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2020-07-29范正平郭真瑞邱如燕

高教学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红色文化

范正平 郭真瑞 邱如燕

摘  要:红色文化是培育时代新人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将本土红色文化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党团教育、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引导青年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四个自信”,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关键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3-0170-04

Abstract: Red culture is the best textbook and nutrient for cultivating newcomers of the era, and it is a valuable asset to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local red culture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he activities of curriculum teaching, Party education, second classroom, social practice and campus culture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And young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guided to inherit the red gene and strengthen the "four self-confidences" to become a socie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qualified builders and reliable successors of the cause of doctrine.

Keywords: red culture; integr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exploration; thinking

2013年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主持召开群

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座谈会时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中国革命历史同样是培育时代新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好的教科书和营养剂。红色文化见证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艰苦探索、英勇斗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生动的中国革命史、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教科书;红色文化提炼和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理论和革命精神,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都闪烁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怀的光芒,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好营养剂。而本土红色历史文化,因空间上的接近,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更方便高校组织实施。将本土红色历史文化因地制宜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吸引力和说服力,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

一、泸州本土红色文化概况

(一)泸州本土红色文化概况

四川省泸州市位于四川省与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四省市结合部,中国革命的红色历史在这里留下了永恒的缅怀和记忆,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在泸州与贵州交界的赤水河畔毛泽东书写了军事指挥生涯得意之笔——四渡赤水出奇兵;护国战争中朱德元帅在泸州棉花坡战役一战成名,并于1916年-1920年间驻防泸州,除暴安良、救民水火,留下一段段佳话,同时,在泸州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发生重大转变;1926年12月1日,杨闇公、刘伯承等领导泸州起义是党领导武装斗争的最早尝试,成为南昌起义的预演;泸州也是恽代英等传播新思想、培养革命人才的摇篮地。据最新的研究表明,在叙永县石坝(石厢子)彝族乡召开的“鸡鸣三省”会议(又称石厢子会议)是著名的遵义会议的继续,是重新确立毛泽东正确军事指挥的重要会议。

红色历史在泸州留下了许多革命史实和文物古迹,如护国战争遗址——棉花坡古战场遗址及指挥部、护国岩摩崖石刻;朱德元帅驻防泸州遗址——况场朱德旧居、东华诗社旧址——朱家山;恽代英在泸州传播马克思主义、组建青年进步社团遗址——川南师范学堂、忠山亭;红军长征四渡赤水遗址——太平渡口、二郎渡口、石厢子会议(鸡鸣三省会议)旧址、白沙会议旧址;泸顺起义旧址——龙透关以及泸顺起义陈列馆等文物点。据统计,泸州市革命遗迹遗址多达1200余处。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处、省级1处、市级1处;有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况场朱德旧居陈列馆、鸡鸣三省会议陈列馆、泸顺起义陈列馆4座红色主题陈列馆,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鸡鸣三省会议陈列馆、泸顺起义陈列馆3个景点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二)泸州本土红色文化精神内涵

红色历史在泸州不仅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如紅色史实和文物、遗迹等,也留下了永恒的精神文化,如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爱国情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忠诚为民的根本宗旨、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等。这些红色精神文化是伟大民族精神和党的光荣传统的生动体现,是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鲜活教材,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

第一,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四渡赤水”的征途中,是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向前,“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成功突出重围,跳出包围圈,成为红军长征由被动转向主动的重要转折。第二,爱国主义崇高情怀。红军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拯救国家民族于危难之中;朱德元帅在泸州铁血护国、激战棉花坡是为了挽救共和,保护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泸顺起义是为了策应北伐,推翻反动军阀统治,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恽代英在泸州传播马克思主义、组建青年进步团体,是为了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找到一条新路。第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四渡赤水作为遵义会议的延续,其胜利是在遵义会议重新确立毛泽东同志的正确军事指挥的前提下取得的,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生动实践,是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相结合的胜利。第四,忠诚为民的根本宗旨。红军长征四渡赤水转战乌蒙赤水时,紧紧依靠当地人民群众,打土豪、分财物,对人民秋毫无犯,赢得人民群众真心拥护和支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红军,支援红军、配合红军,是四渡赤水胜利的力量源泉。朱德元帅驻防泸州期间,清剿土匪、为民除害,深得百姓爱戴,留下一段段佳话。第五,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时,党中央根据形势的变化,为了牵制敌军,配合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组建了红军后卫部队——川南游击纵队。这支部队临危受命,孤军在川滇黔边20余县与敌军浴血周旋,终因敌众我寡、缺乏后援和补充,几乎全军覆没,写下了泸州红色历史中最悲壮的一页,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泸州籍红岩烈士成善谋、刘国志、李青林以及其他革命人物的事迹也体现了为了国家民族、为了人民解放牺牲奉献的崇高精神。

二、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本土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动的教科书

