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先秦时期的大一统思想

2020-08-02初婉琳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先秦思想

【摘 要】 “大一统”思想的产生与发展,铸就了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认同。虽然“大一统”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但西周礼乐制度所传达出的学术服务于政治的社会理念,直接促进了“大一统”思想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正是兴起和发展于这样一个礼乐渐坏的时代背景之下,故而重建“大一统”的社会秩序成为各家共同的思想核心。法家在诸子百家中主张按照法度和规则管理社会,这一思想在礼乐制度进一步被破坏的战国时期,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为秦国的强盛奠定了思想和法制基础。

【关键词】 “大一统”思想;先秦;法家思想

一、大一统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大一統”一词首次出现是在《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中记载地对“元年春王正月”六字的解释中:“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1]这里的“大”指的是“尊大”的“大”,意为推崇,因此“大一统”即推崇一统。“大一统”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夏商时期,周灭商后,统治阶级需要为自己的统治找到合法的理论根基,因此将天命与统治者的德行结合在一起,倡导以德保民。周灭商后,以夏人、商人、周人为主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在总结前代“礼”的基础上,铸造了礼乐文明,“大一统”思想就是在西周礼乐文明的孕育下才正式产生的,它依附于周代的封建秩序,并遵从其自上而下地各种制度安排。

西周的文化政策依附于礼乐制度之下,遵循“学在官府”,即政府垄断学术文化,国家的文献典籍和学术资源等都掌握在官府手中,这一文化政策所传达出的学术服务于政治的社会理念,直接促进了周初“大一统”思想的形成。[2]西周时期,学校教育体制的等级性和知识的垄断性很强,官府通过知识垄断,控制了社会的话语权和意识形态,使西周社会形成了“官师合一”“政教合一”的教育局面,有力地保证着学术思想的“大一统”,对维护西周政权的统一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统治者们都在为维护自己的社会地位、图谋发展,寻找思想根基。正如庄子所言:“天下大乱,圣贤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犹百家众枝,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变,一曲之士。”[3]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各学派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诸子学说虽看似争鸣各异,但实质上却有着共同的学术来源,它们都希望自家思想可以统一社会的学术思想,从而为构建“大一统”的社会秩序提供学术思想支撑。法家思想就是在这种开明的文化背景下,与各个学派相互碰撞,慢慢地诞生和发展起来的。

二、法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一)萌芽阶段

战国时期,社会的礼乐进一步崩坏,主张按照法度和规则管理社会的法家思想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发展达到鼎盛时期,但战国时期的法家若要追根溯源,则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管仲和子产的思想。

管仲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时任齐桓公的国相,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4],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担任国相期间,主张“天道”和法律相结合,改革旧礼,创立新法,在他的辅佐下,齐桓公礼法并用,将法律运用到军事和其他商业政策上,促进了国家的强盛。他提出“法者,所以兴功具暴也;律者,所以定纷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5]认为要“依法理政,以法统军,以法治民”[3],君主立法要与“礼”并重,这样才能了解民心,得到百姓的拥护,更好的巩固统治。这种礼法并重的思想不仅为法家所推崇,也受到了儒家的褒扬。

子产,春秋时期思想家,开创了我国古代公布成文法的先例,在象征着诸侯权力的金属鼎上篆刻法律条文,有利于法律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贯彻和执行,其“宽猛并用,以猛为主”的思想对后期法家思想的发展起到了精神支柱和保障作用。

(二)创立阶段

到了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李悝、吴起、商鞅和慎到。吴起曾言“在德不在险”,用以主张国家“以德治理”[4];慎到也主张“据法倚数”[6]。这一时期的法家思想家们都亲自投身到各国的变法浪潮中,并成为领导者。以商鞅变法为例,主张“以赏禁,以刑劝”且“不可以须臾忘于法”以达到“法任而国治”的目的,[7]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开展了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战,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商鞅变法,使得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也为后来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成熟阶段

