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若干思考
2016-12-03胡雪飞
摘 要: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高校推进自身改革、实现纵深发展的重要突破点。受高校行政化与去行政化之间的矛盾、新闻发言人选拔培养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影响,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滞缓。要通过对高校新闻发布全过程的质量把控,提升高校新闻发言人履责水平,推进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
关键词:高校 新闻发言人 去行政化 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0-215-02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指针对涉及政府的重大事项、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或重大突发事件、与公众利益直接相关的公共政策或公共事务等作出的一种接受公众公开咨询、质询和问责的制度安排。不同学科研究中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内涵有不同诠释和侧重点。例如,公共关系学强调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一种公共关系理论运用于“公权”机关的结果,强调新闻发言人的公关和沟通职能。而传播学则更关注新闻发言人作为政府的信息传达者,如何更加有效地实现信息的传达。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高等学校在办学规模、经费投入、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大幅提升。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完善制度体系、激发办学活力是高校实现内涵发展的必然路径选择。而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新形势新常态下高校深化综合改革、加快职能转变、完善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突破点。
一、推进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分析
高校要激发办学活力、推进综合改革、实现纵深发展,就必须改变原有的行政化管理模式,推进内部治理体系的建立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进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建立高校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一种去行政化的信息传递与反馈机制,是高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点。通过推进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高校可以更好地实现信息公开和意见表达,为学校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一)高校推进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是对宏观政策的积极回应
近年来,国内愈发重视高校信息公开以及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要求高等学校主动做好新闻发布、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是国内宏观政策环境高度重视的制度安排内容。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4]59号);2015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新闻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教党[2015]24号),对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以及新闻发布工作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高校推进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积极回应宏观政策,规范高校新闻发布机制,满足新的媒介环境下政府和社会对高校信息发布的需求以及对新闻发言人语言模式的具体期待,有助于实现高校与政府、高校与媒体、高校与社会公众的有效沟通和良好互动,进一步树立高校公开透明、依法办学、积极向上的公众形象,这也是高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客观抉择。
(二)高校推进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是对国内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有序延伸
国内新闻发言人制度迄今已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试探性起步,到如今在各级政府的普遍施行和比较规范的运作,我国已建立起多层次、较完善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和各领域事务公开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社会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的信息发布水平逐步提升,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对新闻发言人的角色认同和期待已基本形成。
经过多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发展进程,高校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是利益相关者非常关注的公共领域之一。高等教育环境的巨变必然要求处于环境之下的高校主动调整和转换角色来适应之。通过积极而有序地接纳和引导国内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在高等教育领域内有序延伸,高校可以学习和借鉴国内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党务、政务及各领域信息公开中的成功经验,提升高校应对媒体和社会公众的能力,进一步打造高校信息公开和意见表达的权威平台。
(三)推进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是高校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实现去行政化的重要突破点
当前,高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科学管理,推进去行政化改革,已经势在必行。而高校去行政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正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高校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应当从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等方面积极入手。
推进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打造高校信息公开和意见表达的权威平台,是高校更加主动、开放地引入社会监督和社会参与的关键环节,有助于推动高校建立科学自主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有效的新闻发布机制不仅可以帮助高校实现信息公开、突发事件应对和舆论引导,进而更有效地掌握新形势下的话语权,亦可以外树形象,内聚人心,为高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推进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面临的困境分析
