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系”图书馆的创建
——基于读者的心理建设探讨
2020-07-31黄燕喻莉张文婷
黄燕,喻莉,张文婷
(重庆图书馆,重庆 400037)
1 引言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坦言自己经历过抑郁症的困扰,主持人崔永元与抑郁症对抗5年才得以恢复,而知名影星张国荣则因抑郁症选择更为极端地从高楼一跃而下的方式结束生命。光鲜的外表、荣光的背后,人人都有着不为人知的困顿和艰难。随着城市化、现代化、市场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身心疲惫,各种心理疾病频发,由抑郁症引发的不幸事件时有耳闻。除了寻求医院的治疗、亲人的帮助和朋友的开导,他们更需要进行自我引导和重新定位。
“治愈系”文化起源于19世纪的日本。“治愈系”是指能够抚慰心灵,给人以持续、恒久、连续舒畅感的一系列事物。经历过泡沫经济的洗礼,日本政府财政缩紧、经济萎靡,百姓压力剧增,人情关系日渐淡漠疏离,民众陷入了自我的迷失和认知的混乱,所以人们通过文学、音乐、动漫、旅游、艺人等抚平心里的创伤,解除内心的困顿,这一现象被称为“治愈系”文化,并渐渐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体系。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文化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给中青年群体造成巨大的压力,如果能帮助他们在“治愈系”文化里找到安慰,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解压方式。图书馆作为文化行业的标杆,有责任帮助他们走出困顿和迷惑,重塑美好的人生。图书馆进行“治愈系”文化创建的构想由此而生。
2 治愈系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2.1 治愈系文化的特点
2.1.1 受众面广
改革开放后,治愈系文化渐渐传入中国,最初多表现为书籍、漫画等形式。随着网络的日渐发达、科技的不断创新,治愈系文化通过各种媒介迅速传播开来,音乐、电影等各种文化艺术表现形式都可以带上治愈系色彩。治愈系受众多以80、90后为主,并向70后扩散,00后也日渐增多[1]。社会结构的转型,伴随着升学压力的加大、职场困境的压抑,各年龄层的人都试图通过治愈系文化来抚平心灵、舒缓情绪,使得治愈系文化加速扩散并得到有力支持。
2.1.2 表现形式多样
治愈系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既可以是富于知识性的书本,也可以是蕴含艺术性的音乐和绘画,还可以是充满烟火气息的游戏和食物;既可以是有形的可触摸的实体,也可以是无形的、让人印象深刻的感受;可以享受一个人的充实,也可以满足一群人的狂欢。治愈系文化多带有软萌的外在、暖心的内里,通过舒缓的音乐体验、优美清新的画面或者温馨的语言,抚平烦闷焦躁,安慰内心,倡导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1.3 传播方式多样
从外在看,治愈系文化是借助文化实体进行传播:书籍、漫画、影视是视觉传播,音乐是听觉传播,食物是味觉传播,而一些旅游地则可以借助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的芳香对人的嗅觉感官产生难忘的体验进行传播。治愈系文化可以以纯良的思想与社会规训相较量来体现其思想主题,也可以通过充满哲理、富含诗意的表达方式来透露个性,还可用自嘲和阿Q精神的包装来阐释乐观的人生态度。治愈系文化传播可以口口相颂,也可以借助媒体、依靠网络,传播范围日趋扩大、传播途径日益增多,见图1。
图1 治愈系文化的受众和传播方式
2.2 治愈系文化的影响
2.2.1 在大哭大笑中释放压力寻求解脱
治愈系文化无论以何种形态出现,都能引发受众的无尽想象,让人们脱离自身融于治愈系实体的精神内涵中,沉浸在想象中与之互动[2]。无论是须臾的感受还是持续的停留,总有那么一瞬间想哭或想笑,释放出内心的情绪,借助情境的变化满足身心的放松,得到精神和心灵的慰藉。
2.2.2 在感同身受中得到满足重拾自我
文学和影视作品是治愈系最常见的表现形式,通过娓娓道来的叙事、精雕细琢的刻画、真情流露的感染,给人强烈的代入感。不完美的人生境遇、难实现的目标和期许、可遇不可求的单纯情感,在治愈系作品里都能寻到痕迹,感同身受地加诸于身,代替自己找到答案,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2.2.3 在群体感染中战胜矛盾超越自我
治愈系的受众群体彼此之间有类似的境遇和共同的话题,治愈系文化将他们联系在一起,也因为这种互通和联系,让治愈系文化更具感染力和扩展性,坠入迷惘的人们可以相互寻得帮助,实现自身对现实矛盾的超越和自我人格的重塑。
3 治愈系图书馆的创建
3.1 创建原则
3.1.1 分析读者群体,提供分类服务