韩非子将法家学说推到了鼎盛。他分析总结了商鞅、慎到和申不害的思想不足以及可取之处,认为“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8],将商鞅的法和慎到的势以及申不害的术结合到一起,他认为“法”是指健全法制;“术”是指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9]三者缺一不可。

韩非子将“法”视为根本,用来教化和管理人民。他提倡“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8],希望在理论层面上可以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还强调“术”的重要性,主张“法”与“术”相结合,希望可以用“法”直接约束人们,使人们充分尊崇君主的意志,提高君主的威信;“术”是用来间接约束人民,不做违法乱纪的行为,以保证社会的良性发展。同时他还强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8],强调君王将权势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性,认为臣民手中的权势不宜过大。因此只有把“法、术、权”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达到富国强兵的效果。

韩非子的思想适应了中国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使秦国上下遵守法制,严于律己,对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起到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四)衰落时期

韩非子的思想对秦朝初期的政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思想具体体现在各项政策当中。在全国制定统一的法律,不仅明确了臣子各自的职责,巩固了皇帝的地位和中央集权,也使得让万民遵从,保持社会的稳定发展。并配合“术”的使用来使上述政策得以顺利执行,构成了拥有绝对权力的中央集权国家。[10]但法家思想的不足之处也随之暴露——秦朝后期,错用了术,没有擅用法,也没有坚守权势,法家思想被错误的解读,造成酷刑、独裁的政治局面,这些都导致秦王朝不得民心,走向灭亡。

可以说,通过法制来维护君主专制进而实现社会的“大一统”是法家“大一统”思想实现的主要方式。首先,法家注重国家实力,认为国家实力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基本手段。历史也证明,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实力才能在乱世中生存,从而称霸诸侯,统一六国。第二,法家推崇君主专制制度,希望“建构起以君主利益为中心的、由君主操纵控制的高度一元化的社会体制”[11],即“术、势、法”三位一体的政治主张。第三,高度重视与强调国家意识形态的统一。法家对“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尤为重视,甚至强调文化的专制与垄断,希望通过推行文化专制政策来钳制人们的意识形态和思想,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大一统”统治秩序。

司马迁曾评论,“法家不别亲疏,不分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也”[4],虽明确指出了法家思想的弊端,但法家在中国历史文化思想领域仍然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秦朝在法家的“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繁荣强盛,统一六国,建立拥有绝对权力的中央集权王朝,对疆域的统一、民族的统一以及思想的统一,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法家作为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之一,其思想是古代中央集权者用于稳定社会动荡的一种主要统治手段,提出了很多至今仍影响深远的富国强兵、依法治国等体现法治建设的思想,我们要以史为鉴,积极汲取法家思想中的精华,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寻找依据,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建设。

【参考文献】

[1] 郑任钊.《春秋公羊传》的君臣观念[J].前沿,2010(22)

[2] 叶晓庆.《春秋》“大一统”学术源流考论[D].黑龙江大学,2017.

[3] 谭宝刚. 先秦法家及其思想略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2.

[4] 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M].中华书局,2014.

[5] 管子校注.管子·七臣七主[M].中华书局,2004.

[6] 慎子集校集注·慎子[M].中华书局,1984.

[7] 商君书锥指·商君书[M].中华书局,1986.

[8] 韩非子.韓非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

[9] 魏延庆.法家“法”“术”“势”思想与高校管理理念的转变[J].教育现代化,2019(21).

[10] 飯塚由樹,于婷.秦朝与法家思想——韩非思想的运用与王朝破灭原因的分析[J].大众文艺,2018(23)

[11] 王阳.王权的图腾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12] 韩德民.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M].济南:齐鲁书社,2001.

【作者简介】

初婉琳(1994.12—)女,汉族,山东烟台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史.

猜你喜欢

先秦思想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先秦“五正色”的数据参数分析
爱有别还是爱无别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诗言志”的审美阐释
先秦祝诅文刍议
类型学视野下先秦个体量词初探
试论《国语》所反映的先秦用乐及乐论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