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性网络使用的预防与矫治

2020-08-03程灵

新教师 2020年6期
关键词:网络成瘾

程灵

【摘要】问题性网络使用是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产生消极影响的非适应性行为,有成瘾倾向及可能。该问题表面上与网络世界丰富多彩的吸引力有关,但根源存在于现实中,生活适应不良的人更容易沉迷于网络。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干预,要注意慎贴“网络成瘾”标签、明确“健康上网”目标、坚持“预防为主”原则、讲求“综合矫治”策略,可选择性运用或综合运用以班级为单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以网络为载体的自助心理调适、以认知行为矫正为核心的个别心理辅导等方法。

【关键词】问题性网络使用 网络成瘾 健康上网 综合矫治

一场突如其来、蔓延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给社会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疫情期间,人们被迫封闭在家,学校进行网络线上教学,电脑、手机成为孩子必需的一种“学习用品”,互联网成为青少年进行学习、交往、信息获取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工具。

疫情叠加网络进一步分化出了两类学生:一部分人由此受益,自律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作息更加强化;另一部分人开始不受控制地堕落痴迷网络,表现出不当使用、过度依赖网络等问题,甚至走向网络成瘾。后疫情时期,学生陆续开始返校复学,如何矫治问题性网络使用、预防网络成瘾,成为此期心理辅导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问题性网络使用的表现

返回久违的校园,小A同学在兴奋之余开始浑身不自在:先前在家学习都在网上进行,现在课堂上没法上网了,脑中一直浮现与网络有关的事情;白天在学校还有老师同学一起活动,晚上回到家父母不让再上网了,一个人在房间里无所事事,明知道作业没做会挨批,还是静不下心来学习……

小B同学的妈妈告诉老师:这两个月来,小B对网络产生越来越强烈的心理依赖和反复操作的渴望,经常跟家长讲条件要增加上网时间,表示自己一定会守信用。家长拗不过他,勉强答应。但是,小B上网的时间总超过预定的时间,因为上网而不能完成作业、与家长发生冲突等情况时有发生,现在甚至为了要上网不肯上学。

老师们相互交流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发现: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乐此不疲、废寝忘食;有的热衷网络聊天交友,无视身边的人际关系;有的不能自制地在网上漫游,搜索或下载过多没有实际意义的资料;有的疯狂参与网络购物、网上讨论、发微博等活动;甚至有的陷入对网络色情内容的追逐……

上述现象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问题性网络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 Use),即网络使用出现问题,表现出网络使用不能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功能产生消极影响的非适应性行为。在网络使用过度的情况下,日常的生活、作息规律被打乱,不仅影响学习活动和人际交往,而且易导致睡眠减少、生物钟紊乱、体能及免疫功能等的下降,甚至影响大脑正常发育。同时,青少年身心还不成熟,网络空间里无拘无束的行为,还易导致认知偏差、自我约束力下降,甚至产生角色混乱、迷失自我,诱发紧张、烦躁、焦虑、冷漠、消极等情感方面的障碍。

二、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原因

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表面看问题发生在虚拟世界,与网络空间虚拟、便利等特点有关,其根源却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往往是现實生活适应不良的人容易沉迷于网络。

1. 网络世界丰富多彩的吸引力。

网络世界具有虚拟性、娱乐性、时尚性、开放性、交互性。在网络游戏里,运动能力不足、经济条件不佳的人也可以随心所欲地变身大侠,与天南海北的人一决高下;在网络活动中,人人可以创造新的身份,创造了超出现实的不受限制的自由。网络文化表达集影、音、图、文于一身,互动开放的形式、多重关卡的刺激、虚拟社区的“闪客”“粉客”等设置又进一步增加了诱惑,对大多数人来说具有天然的吸引力,让长期浸泡其中的人难以自拔。

2. 学校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压力。

与网络的吸引力相对的,学校和家庭给予青少年的则更多是压力。现实生活中,学生往往缺乏必要的健康娱乐活动和社交空间,家庭中亲子沟通不畅、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孩子内心经常承受困扰,学校里学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紧张也会让学生产生挫折感。为舒缓压力、逃避现实困境,有些学生不自觉地将注意力转移到网络游戏中,用在游戏中开创一番“业绩”建立起“成就感”来获得内心的满足;有的学生本能地将现实中过度压抑的欲望(如攻击欲望、性欲望等)宣泄在网络世界中,把郁闷的情绪转而发泄到虚拟对象上。利用网络作为发泄、放松或逃避的方式,在让人获得即时快乐满足的同时,减少了青少年与师长、朋友之间的交往,降低了他们对真实生活中人和事的兴趣,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这种恶性循环导致了问题性网络使用一旦产生往往日益加重。