公共图书馆是为读者提供阅读场所、营造学习氛围、丰富文化生活的机构,是不分高低贵贱、不论贫富差距、不管男女老少的大众文化活动场所[3]。对少儿读者多从积极阳光的阅读方向进行熏陶,培养其对阅读的兴趣、对文化的初步认识。对老年读者则提供涵盖文化娱乐、科技创新等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指导。治愈系图书馆的创建,主要以治愈系文化本体的充实为依托,以中青年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以进行心理建设为主要内容,达到舒缓大众情绪、促进社会和谐的功效。
3.1.2 融入文化解析,倡导文化治愈
治愈系文化涵盖面广,图书馆能引入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4]。治愈系文学作品、影视推介、音乐欣赏剖析、绘画解析和摄影展示等,是图书馆推行治愈系文化的常见形式。治愈系文学蕴含着爱意或者哀愁,用柔和的笔触言说感情,比如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铺》、村上春树的《海边的卡夫卡》,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治愈系影视多以亲情、励志作为其主题,比如《千与千寻》《翻滚吧,肿瘤君》,情节温暖治愈,结局差强人意让人回味。治愈系音乐的代表人物有久石让、中国的林海、赵海洋等,他们的曲子让人心生温暖,透露着坚强和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治愈系绘画和摄影作品,通过对各种人物、动物或者食物、风景的捕捉和刻画,用色彩的对比、光影的变幻来表达情感、分享情绪,生动演绎出极富感情的画面语言。治愈系作品的汇集和推广,是治愈系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3.1.3 动静适当结合,关怀特殊群体
图书馆要形成治愈系文化体系,除了充实涵盖多种形式的治愈系文化作品,还应注重平面、立体的结合,动态和静态的对比。读者沙龙、聆听故事会、经典文艺赏析等活动已凝聚了不少读者,是图书馆重要的文化推广形式,治愈系文化的传播也可以沿用这些常见的模式。真人图书馆则打破以往的单调感,通过面对面的你说我听,真心坦言真诚倾听,用新鲜的阅读体验和畅所欲言的交流模式,让治愈系文化借助双向交流提升受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以此达到更高的契合度和认同感,同时增加读者对图书馆的依恋,增加其亲近阅读的可能。
3.1.4 健全服务体系,关注反馈效力
治愈系受众最大的需求是对自我心理的疏导及对现实与理想之间距离的均衡。图书馆通过各种途径开展治愈系建设,打造治愈系体质,最重要的是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氛围,传播治愈系文化积极向上的精神,缓解人们的情绪,慰藉人们的心理。治愈系实体图书馆不可或缺,治愈系情感体验的服务更显重要。只有细致入微的深切关照、真情实意的亲切引导,才能打开读者的心扉、打通受众的心结,完成治愈系文化的输入和转换,实现图书馆治愈系文化建设的价值。
3.2 构建治愈系图书馆的形式
3.2.1 开设治愈系文化讲座
讲座作为图书馆传统的阅读推广模式一直被读者青睐有加,治愈系文化讲座是引入治愈系作品,专门针对需要心理疏通的人群而开设。或源于所介绍的作品本身的治愈特性让人感同身受,或因讲师的循循善诱、面对面的启发开导,抑或因为身边受众的同命相怜、相互劝解,最终达成与社会言和、跟自己和解,实现透彻领悟和自我救赎。
3.2.2 推介治愈系文化作品
文化作品推介可以治愈系主题展板的传统推介方式,进行系统化、系列化、细节化的展示;也可以借助微博定期更新,发布治愈系书目、曲目、影视目录;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将信息及时、主动推送给关注的人群。这一系列的治愈系文化推介是建立在图书馆人对治愈系文化的深刻感悟、对流行的治愈系作品的动态掌握、对需要帮助人群的真切理解的基础上。
3.2.3 开发治愈系文创产品
治愈系文化的书籍、绘画、音乐、影视甚至食物,都承载着让人轻松愉悦的意图,其描写的一景一物都是无公害的个体,可以有着让人心都融化的外表,或者让人忍不住靠近的可爱,有让人不设防的亲近感。图书馆进行治愈系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可以用创意打破僵局,吸引大众的关注,用治愈系文化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3.2.4 设立治愈系活动空间
需要治愈系文化疗伤的人,既需要有自己独立冥想的空间,也会寻求推己及人的相互倾诉和扶持。图书馆可以开设一个独立的空间专门供人们倾吐不快、倾诉压力,也可以纸质留言方式寻求帮助,还可以漂流瓶的方式找寻答案,或者以祷告式的直抒胸臆求得方法,以帮助目标受众尽快走出困扰、寻得解脱。
3.2.5 参与治愈系文化体验
以前人们希望成为办公室的白领,现在人们渴望逃离生活的困境返璞归真。体力和脑力劳动无从区分谁好谁坏,孰轻孰重,但固定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让人们无处遁形,也许适当的改变就可以让人放松身心。图书馆治愈系建设可以满足人们这方面的需求。可以征集志愿者从事图书馆的日常事务,可通过接触雕版印刷技艺、了解古籍修复流程、从事借还书籍整理、学习采编知识等接触新事物、战胜旧问题的方式转移注意力,达到重拾信心、重新找回自我的目的。
3.3 治愈系图书馆构建注意事项
3.3.1 准确区分“丧文化”和“治愈系”,不让“靡靡之音”消磨人心
