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论》新教材中“重要意义”现象的哲学思考

2020-07-29陈九双

高教学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实践意义高校思政课概论

陈九双

摘  要:高等院校思政课《概论》新教材中“重要意义”现象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值得研究的真问题。它在思政课教材的诸多具体问题中和具体的理论问题中频频彰显。它何以分裂为两个子问题——“理论意义”问题和“实践意义”问题?需要对其文本字面意义以及其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真意”进行梳理。进而提出问题:理论是从哪里来的?理论又将回到哪里去?并从哲学的视角进行追问。研究《概论》中“重要意义”现象给予我们重要启发。应该说这对于教师把目标定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对于高校培养既传承人类文明又创新人类科学技术知识的创新型人才、对于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等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重要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3-0174-05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ory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phenomenon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it is a universal true problem worthy of studying. It shows up frequently in many specific problems and theoretical problem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aterials. How can it be divided into two sub-problems --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t is necessary to sort out the literal meaning of the text and the "true meaning" contained between the lines. Then it raises two questions: where does the theory come from? Where does the theory go back? And inquiry from the philosophical Angle. The study of the phenomenon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gives us important inspiration. It should be said that it had th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at the target for the teachers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spirit and practice ability, for the university culture inheritance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human knowledge of the innovative tal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for building our country into an innovative country and so on all.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significance;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一、《概論》新教材中“重要意义”问题的提出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通用新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全书共有十四章,其中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章均有“某某重要意义”或者“某某历史地位”现象。其他各章节虽未直接显现“重要意义”的文本,却异曲同工地蕴含着“某某具有重要意义”的现象。所有这些充分说明《概论》新教材中“重要意义”问题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也是一个从哲学的视角很值得进行研究和很有必要探讨的“真”问题。因为哲学从来就是研究普遍性问题的,而且往往是从“问题的哲学”上升到“哲学的问题”[1],进而揭示其蕴含的内在规律性。无独有偶,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在市级、省级、国家级的课题项目的科学研究中,也往往涉及到“某某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问题。我们要对这些“比较具体课题的重要意义问题”进行挖掘,从哲学逻辑思维上来说,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逻辑思维过程,那么这里作为演绎前提的一般规律是什么呢?这就迫使我们思考理论的重要来源性问题及其重要指导性问题。一句话,我们对高校思政课新教材中普遍存在的“重要意义”现象不能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反而更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归纳。这些从哲学逻辑思维上来说,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逻辑思维过程。只有先归纳,才能后演绎。只有找出其中的一般规律,才能有效地指导我们实践课题的科研工作。我们研究高校思政课新教材中普遍存在的“重要意义”现象,旨在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为教学质量提升与科学研究服务,也有助于师生追根求源的“问题意识”的思维提升,更深层次地揭示出大学之大不仅仅在于传承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更在于创新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砖添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服务,为把我国建设成为掌握世界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国家服务。

二、 《概论》新教材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何以彰显

(一)《概论》新教材诸多具体问题中的彰显

在《概论》新教材的第14-16页,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讲毛泽东思想在八个方面,“以其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2]P15这是其“理论意义”。在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的段落中讲到“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2]P16这是其“实践意义”。

在《概论》新教材的第41-42页,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2]P41-42这是其“理论意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于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2]P42这是其“实践意义”。

在《概论》新教材的第189-192页第三节第一条中讲“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2]P189-190这是其“理论意义”。第二条“新时代的精神旗帜”和第三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2]P190-191,这是讲其“实践意义”。

像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这里不在赘述。由此,我们顺理成章地不完全归纳出两个方面的问题,即“重要意义”问题内在地包含着“理论意义”问题和“实践意义”问题。当然“重要意义”问题还有其他意义,例如“方法论意义”、“世界意义”、“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社会意义”等。实质上,有时候我们干脆就把“重要意义”问题简单地区分为“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是因为它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二)《概论》新教材“五大”具体理论中的彰显

纵观整个《概论》新教材,从前到后依次呈现出作为我们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五大”科学理论,它们之间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一脉相承”就是“坚持与传承”,“与时俱进”就是“发展与创新”,体现了我们党长期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初步建设、社会主义改革、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时期伟大实践中的伟大理论创新,真真切切地体现了我们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以“继承”与“创新”为灵魂的“理论意义”问题。实质上,这五大理论既是在解决各自不同的时代课题的伟大实践中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又有的放矢地有效指导了各自的伟大实践。

