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的内涵及当代价值

2020-08-02张亚楠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

【摘 要】 本文介绍了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诞生的历史背景,解读了其关于实践的内涵,以中国历史与现在的成就证实了实践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代实践在提升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实现中国梦的价值。

【关键词】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实践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的中心思想就是确立了实践的观点,《提纲》总共十一条,其中第一条、第二条、第五条、第八条、第九条以及第十一条都是对实践观的阐释;第三条是马克思的教育观;而第四条、第六条、第七条是对宗教观的阐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视域下,重新解读《提纲》的实践观对未来中国如何走下去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萌芽:《提纲》的诞生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日益暴露,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不断激化,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在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英法空前活跃。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支撑以及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也发生了重大转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纲》应运而生。

《提纲》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重大飞跃。马克思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实践的问题,但是他对实践的认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莱茵报》时期的斗争实践,使得马克思接触到大量的社会现实问题,导致他对原有的哲学发生了怀疑。之后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导致他开始向唯物主义进行转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论证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更加坚定了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知。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生产劳动,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内容就是生产实践等,进一步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在《神圣家族》里马克思指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进一步向历史唯物主义靠拢。最终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以文本的形式展示到了世人面前。

二、解读:实践的内涵

《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写的,生前并未发表。恩格斯在之后进行了部分的修改,更加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现在我们看到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有两部分,一部分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另一个是恩格斯的《马克思论费尔巴哈》。

《提纲》第一条:“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1]马克思在第一条就指出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以及对客观对象消极的反应,旧唯物主义仅仅把客观世界看成认识的对象,而不是把它看成实践的对象;把主体和客体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看成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不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不了解实践在社会生活和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接着马克思又指出唯心主义仅仅认识到了主体的能动性,却夸大为精神创造客观世界,唯心主义家们认为精神决定物质,就避免不了会陷入迷途。

提纲的第二条:“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实践的问题……”[2]马克思在第二条明确地说明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要在实践中证明真理,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没有实践的任何争论都是无意义的就好像是经院哲学,通过繁琐的、抽象的方法去论证,难免会陷入唯心主义的误区。只有在实践中,才可以让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联系。费尔巴哈为什么会陷入唯心史观,在《提纲》的第五条里他提到“感性的直观”,但是却背离了实践。他把感觉作为认识自身存在的一种方式,我们在感性直观的认识中不仅认识到了对象,更重要的是认识了自身。他把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归因于直观,比如“青蛙是绿色的”,仅仅是他看到的就信以为真。这也是旧唯物主义的问题所在,消极性和直观性。旧唯物主义家们没有正确的理解主客体关系,只相信感性直观或者大多数人的观点,没有亲身去实践,因此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提纲》的第九条指出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同时第九条也剖析了“市民社会”,在马克思看来,旧唯物主义只能看到资本主义内部孤立的抽象的个人的观察,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作用。

《提纲》第八条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撇开实践,就不能正确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家就是没有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所以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唯心史观。第十条则说明了新旧唯物主义不同的立足点。新唯物主义立足于“社会化了的人类”也就是人们的实践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旧唯物主义则立足的是市民社会。《提纲》的第十一条,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去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而”是恩格斯自后来加上的,更加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哲学家们为什么去解释世界,那是因为他们对未知的迷茫但却不理解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新唯物主义者看到了实践的作用,所以积极地去改变世界。当然,马克思并没有离开物质去空谈实践,决不能把实践放在第一性、本原的地位,否则会陷入唯心主义的误区。实践的观点是新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观点。无视实践的意义,就会走入歧途。

《提纲》的第三条马克思说:“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这里其实马克思在批判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的机械唯物主义,当然英国的罗伯特·欧文也有相似的觀点。爱尔维修并没有看到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环境的改变最终是由人通过实践来完成的,他忽视了实践的作用。爱尔维修的机械唯物主义也正是18世纪的唯物主义学家的通病。机械唯物主义的机械性、片面性、不彻底性,让他们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在《提纲》的第四、六、七条中,马克思通过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来阐明自己的宗教观,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但是在这里他把人看作是抽象的人,而马克思认为人应该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实实在在的人,马克思更强调实践,人通过实践活动来生存。宗教是在一定社会物质生产的条件下存在的,马克思区分了唯物和唯心在宗教观的不同。因此,马克思的教育观和宗教观都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如若脱离了实践,教育就失去其意义,宗教就会变成一种精神性的存在。

三、历史与现在:实践的丰富

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也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新征程、新面貌无不彰显着实践的光辉。回顾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挫折,党和领导人不断在失败中寻找经验教训,才有了21世纪光辉灿烂的中国。多少年来的艰苦奋斗,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当然最重要的是有着正确的理论支撑,从一开始我们就把实践放在了重中之重的地位,几代领导人也在为此不懈的努力着。