泸州本土红色文化见证了遵义会议后党领导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摆脱国民党军队和地方军阀的重重包围,实现由被动转向主动的历史;见证了朱德元帅青年时期在泸州铁血护国、剿除匪患除暴安良、追求真理寻找新路的历史;见证了杨闇公、刘伯承、朱德、陈毅、吴玉章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泸顺起义,开始党领导武装斗争的艱苦探索;见证了青年领袖恽代英在泸州改革教育、传播马克思主义、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培养青年革命力量的历史。泸州本土红色文化以小见大地见证了革命先辈们不同历史时期,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接续奋斗的历史,见证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动的教科书。

(二)本土红色文化是培育时代新人最好的营养剂

泸州红色文化蕴含的坚定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崇高情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忠诚为民的根本宗旨、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等是红色文化的精髓,是激励人们开拓进取、矢志不渝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弘扬包括革命精神在内的中国精神,这些精神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最好的营养剂。把泸州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灌输和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增进爱国情感、坚定理想信念。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效

把泸州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党团教育培训,融入学生第二课堂(社团活动),融入社会实践,使学生受到来自身边的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把思想教育有机融入参观、社团活动、社会实践、艺术表演和欣赏等,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三、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者长期从事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在课程的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有机融入泸州本土红色历史文化,反映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取得了较好成效。如把恽代英在泸州传播马克思主义融入到绪论教学,把朱德元帅在泸州接触马克思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开始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融入中国革命的时代背景,把泸州起义融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结合“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和武装斗争重要法宝的教学,通过泸州起义讲清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必要性、必然性,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必要性以及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把四渡赤水融入毛泽东思想人民军队战略战术内容教学。通过把泸州本土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为什么要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转变?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等重大理论问题,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贴近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增强学生“四个自信”,达到课程育人的目的。

(二)融入高校党团教育

高校的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共青团员是大学生的骨干力量,他们在青年大学生中可以起到很好地示范、带头作用,因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也是重要力量。本土红色历史文化也是高校党团教育的最近的教科书,要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将泸州本土红色历史文化融入主题教育中,通过专题党课、团课、主题党日、主题团日等途径,从泸州本土红色历史文化中去探寻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初心和使命。如朱德在泸州铁血护国、除暴安良,杨闇公、刘伯承发动泸顺起义,红军长征在泸州四渡赤水最后转战陕北,恽代英在泸州传播马克思主义、组建青年进步团体以及泸州本土革命人物成善谋、李青林等的事迹等,都体现了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通过把本土红色文化融入党团教育,发挥好高校学生党组织、团组织的育人作用,使大学生党员、团员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达到组织育人的目的。

(三)融入高校第二课堂

高校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是重要的育人载体。泸州市各高校都有众多的学生社团,开展了丰富的社团活动,特别是两年一届的泸州市“忠山之秋”大中学校校园文化艺术节已经成为泸州市大中学校的品牌活动。忠山上的魁星阁是1922年5月在泸州师范的我党卓越青年运动领导人恽代英组建四川省第一个团组织,发展余泽鸿、张霁帆、曾润百等革命青年的红色圣地。老一辈革命家在忠山培育红色人才,为“忠山之秋”注入了红色基因。“忠山之秋”文化艺术节应更多注入红色文化内涵,更多地融入本土红色文化元素,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引领,将“忠山之秋”文化艺术节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更好地起到活动育人的作用。同时,各高校还应在国庆节、“七一”、清明、国家公祭日等重大节日和时间节点,组织青年学生到烈士陵园、历史事件纪念碑、陈列馆等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和主题活动,引导青年学生牢记历史、缅怀先烈,不忘过去、面向未来,激发青年爱国热情、凝聚青春奋进力量。

(四)融入高校社会实践

实践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因而也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充分利用泸州本地红色资源,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团建活动、假期实践、社会调查等方式,如组织学生清明节到烈士陵园祭扫,到龙透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泸顺起义陈列馆、况场朱德旧居陈列馆、古蔺太平渡四渡赤水陈列馆、古蔺二郎镇红军街等革命纪念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红色文化、了解红色文化、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文化,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五)融入高校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是隐性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上起着重要作用。教育部党组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綱要》中指出,要大力繁荣校园文化,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推进“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建设,引导高校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泸州高校有着得天独厚的本地红色历史文化优势,如四川警察学院校址就在泸州起义的主战场龙透关,西南医科大学忠山校区的忠山亭、魁星阁是当年恽代英在泸州组建四川省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活动场所,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建于1901年的川南经纬(师范)学堂,朱德、恽代英曾担任校长,是当年恽代英传播新思想、革新旧教育的主要阵地,培养了吴玉章、余泽鸿、曾润百等一大批优秀学子,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泸州高校应深入挖掘校史资源和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打造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品牌,让红色历史文化进校园,红色基因在高校得到传承,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总之,泸州本土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是本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财富,本地高校应该发挥好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本土红色历史文化融入课程教学、社团活动、党团教育、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各方面,因地制宜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韦红霞.红色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1):89-91.

[2]周志荣,胡文丽.组合优势资源 传承红色文化——泸州红色文化建设现状及策略探析[J].才智,2011(25):218-219.

[3]新华网:习近平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7/12/c_116518771_2.htm.

[4]教育部网站: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5]教育部网站: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201903/t20190318_373973.html.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红色文化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