中国人民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理论成果和物质成就。特别是关于调动一切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关于走中国自己工业化的思想及其他重要理论成果等等;所有这些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中國人民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完成了对“文化大革命”的拨乱反正,做出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邓小平以极大政治勇气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改革精神,提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决策和重要论断,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国人民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面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严峻形势,面对当今世界和中国的新变化对长期执政的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提出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中国人民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深刻认识和回答了在当今中国新的工业化时代人与自然不和谐与日俱增的情况下,中国要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以及怎样发展的问题。这三大理论是指引中国人民“富起来”的伟大理论。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们顶住了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中国内经济增长压力较大和国际各种领土主权矛盾严峻挑战的双重压力,开拓了“一带一路”向西发展战略,使中国的开放进一步扩大,又实行了“四个全面战略”,使中国的改革进一步深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行动指南,是指引中国人民“强起来”的伟大理论。

以上简要分析,不仅鲜明地再现了“重要意义”现象中“理论意义”问题的“继承”与“创新”的灵魂,又从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里程碑的质的飞跃实践中,再现了“重要意义”现象中“实践意义”问题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之精髓。

三、《概论》新教材中“重要意义”问题何以分为“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不难从字面上归纳出“重要意义”问题可以分裂为“理论意义”问题和“实践意义”问题。所谓的“理论意义”,在于理论的创新,在于该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什么,丰富了什么,发展了什么,深化了什么,推陈出新了什么。所谓的“实践意义”,在于强调从实践经验中上升的理性认识,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有何指导意义,亦即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是否成功了。熟知并非真知,这些看似常见的“问题中的哲学”,却蕴含着深层的“哲学中的问题”,更需要我们像“在黄昏中起飞的密涅瓦的猫头鹰” [3]那样进行不断的反思和追问。它蕴含着两个问题:科学的理论是从哪里来的?费尽千辛万苦得来的科学理论又要回到哪里去?这也就是“重要意义”问题何以分裂为“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深层问题。

首先,理论是从哪里来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中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4] 这就明确告诉我们: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质上,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就阐述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的根本问题,也就是认识依赖于实践。“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5]P284革命导师为我们指明了“行而知之”的大道理,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既要勇于实践,注重调查研究,又要注重学习理论,善于对实践经验进行提炼总结。对于这些实践经验、历史经验、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不在于简单地重复与继承,而在于有所创新,破旧立新,推陈出新,讲前人、别人没有讲过的话,在于它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什么,丰富了什么,发展了什么,深化了什么。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重要意义”中的“理论意义”问题的意蕴。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在于创新,教师教育学生的灵魂在于创新。当今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的核心就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的竞争。

其次,理论又要回到哪里去?即理论的价值何在?理论既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也是从间接经验中推陈出新的新知,但是人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真正目的,并不在于成为在亲朋好友面前炫耀的资本,也不在于成为茶余饭后谈话的材料,而在于让理论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发挥其对实践的向导作用,学以致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5]P292“理论若不和革命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6]这就是《概论》教材中“重要意义”现象背后隐藏着的“实践意义”问题的意蕴。

四、《概论》新教材中“重要意义”现象的启发

《概论》中“重要意义”现象对我们具有重要启发。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大师。大师之大,不仅在于具有传承人类文明的资格和本领,而且在于旨在培养具有创新人类科学知识与技术的人才。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创新对于民族、国家的意义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极端重要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五大”理论既是从血与火、成功与失败的实践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又有效地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所以我们要充分确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首先成为基础理论积淀深厚的具有传承人类文明本领的大师,而且要成为善于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信仰者与践行者。

