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图书馆助力优势学科“一流化”发展策略*
2020-07-31刘方
刘方
(徐州工程学院图书馆,江苏 徐州 221000)
1 “双一流”战略背景及地方高校的发展定位
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了我国“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原则和建设任务,标志着我国进入“双一流”建设的战略实施阶段。在此背景下,高水平高校特别是部属高校纷纷制定了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规划,“985”高校以多强劲学科为支撑,势要冲刺世界一流学科,“211”高校以重点特色优势学科为依托,以期跻身国内“双一流”高校行列。相比高水平大学,在经费支持、师资配备、科研平台等高等教育资源占据劣势的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创建大潮中只能充当着“冷眼旁观”的角色。
2016年6月15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统筹方案》印发了《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引导省内高校科学确定目标,突出优势、强化特色、创新机制、打造品牌,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建设方案》的制定,引入竞争机制、避免学科建设重复交叉,引导彰显特色优势、重视服务社会发展水平,为综合实力较弱的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可能。在争创“双一流”的洪潮中,地方高校不应该“置身事外”,应该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洞察机遇,密切依据院校的传统与特色制定对接“双一流”的学科规划方案[1],寻找跨越式发展的着力点。
2 优势学科“一流化”建设是地方高校发展的着力点
2.1 做优做强特色学科,夹缝中寻求优势突破
从世界一流大学的一流学科看,既有存在于雄霸学术界的综合性大学的“超级”学科群,也有虽蛰伏于中小型院校却在某一学科领域独领风骚的强劲学科。目前国内的“双一流”高校在参考国外顶级名校学科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本国国情,更加强调特色和创新。地方高校也可以借鉴思路,在夹缝中寻求差异性突破,长远规划面向世界、脚踏实地立足地方,充分挖掘本地区历史人文特性,开垦学术研究的“荒地”,增加学科辨识度,使之形成特色化理论体系,构建基于地域文化的特殊优势学科,做优做强优势特色学科,努力把地方特色转化成区域优势。
2.2 以服务地方为导向,培育特色优势学科体系
学科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和衡量标准,学科建设的质量直接反映了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2]。从“双一流”的建设逻辑来看,有了一流学科才会聚合成一流学科群,进而向一流高校迈进。
作为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地方高校,寻求优势学科的特色和错位发展是走向“一流化”的生命力所在,优势学科建设应以地方发展需求为外生动力,突出应用研究,解决服务地方的现实问题,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培育学科创新生产点,促进文化传承,提高学科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以新型学部制为发展导向,创建学部制下的学科前进机制,搭建学部制下的学科交互平台,为优势学科“一流化”发展夯实主导学科实力,提升院校竞争力。
2.3 以实践创新为抓手,拓展应用优势学科水平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主要职能,地方高校同样肩负着与所在地区特色及其自身发展水平相一致的人才培养任务,尤其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因此要综合考虑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发挥独特的优势,制定科学的学科评价体系,分析其收益率,集中力量配备高水平科研团队和研究平台作用于应用优势学科,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型应用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致力于发展地方特色文化软实力,在传承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扩大影响力,以创新应用为导向,着力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在应用学科上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智库支撑,从而让地方特色学科持久焕发生命力。
3 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本校优势学科建设的维度
3.1 科学评估潜力学科,锁定优势学科
判断一流学科的标准,通常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的学科排名为主要依据。ESI是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工具,在横向上是基于SCI/SSCI收录的期刊,对其收录的全球高校及科研机构的文献进行统计;在纵向的时间维度上覆盖当前并向前滚动十年的数据,且每两个月更新一次[3],对学科发展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因此可以作为遴选本校高潜力值学科的重要依据。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通过购置的ESI数据库,可以对每个学科的发表论文数、论文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等几大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寻求本校的学科排名,发现优势研究方向和科研人员,遴选潜在优势学科等方面提供较为客观的参考价值。
3.2 开展学科建设动态监测
优势学科是一个相对概念,是在一定时期内处于领先水平的学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开展学科动态监测评估十分重要。作为高校的信息资源提供和信息服务部门,高校图书馆可以为所在院校开展学科优势竞争力分析、学科动态监测评估。
动态监测首先要重视外部环境的驱动作用,根植省内政策环境、地方区域社会环境,开展学科建设动态分析,找准自己的位置,其次要依托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大数据优势、专业人员情报分析能力优势和学科服务水平,确定监测学科对象,找准本校学科发展水平与省内乃至全国高校同类学科发展差异化的原因,分析自身所处的层次,发现自身不足,找出与优势机构差异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科建设,补齐学科发展中的短板[4],并对学校优势学科开展资源配置研究,助力优势学科在所在高校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
3.3 开展优势学科评价服务
学科评价是利用相关学术信息对学科发展的现状、水平、前景和学科之间相关度进行的评价[5],它既是学科发展规划的重要支撑,又是引导高校优化学科结构,科学配置学科资源的重要依据。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信息,可以结合地方高校学科发展情况,建构服务学科特色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开展学科竞争力评价、学科影响力评价、学科发展态势分析、学科热点度分析、学科研究前沿分析等[6],促进学校产生具有学术贡献力的高水平成果,从而突出重点学科建设,凝练重点学科发展方向,为优势学科的遴选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4 地方高校图书馆助力优势学科“一流化”发展的战略举措
