个线索的可信度较高。首先,伊莱克斯很聪明,知道怎么去搞爆炸;其次,他喜欢开玩笑,在学校里小有名气;再者,他很有人缘,个头大、好斗狠,没有人敢公开站出来告发他;此外,他父亲是锁匠,可以教他开锁技巧。这么多条件都吻合的,似乎没有第二人了。

面对匿名指控,令人意外的是,伊莱克斯断然否认了,这令佛赛老师左右为难。他有一些证据,但缺乏关键的直接证据确认伊莱克斯就是肇事者。尽管如此,他还是决定要惩罚伊莱克斯。第二天,佛赛老师向全班宣布,伊莱克斯应该为实验室爆炸事件负责,决定给予他严厉惩罚:留堂一年,化学成绩为零。同时,取消全班同学的留堂。佛赛老师认为,惩罚伊莱克斯是小事,关键是让学生明白安全的重要性,杀一儆百,以后就再不会有学生敢擅自去拿化学药品或恶作剧地搞爆炸了。

这个案例出自教育伦理学的重要奠基人肯尼斯·A.斯特赖克(Kenneth A. Strike)的著作。这个案例的具体情境可能是独特的,但它可以抽象为一个常见的教育两难问题:教师如何处理班级中找不到肇事者的有害行为?我在不同场合与教师们讨论过这个案例,许多教师说自己曾遇到过类似问题,比如,有同学丢了钱物,但找不到乱拿(或偷窃)的人;教室窗户玻璃被人打碎了,但找不出肇事者;如此等等。可见,这个问题是现实存在的真实反映,需要认真讨论其应对的理据与策略。

二、功利论的基本主张

在案例中,佛赛老师处理问题的关注点是后果。当发现化学实验室发生爆炸后,他首先關注是否有人员伤亡,其次,关注如何杀一儆百,通过惩罚杜绝再次发生擅自去拿化学药品或恶作剧地搞爆炸之类的事件。这一两难决策过程,遵循的是功利论逻辑,即从效果的好坏角度来确定行动方案的选择。

在日常生活中,功利一词似乎是个贬义词,例如,如果有人说“这人做事太功利”,其实就是在批评这个人不讲道德。但是,大家不要由此就误解功利论主张人们不讲道德,恰恰相反,它是一种指导人们进行道德判断和正确行为选择的伦理学说,是专门从功利角度来探讨行为选择正确与否的系统理论,是规范伦理学的重要理论分支。功利论通常的学术名称是功利主义,它源自古希腊的伊壁鸠鲁学派,这一学派认为,快乐是最大的善,痛苦是最大的恶,因而被称为快乐主义。快乐主义经历不断发展,到18世纪逐步发展成为影响力巨大的功利主义理论,成为伦理学的主流学派之一。作为功利主义的创始人,J. 边沁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中明确提出了功利主义的信条——最大幸福原则。“功利原则赞同或反对任何行为,根据的都是该行为对于利益相关的一方而言,是有增加还是削弱其幸福的倾向,换句话说,是该行为是会促进还是会阻碍其幸福。”[3]边沁主张:人们进行道德决策时,正确的选项是使功利最大化的行为。而功利是用幸福来衡量的,幸福是快乐减去痛苦之后所得到的数值。何怀宏教授指出,古代快乐主义与现代功利主义的区别主要有两点:一是快乐主义侧重于幸福的主观的心理感受,而功利主义侧重于客观的可见利益与效用;二是快乐主义强调追求个人自我的幸福,而功利主义强调的是社会整体或大多数人的幸福。[4]简言之,功利主义的基本公式是:善就是促进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行为好坏的选择标准是看其效果(结果)是否能给最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幸福。

作为一种规范伦理学的主流理论,功利主义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批评与质疑之声也从未中断。关于功利主义的实践运用,需要辩证地理解。

首先,功利主义是人们行为决策常用的理论武器。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国家法律,还是机构章程,其更迭兴废都需要进行道德合理性的论证,而功利主义原则就是人们进行利益权衡的核心思路。例如,在改革开放初期,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提出“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论断,强调从实际效果角度来判断改革行动的好坏得失;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总结提炼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利益权衡大原则,这与功利主义强调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个人的为人处世来说,中国古人就探讨过鱼与熊掌的取舍问题,心理学更揭示了人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功利主义所强调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在利益权衡取舍上超越了利己本能,体现了实践理性的道德自觉。可以肯定地说,在学校教育中,如果一个老师遇到疑难问题能优先考虑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那么,其行为选择是难能可贵的。