治愈系文化积极向上、催人上进,目的是破解人们内心的困顿,帮助人们拨开云雾、敞亮心扉、释放压抑并改变困境。图书馆形成治愈系风格要把握治愈系的界限,将治愈系与“丧文化”严格区分开。“丧文化”近年来在青年人当中颇为流行,是多元文化里一种占据很大比重的文化现象。他们用丧言、丧图来宣泄对生活的不满,抵抗并叛逆主流价值观,表达消极颓废的情绪。一方面,丧文化通过自嘲和戏谑的方式表达出人们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无力感和挫败感,丧文化成为他们的保护伞,却不能成为人们的防身器,不似治愈系文化强调其治愈的能力和目标。另一方面,丧文化通过反式鸡汤文来消解治愈系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比如“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顺便也把窗户给关了”传达出的是低落的人生观,与治愈系文化完全相悖。丧文化推崇的是靡靡之音的沉迷、自爆弱点的无力,而治愈系文化是推崇努力走出困境、重拾信心,重塑自我。表1是丧文化与治愈系文化的对比,这是图书馆进行治愈系文化建设最关键的定位。
表1 丧文化与治愈系文化的对比
3.3.2 注重治愈系的现实意义,关注它的艺术、审美特质
图书馆进行治愈系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为中青年群体建立焦虑和疲惫的疏通口,通过治愈系文化的浸润、治愈系氛围的营造和治愈系空间的设置来解除人们内心的郁结。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治愈系文化作为文艺本体的艺术和审美特质。治愈系文学作品多以细处的生活和动人的生命进行刻画,治愈系影视通过诗意唯美的画面和温馨感人的场景来打动人心,治愈系绘画通过线面的组接、色彩的变幻来引发人们的深思,治愈系文创产品则是将人们对治愈文化的体验附加于作品之上。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俏皮的动作,一句发人深思的话语,都能呈现出其自身的美学价值和存在的意义。无论何种表现形式,何种表达主题,图书馆治愈系文化建设都应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反映出文化本身的艺术美感和审美价值,并以此让更多的读者感受到图书馆真诚的人文关怀及艺术魅力。
3.3.3 创建治愈系图书馆是外在,发扬光大中国传统文化是内核
治愈系源自日本,作为一种舶来品,顺应时代的潮流进行取长补短的借鉴,建立治愈系图书馆,为我国的中青年人群呈上文化盛宴,能帮助人们涤荡心灵,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存环境。但无论是从“治”“愈”文化根源的角度,还是治愈系文化最终效果和目的的角度,图书馆创建治愈系文化都是为了发扬光大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实现古典文学的生生不息和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在中国古代,《黄帝内经》早已对“治”和“愈”分别做了阐释,“治”是医治病痛,“愈”则强调治病后的痊愈,这里的治和愈已经包含对身体病痛和心灵层面两方面医治的概念。在《四库全书》和中国地方志数据库中,也有“治愈”的出现,比如东汉时期的《太平经》一书就有相关记载,此时的“治愈”是指道教里借用超自然之力对人“救非御邪”的结果,这是将治愈从对疾病的治疗转变为宗教对人心灵“邪”性的解救,治愈的范围从身体到内心。中国道家集大成者庄子,更可谓“治愈”思想的启蒙式人物。生逢乱世,庄子认为只有精神上的解脱才能真正解除人内心里的痛苦,并用自己的一生演绎超然出世的洒脱,真正超越世间常情的羁绊,诠释“齐是非、齐生死”的人生境界。治愈系起源于日本,是日本对中国古文化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本国风格的文化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实用和审美上存在共通性。图书馆进行治愈系文化建设,从某种意义上是借着时尚的外壳,实现传递中华文明的内核,既为需要的人群拨开迷雾,也能引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欣赏、对文化精髓深入研究的热衷。
4 结语
生活的不顺和人生道路的创伤,让如今的人们倍感压力、心力憔悴。图书馆进行治愈系文化的创建,通过富于文化艺术美感的表现形式给读者带来清新和温暖,深入人们心灵的腹地,治疗人们精神上的荒凉和贫瘠,从而化解当代的精神危机。但是,这种文化的建立也容易陷入一种僵局,如人们特意而为、透露着刻意的虚与委蛇;或者是虚有其表、描绘出虚幻的理想中的美好,让人们暂时性地解脱,并没有真正激发其斗志去抗争和走出困境。图书馆进行治愈系文化的创建,不光要着眼于“愈前”,还要关注“愈后”,让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去感染和改变人们对世界的认知,用顺应时代的文艺形式和文化载体去赢得受众的持续关注,让人们在文化学习和探索的道路上走出心灵的困境,寻得真正的自由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