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加强政府资产监管的措施探索

2020-08-02邓军李艳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20年13期
关键词:制度建设

邓军 李艳

摘 要:政府资产由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企业国有权益、行政事业单位经管资产、自然资源国有资产四部分组成,其中行政事业单位经管资产包括公共基础设施和政府储备物资。事实上,政府资产分别由财政、国资、国土、林业、水利等部门分别监管。政府资产中的行政事业单位经管资产长期游离于资产财务监管之外,极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迫切需要采取强力措施提高政府资产监管能力,建立可以覆盖全部政府资产的监管制度。本文基于荆州市财政局的政府资产管理工作实际,进行了全面分析。

关键词:政府资产;资产监管;公共基础设施;制度建设

一、政府资产监管难的主要表现

第一,政府资产监管体制缺失,资产家底不清。行政事业单位经管资产和自然资源国有资产缺乏统一的监管部门和监管体系,各自为政呈“碎片化”管理,家底不清。

第二,政府资产监管体系脱节,主体责任不明。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三级监管架构虽已建立,但权责不明确,单位内部资产、财务管理脱节,主管部门的承上启下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资产监管体系未能形成有机链条。

第三,政府资产回购机制欠缺,政府账本不全。政府委托投资修建的大量公共基础设施,因没有及时回购而长期留在在建工程中,特别是道路、学校、体育场馆等大型资产早已投入使用多年,但一直未移交到相关资产使用管理部门,导致这些优质资产城投不愿管、使用单位不好管、财政和国资委管不了的尴尬局面,时间一长,这些资产的产权归属、安全完整、维护保养就会职责混淆不清。

第四,资产管理信息采集不准,统计口径不一。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资产登记时,以一套、一批入账,往往后期在进行使用和处置管理时不能对号入座,且实际数量可能已无从查起。

二、荆州市在加强政府资产监管方面的措施探索

1.出台《意见》,打造政府资产监管“新框架”

经过深入调研,荆州市出台了《关于加强市直政府资产管理的意见》,文件明确要建立规范的政府资产管理框架;明确规定政府资产管理体制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模式;明确了政府资产管理的范围,将行政事业单位经管资产正式纳入政府资产管理范畴;明确了政府资产监管的统一协调方式、经营性资产的统一监管机制和市直机关办公用房的统一监管模式;明确了财政部门、国资部门、机关事务管理部门、主管部门及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在政府资产管理中的主体责任,彻底解决了过去部门之间职责不清、界限不明、相互推诿现象。

2.四步行动,实现政府资产监管举措“快步跑”

第一步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为贯彻落实政府资产监管新要求,荆州市财政局积极发挥财政部门的组织协调职能,推动建立了政府牵头、部门统领、单位参与的“三位一体”的政府资产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形成部门合力,提高监管效率。

第二步建立分类监管新机制。为贯彻落实政府经营性资产统一归口国资委管理的新模式,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国有资产(资源)的使用效率,增强政府平台公司经营实力,荆州市财政局联合市城投公司,起草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整合划转方案,上报市委、市政府,最终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发文正式颁布《荆州市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整合方案》。

第三步划转经营性国有资产。荆州市财政局迅速组建有国土、国资、房管、城投等单位参与的资产划转工作专班,利用短短10天时间,完成了市直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划转涉及单位的入户甄别、确权、座谈工作,市财政局提交的整合移交经营性资产清單经市政府批准后,市财政局正式将23家单位的32处、面积4.8万平方米、账面值0.8亿元、评估值6.4亿元相对独立、规模较大的经营性资产整体划转至国资委监管。后期市财政局还将划转包括古城内腾退的办公用房、行政事业单位其他经营性资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的经营性资产等。经营性资产的整合划转,不仅真正把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方案落到了实处,实现了国有资产效益最大化,而且也使城投公司经营实力大为提升。

第四步搭建监管系统新平台。过去政府资产各相关管理部门各自为政,开发、使用的政府资产管理信息平台五花八门,不仅互不兼容,而且也不能满足当下政府资产监管的需求,功能严重滞后。荆州市财政局根据不同类别政府资产的性质和特点,提出分类制定和完善各类政府资产管理既相互衔接又有效制衡的工作业务流程信息平台,通过整合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国有权益登记系统、经营性国有资产台账系统,及时启动开发统一的政府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力争实现政府资产信息全覆盖、全共享、全监控,为“摸清家底”提供平台。