其次,如何具体测算幸福的总值,是功利主义原则实际运用的难点。功利主义把各种利益统一用幸福来衡量,并通过快乐与痛苦的增减而具体化。这提供了利益权衡的理论方法,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快乐和痛苦本身就有各种类型和层次之分,每个人对快乐和痛苦的敏感度也不尽相同,因而,要准确评估出一个行为给每个利益关联者带来了多少数量的快乐和痛苦,这是不切实际的设想。换言之,关于一项行为是否带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其实很难做出科学无误的量化判断,更多还是一种道德直觉的主观评定,即个人基于经验对行为后果的性质判断和程度把握。例如,人们一般认为,生命安全是大事情,救人性命将给被救之人及其亲友带来巨大快乐,因而是大善;反之,害人性命将给受害人及其亲友带来巨大痛苦,因而是大恶。再比如,人们一般认为,优惠让利给商家造成一定损失(痛苦)而给顾客带来实惠(快乐),是让大多数人高兴的善行;缺斤少两则给商家带来超额利润(快乐)而给顾客造成经济损失(痛苦),是让大多数人反感的恶行。救人性命与优惠让利均为善举,但价值有高低之分,救人的价值远高于让利;害人性命与缺斤少两均为恶行,但罪孽也有大小之别,害人的罪孽远大于克扣。这说明,只有先明了行为后果的善恶性质与大小程度,才能很好地权衡行为的利弊得失。在利弊权衡中,行为善恶性质的把握具有优先性。在世界上,大英雄和大坏蛋总是少数,普通人更多面对的是小善小恶之事,如果能时时警醒“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所作所为就不会迷失方向,将会更多地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生活与职业的幸福感。这是功利主义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再者,功利作为行为所追求的目的和结果,是否都可以用幸福来表征?这是目的论伦理学的一个重大议题。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所追求的目的多种多样,行为产生的结果也多种多样,如财富、权力、地位、荣誉、友谊、爱情、健康、智慧、品格,等等。在功利主义者看来,追求和得到这些东西会增进人的幸福感,反之亦然;因而,各种实际的功利都可折算成幸福(快乐与痛苦)。但是,幸福是否就是最大的善?这是不得不深思的问题。在一些反快乐主义的目的论者看来,“道德的原则不是快乐或幸福,而是生命的保存、‘有德性的活动、安宁、发展、进步、完善、自我实现”。[5]这种见解被称为完善论。不同于功利主义强调身外之物的获得及其带来的快乐,完善论更看重行善对于自身成长的内在价值,强调行善是自我完善的途径,而道德的目的是人的发展完善。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两难问题的新思路,即两难决策的美德论逻辑,它把解决道德两难问题视为对自我道德修养的考验,强调通过自我完善而走出困境、破解难题。功利论和美德论都关注行为的目的和效果,但一方侧重利他的外在功利,一方侧重利己的自我完善,二者结合在一起就更全面地反映出行为选择的多层次意义。这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功利论作为两难决策的重要逻辑,有其适用的领域、条件和限度,应防止简单机械地套用。尤其是在教育领域,育人是根本价值追求,功利考量不应无限放大而凌驾于人的发展之上。

三、基于功利论逻辑的案例剖析

在对功利论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再回来分析“惩罚肇事者”这个案例,看看佛赛老师的两难决策是否具有道德合理性。

我们讨论的教育两难案例属于教育伦理案例范畴,可以从事实把握与价值探讨两个层面来展开剖析。事实把握主要是厘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结果,事件涉及的主体及其关系,这是案例剖析的客观基础。“惩罚肇事者”的基本事件是:某天,某高中某班学生在化学实验室擅自拿化学物品搞恶作剧,引发了无人员伤亡的室内爆炸,佛赛老师无法追查出肇事者,便惩罚全班学生,第二天有人匿名举报伊莱克斯为肇事者,在查无实据的情况下,佛赛老师决定杀一儆百,惩罚嫌疑人伊莱克斯。这是一起以校内肇事与惩罚为主线的事件,涉及的主体是任课教师和全班学生,按照角色区分,教师为惩罚决策者、學生群体中有肇事者(一人或数人)、旁观者(知情人)和在场无关者(在实验室而不知情者)。不同的角色之间,构成不同的利益关联。

