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科研训一体”视域下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机制与工作策略

2020-07-30吴青华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34期
关键词:工作策略

摘要:“教科研训一体”是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近年来开展工作的主体思想。区教师发展中心从组织架构、目标导向、机制创新等方面真正落实“四位一体”:学习资源中心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力量,中学研训部、小学研训部、幼教研训部实现科研、教研、培训融合的业务职能,夯实多元开放研训体系,并通过课题、课程、课堂等载体实现“教科研训一体”的最大效能。

关键词:教科研训一体;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机制;工作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12A-0044-04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江苏省于2012年启动了省级、国家级示范性教师发展中心的评估工作,要求各区县整合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教科所、电教馆的职能和资源,建立四位一体的教师发展中心,实现區域内的教科研训一体化。同年,南京市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被评估为省级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由此更名为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着力优化教科研训一体化的组织机制和工作策略,促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教科研训一体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教科研训一体”需要阐明教育教学、教学研究、教育科研与师资培训之间的逻辑关系,“教育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学效果的行动研究,“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科学方法,“教师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路径,信息技术为教学研究、教育科研、教师培训提供技术手段与新式平台[1]。“教科研训一体”是指诸要素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形成整体,解决新时代教育发展变化后教师培养遇到的新问题的模式。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科研培训机构应充分整合教学研究、科学研究与培训的资源,承担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指导及教师培训的任务,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二是研训管理者要以课程、课堂研究为载体,以课题、项目研究为抓手,进一步探索教科研训一体化的运行模式;三是研训学员要在“研”中“训”,“训”中“研”,形成正确的专业理解,具备关键的专业能力。其基本特征如下:

一是主体性。研训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但是研训活动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确立了研训工作的主体,就会避免主体的虚空,避免实践的虚化[2]。

二是综合性。中国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非常重视教研系统的支持,往往忽略科研系统的作用。研训工作要充分发挥教育科研、教学研究、教师培训的不同功能,探索“研训融合”的运行策略,从认知、情意、行动三个维度,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

三是实践性。对于教师的培养,我们应坚定不只追求“有名”,更要追求“有用”的培养目标。要改进理论与实践脱节、内容与形式分割的培训方式,提倡“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理念。

二、“教科研训一体”视域下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机制

阐明教研、科研和培训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建立教师发展中心的实际需要。如果不弄清内部关系,就不可能实现教研、科研、培训的深度融合,也无法实现建立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的目的。我区教师发展中心通过组织机制、目标机制和运行机制的不断创新,努力追求“教科研训一体”的工作价值。

(一)理顺组织架构,奠定“教科研训一体”的工作基础

1.机构重组。我区教育局为了顺应示范性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的创建要求,基于教学构成的综合性、系统性要求和教师专业成长规律性要求,改革了原区教师进修学校(现为区教师发展中心)的内部机构,将教研室、教科所、培训处合并组建为具有“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中小幼研训部,构建了中心统筹、区校对接、循环推进的运行机制,实现了区域教研、科研、培训工作的对接融通,确立了“部门工作一体化、教师研训课程化、课题研究课堂化、教学研究项目化”的工作理念。

2.职能转型。针对新时期研训工作的改革方向,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的职能发生了一些变化。一是重研究。由单一的课例研究、课题管理、继续教育管理转变为“一体化”的教师发展研究。通过项目组合作攻关的形式,聚焦教育教学和教师发展中的真问题,开展基于问题的项目研究,提升学习、互动、研究的质量与水平。二是重引领。配合区教育局,通过建章立制、搭建平台等方式,引领学校和教师聚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立足校本,点面结合,人人参与,形成区域教育教学特色。三是重服务。在保证区域正常的研训秩序的同时,根据基层学校的需求,建立项目帮扶、教师发展、成果展示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3.制度创新。制定《鼓楼区中小幼教师研训工作规程》,明确教师研训的工作规范和程序。建好一套区级教学研究组织,成立“鼓楼区教学改革专业委员会”,统筹、规划、引领全区教学改革工作。建立“鼓楼区教育发展专家智库”,为区域教育改革、教师发展提供专业的支持,思想的引领。成立“名师工作站”,创建名师参与教师研训的机制,每学期为名师搭建展示平台,分享名师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更好地引领全区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理顺工作目标,明确“教科研训一体”的工作方向

1.力争区域课改协同化。我区课程教学改革注重结合党和国家的教育发展理念,结合新课改的基本要求,结合鼓楼区教学的实际,结合各学段学生成长的规律,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从学生出发,与学生共成长”的新理念。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为学生的学习”这一核心主张,出台了《鼓楼区教学改革行动计划》《鼓楼区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鼓楼区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鼓楼区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指导意见》等文件。这些顶层设计避免了课程教学改革的盲目性、单一性、碎片化、低效化的问题。我们在做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时,注意给学校留有充分的创造空间,既有统一的教学要求,又鼓励和支持校本化的教学创新[3]。