资源、人员和服务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三大支柱,资源为根本、人员是基石、服务即命脉。图书馆只有真正发挥三大支柱的作用才能助力优势学科“一流化”的建设与发展。
4.1 优化优势学科资源配置,提升文献支撑能力
4.1.1 优化信息资源结构,发展多元资源体系
建设一流的学科首先需要一流的文献资源支撑,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文献数量与质量、多元载体服务体系的建立,是学科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7]。优质的文献信息资源可以帮助科研人员获取学术前沿情报信息,保障学术研究的正常开展。
在地方高校文献经费有限的条件下,依照学科的重要程度优先保障重点学科学术型文献。(1)采取问卷、访谈、座谈等方式深入了解院校优势学科的带头人、教授、科研团队等重点服务对象,准确了解他们所需文献的类型、主题,了解资源使用习惯,强化分类采访意识,保全基本文献,补充特殊需求文献,揭示重点学科文献,以学科建设为目标精准采购并切实推行读者决策采购;(2)深入调研分析优势学科的核心期刊,分析文章的参考文献来源、主体分布、关联核心作者等,挖掘适应一流学科的文献需求;(3)重点保障数字资源特别是外文电子资源建设,深度挖掘基于语义聚合的网络信息资源,以满足用户的特定需求,并为优势学科的信息提取构建完备的专业学科资源服务体系[8]。(4)通过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手段实现馆际间文献信息资源共享,以弥补经费不足、资源不足的劣势,提升优势学科文献的保障率。
4.1.2 设立资源配置评估和反馈机制
根据教育经济学原理,教育资源配置要充分考虑到投入产出比例,文献资源配置也是如此。首先,高校图书馆对特定学科文献资源的人力、财力投入量是否能与学科资源产出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和社会服务效果等指标形成正比关系,需要一流院校相关专业的专家、熟悉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的社会专家参与评估;其次,图书馆文献资源是否能满足优势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学科带头人和科研团队最具有发言权,只有对馆藏资源不断地评估反馈——改进——再评估反馈,形成动态闭环,才能保障文献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建立定期评估和长效评价反馈机制,实现对优势学科文献资源配置的动态评估,是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依据。
4.2 加快建设核心学科服务能力,提升学科保障水平
4.2.1 开展针对性学科服务,嵌入科研全生命周期
优势专业“一流化”建设离不开学科服务的支撑,目前,高校图书馆已把学科服务看作是完善用户服务结构、加快图书馆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图书馆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通过多渠道服务形式,力图达到预期学科服务的效果(见图1)。学科馆员所提供的参考咨询、信息素养教育、文献传递、代查代检等服务发展到今天,已是十分成熟的学科服务方式,自2006年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提出“融入一线、嵌入过程”后,嵌入式学科服务在图书馆届得到广泛认可,其根本是将学科馆员的信息获取能力转化为服务用户能力,由“泛在”向“专业”演进,深入用户科研项目的申报、研究、成果鉴定和转化全过程,寻求科研创新路径,创新学科知识体系。高校图书馆通过科研的全生命周期嵌入,达到和优势专业教学研究紧密接轨,实现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从而助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4.2.2 提供信息交流合作平台和决策数据支持
发展优势学科建设也要做到知己知彼,一方面,图书馆要借助对目标学科的ESI、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发文量、各类排行榜排名情况、官方评估情况等统计分析,结合多种分析工具及评价方法、设计评价比较指标体系,预测优势专业核心科研人员未来其对学科的贡献值[9];另一方面,图书馆要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合作交流软硬件环境,建立以研究包间为基本服务单元的信息共享空间,促进研究者之间的研究互动交流;建立学科化服务智能平台,及时解答咨询、提供信息检索、协助获取馆外文献,捕捉学科建设前沿动态;再一方面,图书馆还要了解相同学科优势院校乃至国内外一流院校的行业动态,通过搜集各类信息平台,获取相关信息及数据,再进行信息整理、筛选、加工,以有效事实数据形式呈现给相关科研院系或团队,缩小与一流学科的差距。
图1 图书馆学科服务流程
4.2.3 建立基于学科服务的图书馆联盟
尽管地方院校在创建一流学科上倾注了诸多努力,但是仍存在优势学科资源配置不足、学科服务平台不全、学科运行机制不畅、学科服务内容不深入、学科馆员业务水平追赶不上用户需求变化等现实问题,单纯依靠自身力量“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有借助外来力量,根据相同或相近学科,建立基于学科服务的馆际联盟,实现跨地区、跨机构、跨学科的服务联合[10],才是加强图书馆助力优势学科“一流化”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地方高校学科服务可以通过馆际合作联盟寻求合作资源和伙伴,推出学科情报分析、学科态势分析、学科评价分析、学科数据分析等联合服务产品[10],对标竞争对手找准自身差距,补齐学科服务短板,加强学科服务供给能力,全面把握一流学科的特征,促使被服务学科就可以依托本校图书馆提供的学科评价分析来掌握更多促进学科建设的信息,增加学科竞争力。
4.3 打造素质过硬的学科服务团队,提高学科服务水平
学科馆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是服务优势学科“一流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地方高校图书馆打造素质过硬的学科服务团队重点在于遴选兼顾学历、学科背景和情报服务能力的学科馆员,提升其学科服务能力和创新服务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根据本校优势学科专业,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既要有图书情报方面的人才,也要有计算机、统计学等相关专业的人才,增加“专业”学科馆员数量。(2)在图书馆现有馆员中,把传统的咨询服务人员和专业学科服务人才区分开来,把专业能力过硬的人员集中在核心业务部门,通过支持学科馆员积极参与专业学科领域的各种培训,了解学科发展态势,把握学科领域发展前沿与方向,有针对性地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加专业的情报信息服务。(3)建立学科馆员工作评价与绩效奖励制度,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科馆员的服务质量,建立双向评价制度,从图书馆和服务对象双方面评估学科服务馆员的服务态度、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9];根据学科服务成果和助力科研的效果实行绩效奖励制度,激发学科馆员的服务热情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