近年来,很多高校在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方面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尤其是基于新媒体、自媒体迅猛发展这一媒介环境变化和对突发事件的应对需求,不少高校相继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对新闻发布的流程、模式及具体操作等进行尝试和探索。然而,受制度困境、人员素养欠缺等方面实际局限,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推进力度并不尽如人意。
(一)高校行政化与去行政化矛盾导致新闻发言人多重角色之间的无所适从
近年来,虽然国内很多高校已相继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但高校新闻发言人往往是由担任学校重要职务的人员兼任,前述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新闻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中也明确要求:“各地各高校要设立新闻发言人,并通过正式组织程序任免。”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新闻发言人往往肩负着多重角色,且主要还是在高校行政化框架内发言。一方面,这些新闻发言人由于担任着学校重要职务,他们确实在掌握宏观政策、通晓学校事务等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另一方面,他们又受高校行政化的束缚与局限,其新闻发布工作很难完全排除行政干扰。当高校和媒体、社会公众信息不对称时,新闻发言人就可能面临“里外不是人”的困境。如果在新闻发布中“失言”,他们就有可能“失职”,掌握好为学校服务和为公众服务之间的平衡显然具备相当的难度。高校行政化与去行政化之间的矛盾影响着高校新闻发言人的发声,事实上,多数情况下高校新闻发言人在多重角色下无所适从,或多或少存在“失语”现象。
(二)高校新闻发言人队伍的选拔和培养机制不健全
新闻发布是一项交叉性很强的工作,高校新闻发言人既是“个人”,又非一般的“个人”,而是制度化的“个人”,他(她)是新闻发布工作的最终出口,直接影响着新闻发布工作的质量与效果,这就对新闻发言人的自身素养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他(她)必须了解、熟悉教育政策和高校业务,又要知识渊博、思维敏捷、口齿伶俐,最好还要有很强的个人魅力和感染力。
目前,高校新闻发言人队伍基本缺乏专业的、有针对性的选拔和培养机制。国内设有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高校,其新闻发言人往往由学校宣传部长、办公室主任或者校领导兼任,而非经过长期的专业选拔和培养,因此他们在承担新闻发言人工作中容易出现媒介素质、传播技巧、与媒体打交道等方面能力素养的短板或欠缺,进而影响新闻发布工作的实效,甚至无法满足新闻发布工作的需要。
三、提升高校新闻发言人履责水平,推进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
高校新闻发言人的新闻发布工作,归根结底也是一个传播信息、发表意见,进而影响舆论的过程,因此,对于这个过程中传播时机、传播者、传播媒介以及传播效果反馈等各方面的关注和把控都非常重要。
(一)根据新闻传播规律选择合适的新闻发布时机
当今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风险时代。高等学校身处这样一个时代,既有及时公布重大办学成果的主观需要,也有及时应对突发事件或危机的客观可能。新媒体的迅速勃兴给社会公众带来了获取信息的便捷渠道,加之社会公众的民主参政意识越来越高,对公共领域事务的知情权愈加看重,高校必须更加主动地公布信息。
高校新闻发言人要想在发布工作中占据主动,一方面要建立起高校对新闻发言人准确敏捷的新闻发布授权机制,以使新闻发言人能迅速发布新闻,主动披露信息,表明立场态度,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后不躲不推不拖,这样才不致贻误新闻发布良机。另一方面,要注意加强策划,按照新闻传播规律选择合适的时间节点,与媒体和社会公众进行沟通,方能充分发挥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优势作用,把握新闻主导权,以更好地控制局面,引导社会舆论的导向。
(二)加强高校新闻发言人选拔和培养
如前所述,新闻发布工作对新闻发言人的素养有非常高的要求。新闻发言人既要敢发声,也要善发声。
一方面,要更好地注重高校新闻发言人的选拔和培养。有学者就曾经提出,应淡化高校新闻发言人的行政级别,其选拔和培养可通过交流换岗的方式来实现,通过多次竞聘上岗,选拔出具有较强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优秀人才来担任新闻发言人。从高校新闻发布工作的实际需要来看,不仅应有意识地培养高校新闻发言人的媒介素养,使其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了解、熟悉并能运用新闻传播规律;而且高校还要为新闻发言人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如列席重要会议、阅读重要文件、了解重大事件的处置近况;同时,要为新闻发言人开展工作创造宽松环境。另一方面,新闻发言人不能一个人战斗,要为其提供专业化、职业化的团队力量,新闻发言人的背后应有一个专业团队(不一定是专职从事本工作)予以支撑,能得到政治、经济、社会、高等教育、公共关系、心理学等各方面知识技能的专业辅助。鉴于高校的特殊实际,这一点有近水楼台之便,更易实现。
(三)进一步健全新闻发布渠道
要进一步健全高校新闻发布渠道,以媒体和社会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扩大发布范围,提升传播效果。包括综合运用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吹风会、集体采访、网络访谈、答记者问、向新闻媒体提供新闻通稿,向新闻媒体发表声明、署名文章,通过校报、校园网、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等媒体发布信息等多种形式,就学校重大改革措施和重大办学成果、社会关注度高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有较大社会影响的师生事迹或突发事件等,与媒体和公众进行及时沟通,也可对新闻媒体对学校的有关报道进行回应和澄清,更好地树立高校的良好公众形象。
(四)注重新闻发布的信息反馈并及时调适发布方式
高校新闻发言人的工作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新闻发布,获得有利于学校的媒体报道和社会公众态度。然而新闻发布是一个动态的传播过程,新闻发言人的主观意图和受众接收信息之间可能产生不匹配或冲突,新闻发言人可能面临媒体人和公众的各种提问或质疑。
因此,新闻发言人必须敏锐洞察媒体和公众对新闻发布的反馈,更准确把握他们对信息组织的诉求,并据此及时调适新闻发布的策略和方式,改进传播方式,有效掌控局面,方能在信息供给、引导舆论中占据主动,牢牢把握新闻发布的主动权,寻求组织传播的策略、意图与媒体、社会公众的价值观之间的平衡和契合,进而实现预期的传播意图。
参考文献:
[1] 明平.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几点思考[N].光明日报,2014.8.8
[2] 曹劲松.党委新闻发言人的职责与问责[J].南京社会科学,2010(11):99-104
[3] 王承就,孙睿.加快高校“去行政化”改革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N].科技日报,2014.4.25
[4] 蒙丽.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化的困境与出路探析[J].新闻知识,2011(9):47-49
[5]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新闻发布工作的实施意见[Z].教党[2015]24号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四川成都 610225)
[作者简介:胡雪飞(1980—),女,重庆永川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新闻传播学及高等教育研究。]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