2.力求教学研究项目化。我们结合学校和教师发展需要,确定教学改革实验项目,通过专题调研、项目论证、自主研究、观摩研讨等多种方式,促进更多的学校和教师投身教育教学研究中,有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区域学科研训继续以项目研究为载体,促进研训模式的转变,努力将教学研究的现代元素与传统经验结合。通过学科核心组,从教师备课、课堂教学观察量表的运用、课堂教学分析评价、教学问题对策方案、课堂教学行为跟踪、整理提炼形成课例研究报告等六个步骤着手,进行持续研究和观察,提高学科课堂教学品质。

3.力行教师研训课程化。区域研训和校本研训以一线教师为主体,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为目标,基于教师的发展需求,学校或区研训员与教师合作开发具有明确目标、适切内容、有序实施和恰当评价的研训活动课程。专题研训通过筛选问题—确定课题—思考与实践—提炼成果等四个步骤,提高研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出一条研训工作课题化、学科研训课程化的研训模式。

4.力促教师发展梯队化。按照教师的业务成熟度定制不同的研训课程和研训方式,发展教师梯队。职初教师区级研训课程分为公共课程和学科课程,力争使职初教师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得到提高。骨干教师研训突出自主性、参与性、互动性和生成性,以菜单的方式开设课程,骨干教师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开展实践研究。研训工作也十分重视行动的转变,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质变,提高教师對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和研究能力,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理顺研训员职能,保障“教科研训一体”的工作效能

研训员是县级教师发展中心开展工作的责任主体,他们整合了原来教研员、科研员和培训员的工作职能,需要转化角色认知,创新工作方法,保障“教科研训一体”的工作实效。

1.以“平等中的首席”身份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研训员要有科研意识和课程意识,在课程实施中悉心指导,优化教师教学行为,有效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做问题的引领者、讨论的参与者、评价的组织者,和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提升,真正成为教师成长的学习伙伴。

2.以课程实施与课题研究为载体引领教师思考。研训员要指导教师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操作策略,在课程实施与课题研究中,通过优秀的课例或案例来感受、分析、领悟,进而做到举一反三、迁移运用。

3.悉心指导,善做“伯乐”,为人才成长搭建平台。研训员要有意识地发现和发掘有潜力、有创造力的优秀教师,重点培养其独立教研和科研的能力。有意识地引导教师主动地、个性化地解读教材,形成自己独特的、开放的、创新的教学思想,使这部分教师快速成长起来,不仅能引领本校学科组的发展,还能在区域学科组建设中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4.热心服务,倾听心声,真诚细致地服务基层学校。研训员在发挥好“引领”作用的同时,更要做好基层学校的服务工作,通过走基层、访师生,了解一线学校和师生的需求,特别是教师发展的科研需求、培训需求、教研需求,把需求转化为自我发展的动力。

5.完善网络研修平台,拓展教师研训途径。研训部与资源中心结合,推进网络教研、网络评课活动,突破传统教研的时空限制,提高教研活动的互动性与实效性。尝试省市级课题的网上开题论证会、网上课题中期报告会、网上结题鉴定会等。构建网上、网下相结合的研修模式,提高教师培训效率。开设学科博客论坛,开展教师博客之星评比,利用网络实现教师与自我对话、教师与同伴对话、教师与专家跨时空对话,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教科研训一体”视域下县级教师发展中心的工作策略

基于我区教师发展中心部门功能的整合、运行机制的创新,以及对“教科研训一体”的基本认知,我们不断探寻“教科研训一体”的工作路径与工作方法,为鼓楼教育的“内涵发展”和“品质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一)基于调研,精准提供专业服务

为了提升服务的精准度,我们首先进行了相关的调研,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教师中,及时了解基层学校领导和教师对研训部的工作需求,明确每一个阶段的研训内容和研训方式。二是针对基层学校的学科发展需求,研训部有计划地组织相关学科研训员和名师,深入相关学校进行学科问题诊断,帮助学校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培养学科发展领军教师等。三是深入基层学校发现教学管理或教育教学研究的优秀成果,搭建平台,全区分享。

