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健康教育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焦虑情绪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2020-07-31王丽
王 丽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郑州 450000
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喉科常见急症之一,其发病较为突然、且为原因不明的单侧或双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伴有耳鸣、眩晕等症状,发病前多无先兆,发病时患者的听力可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下降至最低点,造成听力障碍,给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不便[1]。目前临床针对这一疾病多采用高压氧、血管扩张剂等方法,但治疗效果有待提高。发病后大多患者常出现害怕、焦虑等应激反应,甚至担心长久性失聪,而影响预后。有研究发现,辅以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的治疗与预后具有重要作用[2]。因此,本研究将在突发性耳聋患者治疗期间,应用系统化健康教育,探求其对患者焦虑情绪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16年8月—2019年2月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作研究对象,共95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男24例,女23例;年龄31~72岁,平均年龄(55.81±3.36)岁;单耳耳聋患者35例,双耳耳聋患者12例;病程1~8 d,平均病程(3.42±1.25)d。观察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32~73岁,平均年龄(56.86±3.71)岁;单耳耳聋患者37例,双耳耳聋患者11例;病程1~7 d,平均病程(3.69±1.68)d。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本次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①均符合2015版《突发性耳聋诊断和治疗指南》[3]相关诊断标准;②均自愿参与本项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③无合并心脑血管器质性病变等疾病。(2)排除标准:①智力障碍、语言沟通障碍;②依从性差者、未遵医嘱用药的;③伴有精神系统疾病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予以指导用药、合理作息、健康教育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健康教育干预,主要内容包括(1)强化健康教育:耳朵是人体极为重要的器官,由于疾病的突发性和对疾病的认知不足,患者发病后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焦虑、害怕等负性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干预时选择适当的交流方式,比如肢体语言交流、书写交流、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或观看科教片等方式,将疾病发病原因、危害性、治疗措施、防护示范等内容详细向患者讲解清楚,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告知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可提高治愈率;并告知患者生活中若出现突发性耳鸣、耳堵塞感、眩晕及听力下降等症状要及时就诊,还有长时间佩戴耳机、长时间待在高分贝场所及挖耳等一些不良的用耳习惯带来的危害,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指导用药。(2)情志护理: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可选择面对面交流,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交流过程保持态度温和,给患者亲切信任的感觉,时刻关注患者心理变化并采取针对性心理干预,让患者充分表达内心真实情感,护理人员要认真倾听患者主诉,了解患者当前困惑,并通过写字、手势等多种途径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对存在的顾虑予以安慰、疏导,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3)环境护理:提高患者住院环境的舒适度,定时打扫、更换床单、开窗通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卫生干净整洁,以一个温馨、良好的环境帮助患者改善心情。(4)行为活动护理:护理人员可通过行为活动干预帮助患者排解不良情绪,指导患者进行肌肉松弛练习或帮助患者按摩,达到放松全身肌肉、放松身心的目的;播放舒缓音乐或眺望远方,指导患者进行冥想练习,消除患者焦虑、紧张感。(5)随访: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可通过电话或微信平台进行不定时随访,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患者病情恢复情况,掌握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并根据病情近况适时调整干预方案,给予指导意见;通过微信平台推送突发性耳聋相关预防及保健知识,嘱咐患者改掉掏耳习惯,避免长时间使用耳机,减少待在噪音环境中,远离高分贝场所,尽量减少电话接听频率和时间;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饮食以低盐低脂、清淡为主,忌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戒浓茶;防止水渍进入耳朵;加强身体锻炼,适当运动,预防感冒,尽量降低生活环境及不良习惯对耳膜造成的伤害。
1.4 评价指标
(1)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4]对患者焦虑进行评定:该表由20个项目组成,每项症状按1~4级评分,分界值为50分,分值与焦虑程度呈正比。(2)治疗依从性:于干预1个月后,采用自制治疗依从性量表评估,该表克伦巴赫系数为0.826,包括按时用药、配合治疗、合理饮食、适当活动、定期复查,总分100分,80~100分为完全依从,60~79分为部分依从,<60分为不依从,依从性=完全依从+部分依从。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SAS评分
干预前,两组SAS评分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SAS评分对比(±s) 分
组别对照组(n=47)观察组(n=48)t P 干预前57.12±2.24 56.23±2.68 1.754 0.082干预后49.78±2.96 38.54±2.15 21.209 0.000 13.556 35.671 0.000 0.000 tP
2.2 依从性
干预后,观察组依从性为87.50%,对照组依从性为65.9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依从性对比 例(%)
3 讨论
为适应社会发展,人类面临的精神压力也逐渐增大,造成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不良情绪是诱发突发性耳聋发病的重要原因,同时长时间佩戴耳机、掏耳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突发性耳聋数量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5]。目前临床治疗突发性耳聋多采用药物治疗和机器辅助治疗等方式,但效果并不理想。
临床实践证明药物治疗的同时辅助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减少患者负性情绪,加强自身调节能力,提高患者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起到预防突发性耳聋的发病的作用[6]。常规护理干预虽然在治疗上可以提高治疗效果的有效性,但针对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效果不是很理想。研究发现患者心理的变化会通过内分泌、神经等方面影响病情发展,即负性情绪程度越严重、听力降低程度也越严重,因此护理过程中应重视患者心理问题[7]。部分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后,其害怕、焦虑等不良情绪仍未改善;另外,部分患者随着病情好转,一些不良用耳习惯又提高疾病的复发率,因此为进一步提高预后,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尤为重要。近年随着护理模式的发展,系统化健康教育逐渐应用于突发性耳聋的辅助治疗中,且取得较显著效果。系统化健康教育护理理念是以人为本,在此基础上为患者提供系统、全面、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除常规护理外,进一步强化患者心理健康问题,帮助患者纠正不良用耳习惯,促进病情恢复。本研究中,观察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表明,系统化的健康教育可以减轻或消除患者焦虑等负性情绪,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改善患者病情。究其原因:护理人员通过向患者讲述该类疾病的病因、治疗方式、预防措施及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从而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与了解,提高治疗配合度,并让患者意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利于病情恢复;针对治疗期间患者出现的不良心理情况,护理人员通过交流及时掌握患者心理变化,并予以疏导、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消除或缓解其不良情绪的主观因素,帮助患者重建健康、积极的心态,增强患者治疗信心,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另外通过随访形式加强患者自我调控意识,达到改善病情,提高预后目的[8]。
综上所述,突发性耳聋运用系统化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提高患者治疗信心和依从性,促进患者改善病情,具有临床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