实践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早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写了《实践论》,以此来批判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实践论》主要是从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出发,提出人的认识首先是以实践为基础,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经过实践上的认识再回到实践。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实践论》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下中国化的结果,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的观点,这与《提纲》最后一条有异曲同工之妙。毛泽东同志思想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他把中国实际与马列原理相结合,引导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紧着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思想是各项工作开展的引导者。邓小平同志纠正了过去十几年“两个凡是”的错误,冲破了“左”的禁锢,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他认为中国当前的首要任务是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救中国。在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划分经济特区,实行生产上的改造,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目的、动力、本质,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而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理论支撑,无一例外,他们都看到了实践的重要作用,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建设国家。实践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手段,是无产阶级为人类造福的工具。

进入21世纪,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提出来的。这是对当代中国和党的发展变化的新要求,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前进的又一重要思想武器。十六大以来,根据以往经济建设的成果,国家发展的新形势,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在我国过度追求经济建设,却忽视了生态问题,以及产业发展不平衡的情势下提出来的。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实践总结经验教训,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在《提纲》中说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了解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每一个阶段人们所面临的困境都会通过不断地实践显示出来,然后重新进行思考纠正。实践是推动国家、社会进步的动力。

从十八大到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顾五年的发展变化,党和领导人提出了许多新政策,也践行了许多新想法,制度愈加完善。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解释,经济上不断增长,脱贫攻坚战效果显著,一带一路的实行,雄安新区的建立,反腐道路持续进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这都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国情、历史做出的战略部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让中国在世界的话语权明显提高,在世界的激流勇进中占据了先机。中国提倡和平与发展,积极援助贫困地区,一带一路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对世界的贡献都源自实践上的理论创新,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制度、理论、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完善,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在《提纲》中马克思把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放在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其实就是实践基础上人们的社会活动,归根到底都离不开实践。只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唯一”的,脱离实践的检验,都不能证明其真理性。

四、当代实践的价值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了马克思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再一次成功。在新时代的视域下,《提纲》被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因为马克思把实践作为中心思想,引入到他的认识论当中,同时引入到历史观中。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用来区分新旧哲学的分水岭,旧唯物主义以及唯心主义的错误就在于没有看到实践的意義,忽视实践,就会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

首先经济上,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纵观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国民经济形势大好,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劲头十足。几十年的时间,互联网经济,人工智能都在世界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我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加快了对宇宙的探索。马云的阿里巴巴改变了国人的购物方式,掀起了一场互联网式的革命。高铁的发展改变了国人的出行方式,大大缩短了城市间的距离。如果没有一步步的实践探索,中国也就没有如今的成就。《提纲》的要义就在于实践,正确认识马克思的实践观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有助于我国经济建设稳步增长,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其次政治上,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政治体系建设不断成熟,反腐倡廉的进行肃清了大批害群之马,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方针政策下,我国的政府机构更加突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成立之初的零散外交局面到如今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得到显著增强。马克思对实践的看重也是中国不断进步的思想之基。新时代下重新审视《提纲》的实践观是对中国过去所取得成就的经验总结,也是未来中国发展道路的指路灯。

再者文化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被世界瞩目,传统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以及汉语、汉服的传播,促使我们无时无刻都在以身践行去发扬我们的优秀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俄罗斯在2018年把汉语作为高考项目之一,充分说明我国的文化输出很有成效。2004年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的设立,截至2018年,中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孔子学院。中国元素在世界上越来越普遍。2019年的国庆70周年,大街小巷的爱国之情较之于往年显得十分浓厚;70年来,中国从东亚病夫成长为今天的大象可谓来之不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随新时代新思想的步伐,融合实践和理念的辩证关系对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都离不开实践。重视生产(经济)实践、交往(政治与文化)实践、人对自身的实践,才能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勇于实践,敢于实践,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这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正确路径。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各项制度、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城乡差距,地域差距,收入差距等等都要求我们要牢牢记住实践是硬拳头,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在激流勇进的漩涡中生存,《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无疑是灵丹妙药,重视实践才能更好地前行。

【注 释】

[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

[2]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

[3]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

[4]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瞿林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解读[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04).

[3] 张太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内涵及其当代意蕴——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视角[J].南方论刊,2018(09)7-9.

[4] 杜颖.浅析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观[J].新丝路(下旬),2016(12)26.

[5] 汪璐.从文本对比中理解《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宗教观点及其发展脉络[J].社科纵横,2016.31(05).

【作者简介】

张亚楠(1996—)女,汉族,西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马克思实践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