(二)教研创新,提升三级研修品质

新时代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给研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探索研训工作的“五个重大变化”:从案例研究模式到课程学习模式;从关注统一研究,到关注教师的个性化服务;从单纯注重教材和教学方法,到注重学校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管理的研究;从以“教学”为中心,到以“学习”为中心;从基于经验研究,到基于事实和数据的研究。二是建构三级研训网络格局:区学科指导组负责规划全区本学科(或本学段)的研训主题方案,开展区级研训活动;以教学片为单位,片内各校学科教研组长为成员,推举其中一名任片中心组组长,在区学科指导组指导下,开展片内教学与教研工作,组织适性强的片内教学交流活动;各学校分学科、分年级建立教研组和备课组,教师人数较少的学科,在研训员指导下跨校建立片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落实常规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活动[4]。

(三)优化载体,破解教学改革难题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需要区校协同创新,形成推进教学改革的共振力。一是强调以校为本,实现教、研、训一体化的功能。在全区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开展“探讨小问题、研究小课题、培训小课程”活动,努力寻求“小问题”后的“大智慧”,“小课题”后的“高策略”,“小课程”后的“真素质”,引导广大教师立足教学,解决教学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5]。二是建立区教学管理与研究人员专题研修班。围绕区域教改命题和教学问题,全区分管教学、科研的校长和主任通过教育科研和课程建设的专题学习,推进“哲学思考—教改主张—教改策略”一体化的实践,借用案例研修,理解教学改革的情景性与复杂性,优化各校教学常规管理。

(四)拓宽渠道,全面提升教师素养

英国著名学者斯滕豪斯(L. Stenhouse)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师发展中心需从这几个方面不断优化教师专业发展的载体和路径:一是聚焦“学生学习研究”,建设一批名特优师领衔的专题性研究共同体,特别是“与高校共同研究”“与先进区域合作研究”等系列制度建设,优化名师成长机制。二是组织好跨校结对,培养职初教师,发展骨干教师。三是按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重视教师的专业表达。适应期教师注重教育教学日志、工作总结的撰写,熟练期教师强化经验描述、教学设计,成熟期教师着重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创造期教师着力课题(项目)研究报告、教育教学论文的撰写。

(五)评价引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我区坚持多样化的教学视导和教学质量监测工作,努力促进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一是形成专项教学调研制度。在调研内容上,突出“课堂观察与改进”“学科规划与管理”“作业设计与应用”“质量监控与评价”等主题。在活动方式上,将集中下校、菜单式下校和个性化自主下校有机结合,既抓全区面上的各个学校,又突出重点,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特殊需求。二是建立区域性教学质量评估、提升与保障机制。坚持“全科评价”,进一步探索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和评价方式,健全学生学业质量监测机制。

多年以来,我区坚持“教科研训一体”的工作理念,努力构筑鼓楼研训的思想高地、研究高地、创新高地、质量高地,形成了一批特色化、系列化的课改物化成果,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和较强实践研究能力的名教师。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或困惑:“教科研训一体”对研训员的专业要求很高,研训员不仅要有丰富的教研经验,还需要了解前沿的教育科研理论,掌握基本的教育科研方法,具备课程设计与实施的能力。另外,上级业务部门和部分基层学校的机构没有重组,也给区域教科研训工作一体化实施形成了障碍。这些都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徐伯钧.微课题研究:县域教科研训一体化的有效途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12):22.

[2]吴刚平,余闻婧.论基于教师改变的校本教研[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1-43.

[3]南京市鼓楼区教育局.为儿童的学习:教学改革的质量追求[C].2016年江苏省小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现场观摩研讨活动论文集,2016:75.

[4]刘扬波.名师工作室助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11):6.

[5]尹在翠.让备课组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7):20.

责任编辑:赵赟

The Construction Mechanism and Work Strategy of County-level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Training”

Wu Qinghua

(Gulou District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 Nanjing 210013, China)

Abstract: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training"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work carried out by the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 of Gulou District, Nanjing in recent years. The District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 truly implements the “four in one”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goal orientation,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 the learning resource center provid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pport. The middle school research and training department, elementary school research and training department, and preschool education research and training department realize integrated function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eaching research, and training, consolidating a diversified open research and training system, thus achieving the maximum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training" through subjects, courses, classrooms and other carriers.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training; county-level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er, construction mechanism, work strategy

收稿日期:2020-10-12

作者簡介:吴青华,南京市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南京,210013)小学研训部主任,高级教师。

猜你喜欢

工作策略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问题与策略初探
医学类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策略探析:基于各年级学生特点
“以生为本”理念下的高中班级管理工作研究
提高博物馆宣教工作的策略分析
党的群众路线指导下如何做好基层党建工作
关于做好高中班主任工作的几点建议
我国职业院校德育存在的问题之我见
浅析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工作策略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
浅谈新时期中职学校班主任的工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