3. 青少年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的动力。

个体成长要经历一个“分离—个体化”的过程,即自我意识增强,逐渐从父母控制中争取独立自主、努力发展家庭关系之外的社会关系,同时在这些关系中确认自己。在此过程中,青少年会衍生出特殊的自我中心思维,相信自己是“独一无二”“无所不能”的,认为每个人都对其行为特别关注,并因为时时感到被评价而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过分关注。而网络的匿名性可以提供隐形、自由的表现平台,缓解现实的焦虑、满足安全的需求;同时,网络互动还能提供一种被他人关心爱护、欣赏鼓励等现实中得不到的支持,满足其归属需求。特别是一些自制力差、高焦虑低自尊、性格内向、有抑郁倾向的青少年,更容易沉溺于互联网来实现内心满足、感情宣泄、性格补偿,从而在互联网依赖和问题性网络使用的泥潭中不可自拔。

三、问题性网络使用的干预

1. 慎贴“网络成瘾”标签。

问题性网络使用最直观的表现是难以控制对上网的冲动,而且问题性网络使用是渐进发展的,有成瘾倾向和可能。在理论探讨和生活实践中,不少人将“问题性网络使用”与“网络成瘾”画等号,甚至直接指出“问题性网络使用”又称“网络成瘾”或“网络依赖”“网络过度使用”“冲动—强迫性网络使用障碍”等。然而,一旦被贴上“网瘾少年”的标签,孩子可能破罐破摔,教师可能认为其不属于正常教育职责,家长可能病急乱投医,校外机构可能采取野蛮的“戒断”措施,这些都可能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新的伤害。因此,对于网络成瘾的判断要谨慎。

“网络成瘾”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精神病学家伊万·戈登伯格于1994年发现并提出,指上网者由于长时间和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时空中,对互联网产生强烈的依赖,以至于达到痴迷的程度而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2018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对网络成瘾的定义及其诊断标准进行了明确界定: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损伤。其中,持续时间是诊断网络成瘾障碍的重要标准,一般情况下,相关行为至少需持续12个月才能确诊。也就是说,必须达到程度严重、持续时间长、社会功能损伤大以及戒断反应(如情绪激动、抑郁、烦躁等)明显的网络使用,才属于“网络成瘾”。

2. 明确“健康上网”目标。

与问题性网络使用相对的,是“健康上网”的行为,即对网络有节制、科学、合理地使用,在有需求或对自己有助益的情况下使用互联网,从而获得促进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发展的结果。一般表现为几个特征。(1)明确目的:利用互联网,大部分用在学习上,帮助学习、拓展知识等,不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问题或者宣泄消极情绪的工具。(2)抵制不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有选择性地浏览自己所需要的内容,不登录黄色、暴力等网站,限制浏览不良网页及信息。(3)控制时间:设定上网的“健康”时间限度,一般每天不超过一个半小时、每周不超过十个小时。(4)不扰常规:保持有规律的生活,不影响正常学习等安排。(5)有益发展:辅助学习、释放压力、愉悦身心,给自己的成长带来积极的影响。

3. 坚持“预防为主”原则。

问题性网络使用一旦发展到网络成瘾,戒断所耗费的时间、精力和代价都难以估量。因此,要未雨绸缪,按照“预防为主,家校合力”的原则,在网络使用出现问题性之前或出现苗头时,及时给予帮助。学校和家庭教育可借鉴网络世界的一些做法,增加自身的“吸引力”。如,鼓励平等自由交流,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少一些批评多一些鼓励,让孩子的需要更多地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而不必去虚拟世界寻找替代物。又如,增加快乐激励因子,借鉴洋溢乐趣、充满悬念的网络表达方式,模拟网络游戏升级闯关奖励等机制,重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有更多主动性和选择权,让微小进步得到及时肯定,以满足其好奇心和自尊需要、成就需要,发挥学生的潜能。同时,教师和家长还要以身作则,多种举措帮助学生学会管理和控制自我情绪,帮助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形成良好的网络媒介素养与心理素质。