(一)要充分确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自信

理论的创新并非轻而易举,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也并非简简单单。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能够有效地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設,还有一个“怎样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既有“内容上”的中国化,又有“形式上”的中国化问题。前者就是实现“结合”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并创新出新的理论,后者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民族语言阐述马列主义,揭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的内在联系与规律,使之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精神、中国思维和中国文化之特色。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就必须既要“吃透理论”又要“搞清实际”,而搞清实际就需要深入实际进行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尽可能多地从实践中获得十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然后运用头脑这个“加工厂”对获得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5]P291的加工制作。当然离不开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也离不开哲学的“由具体到抽象再到思维的具体”的辩证思维。一句话“要搞清实际”十分不易,而要从堆积如山的材料中抽象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更弥足珍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党和人民历经改革开放40年和新中国成立70年的伟大实践中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财富,是符合当今世情、国情、党情而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既不忘老祖宗,又要讲新话,坚定不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2]P301。

(二)要充分认识创新及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要培养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而不是培养只会循规蹈矩、人云亦云的奴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7]也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8]古往今来,实践创新、思维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从来没有停止。哪个民族创新了,哪个国家创新了,哪个科学家创新了,就会不断地显示出对这个科学家、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辉煌的荣耀。

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的民族,古有“指南针、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今有“微信”、“支付宝”、“共享单车”、“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四大发明”。据中央电视台报道,2016年科学技术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为52.6%,2017年科学技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57.6%,提高了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过去说生产工具、今天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第一标志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先进的生产工具是从哪里来的?毫无疑问,离不开科学技术和创新型人才。与其说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贡献最大,不如说创新及创新人才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贡献最大。所以,我们要毫不含糊地明确:高等教育就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要朝着创新性教法和研究性学法的理念转变,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的灵魂也应该在于创新,评价专家学者以及科技人才的真正标准也应以是否创新为标准。可以说当今中国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创新,创新成为时代精神的核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创新。”[9]

(三)思政课教师要注重马列主义的继承与创新

思政课教师要注重吃透理论,首先就是要吃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这是原汁原味地不折不扣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传播给学生的现实需要,也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实践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唯物史观等烂熟于心,才能运用类比、比喻、案例以及通俗易懂的形象化的语言,使抽象的道理通俗化、具体化、大众化。其中“具体化”是需要下一番功夫和真正管用的教学方法。要吃透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就要系统地研究性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等,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坚实根基。而马列经典著作中的必读书目也是绕不过的,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反杜林论》、《德意志意识形态》、《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自然辩证法》、《哲学笔记》、《谈谈辩证法》、《实践论》、《矛盾论》、《邓小平文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等。所有这些都有着“理论意义”问题赋予教师的传承知识、创新新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使命。

(四)思政课教师要勇于实践,学以致用

毫无疑问,我们学习科学理论的目的不是哗众取宠而是学以致用。具体地说就是指导学生的学业与就业创业,就是指导师生的科学研究,为地方党政有关决策部门提供政策措施的客观依据和理论基础。在教学中,我常常以自己的现身做法引导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承担省级、市级调研课题的过程中,要明确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实践活动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而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也只有从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中来。要努力走出书斋,到实践中调查研究。要勇于实践,知难而上。

综上所述,长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发现了教材中普遍存在的“重要意义”现象,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真问题。通过分析其在《概论》教材的具體问题中和具体的理论问题中何以彰显,从而归纳总结出“重要意义”现象的“理论意义”问题的理论传承、创新之美和“实践意义”问题的实践指导之美。从哲学的视角追溯了“理论是从哪里来的”问题、“理论又将回到哪里去”的问题,旨在既从书本中去验证我们所抽象出的“重要意义”“问题的哲学”上升到“哲学的问题”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问题,又在该研究的启发下回到思政课教学的现实中,真切地体现从调查研究中获得理性认识,而科研实践活动、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创文”实践活动等均需要这些理性认识的有效指导而减少其盲目性。应该说这对于教师把目标定位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于高校旨在培养既传承人类文明又创新人类科学文化的人才等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曙光.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应有的现实性与超越性——一种基于人的存在及其历史境遇的思考与批评[J].中国社会科学,2006(4):36.

[2]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04(6):15,16,41-42,42,189-190,190-191,301.

[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杨,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79-06(1):14.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05:839.

[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06(2):284,292,291.

[6]斯大林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99-200.

[7]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2-11-8:14.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9]习近平.党的十九大文件汇编[G].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11:18.

猜你喜欢

实践意义高校思政课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艺术概论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艺术概论
形体礼仪课对大学生自我素质提升的实践意义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品管圈降低肿瘤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的实践意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