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乡村振兴视域下乡风文明功能与内涵架构
2020-08-02王幸媛
【摘 要】 文章论述了乡风文明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本功能:乡风文明引导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风文明支撑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乡风文明保障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施行。探析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内涵架构: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
【关键词】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典型例证;基本功能;内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1]可以说,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和加强版,两者联系十分密切,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精神根基,乡村振兴战略则是对新农村建设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相对于新农村建设而言,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中唯一保留的建设要求,并着重强调了其保障性的地位和作用,足以可见它在新时代三农发展中的重要性。乡风文明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
一、乡风文明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典型例证
(一)江西省乡风文明建设成果引导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江西省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积极开展农村移风易俗行动,打击落后愚昧的不良习俗,营造了先进文明的社会风气;创新推进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把文明乡风纳入农村业绩考核之中,带动了一大批具有示范作用的文明村镇的兴起;积极实施村史馆建设工程,用图片、文字、音像等形式传承乡土文化;不断深化“文明生态示范村”帮建工作,鼓励先进村落帮扶在文明乡风上较弱的村寨,通过多方的支持,实现了村容村貌的向上改善;持续开展“文明信用户”创评活动,发挥“星级文明信用户”的积极作用,加强了农村诚信建设,极大地推进了江西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2]江西省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一系列活动,取得了巨大的工作成效,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使得乡风文明引导着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重庆市永川区文明乡风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神支撑
“重庆市永川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支撑作用。”[3]当地政府用文化元素助力农村产业发展、用“两山”思想美化人居环境、用“乡土气息”丰富群眾文化生活、用“草根乡贤”引领乡风民风、用“最美人物”引导村民价值取向、用“最美家庭”带动乡村家风建设,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文化实践成果,极大地推动了该地区乡村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为永川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文化支撑。
(三)重庆市巫山县乡风文明成果为乡村振兴提供保障
重庆市巫山县积极继承和发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和农耕文化,积极开展各式各样的乡村精神文化活动,不断丰富文化活动内容、改进文化活动形式、提高文化活动效果,使得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法治意识有了显著性的提高,为巫山县营造了良好的文明乡风氛围。巫山县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结合本地实践循序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以实际行动保障了国家政策的实施,体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4]
二、乡风文明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本功能
乡村振兴战略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决策,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领域,追求“五位一体”共同推进、协同发展,其中,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在文化领域方面的建设要求,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新时代,乡风文明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引导、支撑和保障功能。
(一)乡风文明引导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乡风文明建设中,各地积极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观引导,不断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意识有着显著性的提高;优秀党员、村干部和新乡贤的道德示范作用引导着良好社会风气的塑造和形成;各乡镇、村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充实着农民的文化生活,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不断创新的文化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引导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更好开展。只有真正做到了乡风文明,才能引导三农事业的顺利发展和稳步前进,才能更好地引导乡村振兴的前进方向。
(二)乡风文明支撑着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
马克思认为,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而言,前者的地位和作用是决定性的,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可以反作用于前者。也就是说,合理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对其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乡风文明建设是文化领域的建设,实质上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范围,因此,文明乡风的形成对乡村振兴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施行提供着精神动力支撑。我们要营造文明乡风来为乡村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用文明乡风来促进农村社会的进步,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共同繁荣,为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下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文化宝藏,为乡村振兴提供着全方位的支撑力量。
(三)乡风文明保障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施行
乡风文明是保障,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共同构成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兴旺为乡风文明提供物质基础,乡风文明为产业兴旺提供精神保障;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为生态宜居提供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生态宜居为乡风文明营造良好的生态氛围和生态环境;治理有效是基础,它与乡风文明互为因果。有效的乡村治理是形成文明乡风的前提,乡风文明是有效乡村治理的结果,两者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生活富裕是根本,它与乡风文明的关系更为紧密。生活富裕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农业高度发达、农民可支配收入显著增多、农村居住环境更加优越,文明乡风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新型农民的培育、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总之,乡风文明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方面全方位协同发展。
三、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内涵架构
乡风文明是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主要反映出农民精神文化层面达到一定的高度,具体体现在农业生产活动、农村居住环境、农民精神文化素质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状态。每个时代的乡风都有所不同,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断增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内容。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5]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农民,加强农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和形式政策教育;深化广大农民爱国主义教育和伟大中国梦教育,激发农民群众形成爱国、护国、敬国的家国情怀和不断开拓进取、自立自强的优秀品德;强化广大农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农村实际情况,采取适合农村发展特点的方式,加强农民群众的思想教育;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培养农村道德模范,挖掘农村道德资源,推进农村道德建设工程的深入开展;持续推进农村诚信建设,加强广大农民群众的诚信教育,强化农民的诚信意识,构建互相信任、互帮互助的诚信社会。
(二)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立足于本土文化,积极借鉴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农村传统文化在创造中转化、在创新中发展,不断为其注入时代精神、增添时代内容,增强其文化底蕴、丰富其文化内涵、强化其文化底色;持续深挖农耕文化中蕴藏的优秀道德理念、人文情怀和文化传统,为开展农民道德教育准备内容和资源;推动乡土文化振兴,保护好古式建筑、宗庙祠堂、民俗村寨、农业灌溉遗迹等农村乡土文化遗产遗迹。
(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积极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大力度深入挖掘农村本土文化资源,为农民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更为符合农民需求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不断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农民群众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满意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服务效率;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以“三农”为文艺创作主题,创造更多贴近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展现新时代农民群众的崭新精神面貌;培育优秀乡土文化人才,引导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有序发展;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
“推出一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示范县、文明村镇、最美家庭,挖掘和树立道德榜样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支持建設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设施,培育特色文化村镇、村寨”。[6]营造尊老爱幼、团结和睦的文明乡风,摒弃封建迷信、顽固守旧的落后习俗,继续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倡导文明科学、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理念,对于低俗婚习、天价彩礼、诚信缺失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整治。
总之,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是振兴乡村的必然选择,因此,我们必须狠抓乡风文明建设。我们必须深刻理解新时期下乡风文明的重大意义,为乡村振兴战略营造风朗气清、文明和谐的美好文化发展环境。但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极其复杂和漫长的工程,它不是只需某一代人就可以完成的任务,它需要我们数十代乃至数百代的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远大梦想上,我们必须注意到,乡风文明建设要根据社会发展的时代性,不断与时俱进,不断为乡风文明注入新的时代内容。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Z].2018-01-02.
[2] 李曜,卢俊.建设秀美乡村 共筑幸福家园——江西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老区建设,2018(15)47-58.
[3] 赵德明.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支撑——基于重庆市永川区的考察[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8(03)89-91.
[4] 雷兆玉.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构成与巫山实践[J].重庆行政(公共论坛),2018(05)66-68.
[5][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Z].2019-01-03.
【作者简介】
王幸媛(1996—)女,四川资阳人,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9 级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