4. 讲求“综合矫治”策略。

基于对青少年和成瘾行为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青少年网络使用行为研究与干预中心”结合家庭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动机激发、心理需求网络满足优势等多种理论和技术,研发出一套旨在改善青少年网络使用行为的个体—家庭—学校多水平的综合预防和干预方案,包括:面向全体学生,以预防教育为主的心理教育方案;针对问题性网络使用学生及其家庭、父母的团体训练方案(分别侧重于改变错误认知和行为、改善亲子关系及其互动、改善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针对问题性网络使用青少年的个体干预方案;以及激发青少年的自主选择与改变的在线专家自助系统。借鉴其成果,心理辅导教师可以尝试以下策略。

(1)以班级为单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如,由“澳门科技大学将‘电子竞技列入2019年招生专业”导入,通过心理活动课,设计心理测试“我与网络”、角色扮演“抖音小王子与游戏小天才”、讨论分享“网络使用利与弊”、策略导行“健康上网与替代活动”等环节,通过多样化的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网络使用心理需求、正确认识网络的利弊,激发学生积极寻找满足心理需求的可替代选擇、提高行为管理与控制能力,达到设定目标使学生更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预防网络成瘾的目的。更进一步地结合电子竞技对选手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心眼四肢协调能力和意志力等的高要求,以及电子竞技被列入正式体育竞赛项目、网络如何使用才能有利个人成长和为国争光的层面等全面分析,引导学生在多元价值、正反面观点碰撞下学会做出正确选择。

(2)以网络为载体的自助心理调适。自我觉醒是心理健康成长的基石。结合青少年喜欢网络的特点,对问题表现较轻微的学生,可将心理辅导移到线上,发挥网络安全隐蔽、随时随地、即时反馈的优势,帮助青少年增强参与感和责任感、学会自主选择,培养自我监控能力和良好上网习惯。自助心理调适可设计三个环节:了解自我—新的目标—走向成功。首先,填写与网络使用有关的信息,对网络使用利弊权衡进行自我报告,系统据此提供反馈。其次,对是否准备好改变进行评估并做出选择,进而自己设定改变目标和进度安排。如,作业完成并检查合格后联网才能启动;每次上网超过30分钟,网络自动切断;一天上网超过两次,网络无法连接……第三,系统提供若干认知行为方法供学生学习和尝试,学生自主选择步骤实施改变的行动,自助系统即时予以评估与激励。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的自助调适过程予以支持和帮助,三周为一个周期,如果中途放弃,则需重新开始程序。坚持一段时间,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上网行为和习惯了。

(3)以认知行为矫正为核心的个别心理辅导。对于问题性网络使用较严重的学生,需选用系统脱敏法、替代疗法等心理技术予以干预。如,心理教师与问题学生协商问题行为等级并制订系统脱敏计划,配合放松训练,在一定时期内逐步减少上网时间,最终达到健康上网的目标。其间,通过培养其他爱好替代网络,从而提高抵抗网络诱惑的“免疫力”,摆脱对网络的心理依赖。尤其游泳、打球等户外运动,不仅在生理机能方面可以增加大脑皮质血流量、促进内啡肽释放以及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还能在心理方面改善压力下紧张、不平衡的情绪,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成功感和受重视感。此外,对于部分行为难以控制、已达到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建议转介到专业治疗机构,通过专业、系统的心理训练或配合必要的药物,以达到戒断的目的。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和普及的背景下,人的成长和生活空间正在从现实世界向网络虚拟世界延伸,青少年成为网络交往热衷者、网络时尚追随者、网络娱乐狂欢者的趋势难以抵挡。利用好互联网这柄双刃剑,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改变问题性的上网方式,并从外控到内控,形成健康、可控和平衡的网络使用模式,教育和心理工作者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林彦 刘贞辉)

参考文献:

[1]江文庆. 上海市网络过度使用中学生一般特征的研究[C].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2007:372-376.

[2]周明慧,祝婉玲,陈紫荆,等. 乡镇地区留守儿童问题性网络使用的状况及其影响[J]. 西部素质教育,2019,5(12):15-16.

[3]韩耕愚,雷园婷,吕若然,等. 北京市高中生网络成瘾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8,26(10):1115-1119.

[4]雷雳. 青少年“网络成瘾”探析[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05):554-560.

[5]方晓义,刘璐,邓林园,等.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与干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01):100-107.

猜你喜欢

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危害与对策
大学生网络成瘾心理现象初探
盘点与梳理:网络成瘾大学生的运动干预研究
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五重”预防体系
职中生网络成瘾现象与德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