案例的价值探讨就是要分析案例背后的伦理矛盾、化解矛盾的行为对策及理据,进而评估道德合理性并反思改进的可能性,这是案例剖析的关键所在。如前所述,“惩罚肇事者”涉及的教育伦理矛盾是肇事与惩罚的关系,关键之处是教师惩罚肇事者的逻辑是否成立,分寸把握是否得当。一般来说,肇事与惩罚并不构成两难问题,这个案例的特殊之处在于,教师意识到爆炸事件潜在危害极大,必须惩罚肇事者,但又无法找出肇事者,这样,罚与不罚便成为两难选择:一是如果找不到肇事者而放弃惩罚,就会导致恶作剧频发,最终可能发生大的安全事故;二是如果找不到肇事者而贸然惩罚,可能冤枉好人,伤害没有过错之人。佛赛老师需要在这左右为难的两歧方案中做出决断。

佛赛老师的决策思路是:第一,判断事件的可能后果。他意识到制造爆炸的人很可能对自己所作所为的后果(这个捣蛋鬼很可能炸掉半个学校)一无所知。第二,确定处理事件的基本立场。他坚信用爆炸物来搞笑是极其危险的事情,必须坚决杜绝这类事件再次发生。第三,做出惩罚全班的决定。他在无人承认是肇事者的情况下,决定处罚全班学生,直到找出肇事者为止。第四,调查嫌疑人伊莱克斯。调查被匿名举报的伊莱克斯是否为肇事者,但没有得到确凿证据。第五,惩罚伊莱克斯。为了杀一儆百,让学生明白安全的重要性,对伊莱克斯进行惩罚。应该说,佛赛老师的决策思路清晰,目的明确,其理据是功利主义“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基本准则。请看案例文本最后一句的解释:“惩罚伊莱克斯是小事,关键是让学生明白安全的重要性,杀一儆百,以后就再不会有学生敢擅自去拿化学药品或恶作剧地搞爆炸了”。从这句话来看,佛赛老师意识到伊莱克斯也许是被冤枉的,惩罚会给他带来痛苦,但是,如果不惩罚他,学生们意识不到安全的重要性,就可能因恶作剧酿出滔天大祸,最终给许多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为了避免给社会各界造成巨大痛苦,让伊莱克斯承受一些小痛苦,这符合功利主义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理念。就此而论,佛赛老师的决策是有道德合理性的。

自然,伊莱克斯是肇事者吗?这是案例的一个大疑点。由此,也引起人们关于佛赛老师做出惩罚伊莱克斯的决定是否合乎道德的质疑。从道义论强调的程序公正原则来看,疑罪从无,贸然惩罚伊莱克斯肯定是不恰当的。我曾接触过的不少学生和教师均对佛赛老师的做法提出了异议,相信读者朋友中也会有人不赞同佛赛老师的做法。这种质疑、反思是很必要的,是案例剖析的重要环节。基于质疑而探讨更加合理的解决两难问题的策略,更是案例研讨值得努力的方向。大家可以就这个案例畅所欲言,构想各种可能的方案,努力找到更加合理的路径。

我非常理解人们对佛赛老师的指责,同时也非常理解佛赛老师的所作所为。就事论事,佛赛老师的做法有瑕疵,但也不应苛责。安全无小事,为了杜绝安全隐患而积极行动,甚至自身承担一定风险,这种大局意识是值得肯定的。那种看不到大局而在细节上求全责备的,本身就应检讨。但若从完善论或教育学的立场看,佛赛老师可以再进一步做些细致的教育工作,力求找到肇事者并促进同学们自我反省,如果教育无效,再杀一儆百,似乎更加问心无愧些。

(责任编辑:林彦)

猜你喜欢

功利主义案例分析
中西方功利主义思想异同探析
康有为早期政治思想的功利主义解读
法律解释的功利主义倾向
浅析西方现代功利主义
“互联网+”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