三、建立国有资产报告制度促进政府资产监管

1.进一步夯实基础性工作,完善国有资产报告制度

一是出台文件促落实。推进荆州市委于2019年4月19日正式印发《中共荆州市委关于加强人大国有资产监督和预算审查监督职能的实施意见》(荆发〔2019〕5号),对建立市、县两级政府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进行了全面安排和部署,《实施意见》成为荆州全市贯彻执行国有资产报告制度的纲领性文件。

二是成立专班明职责。为切实做好地方政府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工作,经市政府批准,成立了由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部门参加的荆州市国有资产报告工作专班,负责全市国有资产报告工作的整体组织推进,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指导、推动、督促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落实相关工作要求,为国有资产各类报告的顺利编制提供保障。

三是加强宣传提认识。就建立国有资产报告制度先后在省市杂志、荆州日报等媒体上进行政策宣传,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建立政府资产管理机制相关建议,使相关部门和单位充分意识到人大依法实施监督后,对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水平的倒逼机制和作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管理,主动接受监督。

2.树立“大资产”管理理念,对公共基础设施等行政事业性资产全面清理,摸清家底

一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机制。分类制定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完善政府资产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国有资产最大效益。

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公共基础设施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数据库”。通过资产清查,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开发建立公共基础设施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数据库”。对公共基础设施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实物量统计,如公路、城市道路的里程、公园绿地、土地、林地面积等实物量指标可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卫星遥感技术进行测量,确保实物量准确。对公共基础设施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价值量可分门别类,采用相对合理的统一评估方法进行评估,确保价值量统计口径的一致。逐步建立实物量和价值量相匹配的政府资产数据库,实行公共基础设施等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的动态化管理。

三是强化主体责任,合理确定政府资产管理主体。对政府投资的公共基础设施,实行建管分离,在项目完工后及时办理政府回购、资产移交手续。接收单位应建立政府资产管理台账,负责资产的日常管养和统计上报,对政府资产管理负主体责任;主管部门对所属单位政府资产负监管责任;财政部门对全市政府资产管理负综合监管责任。

3.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使用、调剂、处置,提升资产运行效率

一是进一步规范资产的全过程管理。为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施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监管,我们重新修订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办法。一是强基础。强化资产登记管理,摸清“家底”,管好存量,夯实监管基础。二是控入口。强化资产配置管理,抓龙头,定标准,控增量,通过解决新增资产“该不该买”的问题,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三是重使用。对闲置资产出租实行“六统一”监管模式,即统一出租审批监管、统一评估招租底价、统一实行公开招租、统一规范合同文本、统一使用专用票据、统一收益专户管理。四是守出口。规范资产处置行为,严格按照公开处置、阳光操作,颗粒归仓原则进行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二是紧紧围绕“两减、两全”开展系列改革工作。深化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放管服”改革,加快建立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合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系。 2019年11月,经市政府批准,市财政局印发《荆州市财政局关于深化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放管服”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荆财行资发〔2019〕297号),从2020年1月1日起,执行市直行政事业单位“放管服” 改革资产管理业务审批流程。将一般性国有资产管理审批权限大幅度下放给主管部门,凸显其主体责任,形成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市直单位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联动局面。

三是继续推进财政“公物仓”改革。将市直行政事业单位闲置、超配资产集中入仓管理,重点解决市直单位举办大型活动(会议)、组建临时机构、完成中心工作的资产配置需求。专门制定了运行管理规则、调剂借用原则、具体操作程序和相关凭据样式,将部分市直单位超标购置、或中心工作专项采购的通用办公设备统一集中到市财政局,作为公物仓第一批入仓资产。至2019年底,财政“公物仓”先后7次向机构改革单位提供临时周转使用、或划转调剂通用办公家具、设备36台(套),累计节约财政购置资金20余万元,補齐了资产使用管理“短板”。

四、结束语

荆州市在加强政府资产监管方面推进的一系列改革探索举措,取得了进笼子、三统一、增活力的成效。彻底结束了经管资产和自然资源资产长期游离于国有资产监管范畴之外的混乱局面,填补了国有资产监管空白;彻底打破了部门“条块分割”现状,形成了统一登记、统一协调、统一监管的新局面,破解了政府资产“碎片化”管理难题;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的整合划转和统一经营,让有限的国有资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兰卡)

猜你喜欢

制度建设
对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若干思考
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思考
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完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浅析我国场外交易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加强公德制度建设
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的方法探究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探究
提升南昌市软实力研究
葡萄牙大学章程对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