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OA视域下独立学院英语教学融入中国文化应用研究

2020-07-29胡梦蝶董洋萍

高教学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独立学院应用研究

胡梦蝶 董洋萍

摘  要:文章以七夕节英文介绍的教学设计为例,详述采用产出导向法(POA)开展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融入中国文化的整个教学实验流程,之后通过测试、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效果性评估,发现虽然POA对学生英语水平和中华文化认同感均产生积极影响,但POA在独立学院的接受程度欠佳,未达到预期效果。文章结合实证数据、问卷和访谈,归纳了教学实验的经验和成果,并从受测学生、授课教师、管理制度三方面分析了独立学院POA认可度不高的可能原因,总结了本次实验的不足,为未来研究提供了几个参考方向。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POA);独立学院;英语文化教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3-0057-04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the teaching design introduced in Qixi Festival in English as an example, details the entire teaching experiment process of using the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POA) method to carry out the integration of college English into Chinese culture in the independent college, and then conducts the experiment results through testing,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interviews. It subsequently carries out an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this experiment through testing,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and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although POA has had a positive influence on student's English improvement and their cultural conscious enhancement, POA has unexpectedly failed to be well accepted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This paper in the end analyzes the possible causes leading to this failure in terms of the target students, the teacher, and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as well, offering several direc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Keywords: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POA); independent colleges; English culture teaching; application research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中国再一次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全球化背景下,为加强跨文化交流,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文化自信的时代课题。但学界研究(逯阳,2013;申平平,2015;李冬梅,2016;肖婷,2018;曹晓英,2018;罗萍,2018)发现,大学生群体文化自信现状令人堪忧,文化失语现象屡见不鲜。大学英语作为大学阶段涉及外语学习最多,跨文化思维也最多的一门课程,对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极其重要。当前西方主流教学理论,如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等,源于西方传统,注重語言工具性,而文化自信偏于东方语境,强调文化人文性,两者本质不同,难以兼容,故本文采用中国本土教学理论——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简称POA)来研究大学英语教学融入中国文化问题。

目前学界(师新民,2018)也已完成基于POA的英语教学融入中国文化可行性论证,也有学者(朱琼莉,2015;刘玲玉,2018)将此付诸教学实践,开设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专门学习中国文化内容。然而对侧重应用实践性培养的独立学院来说,这种做法并不现实。更可行的是,在大学英语教学阶段适当拓展教学内容,融入传统文化。

本文结合独立学院特点,以七夕节英文介绍的教学为例,探索基于POA的大学英语中国文化模块教学的单元课程设计流程,聚焦促成阶段教师从内容、语言、结构三方面搭建教学支架的途径和方法,并通过测试、问卷和访谈的方法教学实验结果进行效果性分析,集中研究以下3个问题:

1. 英语水平方面,实验班学生是否能够精准使用目标语言,使用“中国英语”介绍中华传统节日。

2. 文化自信方面,实验班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是否增加,对中华传统的认同感是否增强。

3. POA评价方面,实验班学生是否适应并接受POA这种新兴教学法。

一、教学实验设计

(一)实验背景

笔者所在单位性质为独立学院,实验对象为本校2019级两个平行班级。两班人数相似,男女比例相仿,高考均分差别不大。为方便时间安排和统一管理,平行班级来自同一学院同一专业,为同一老师担任辅导员。两班均由笔者授课,实验班采用POA教学,对照班则采用传统教学法。

受测学生在18岁上下,正处于三观形成期,对爱情既好奇又憧憬。结合他们年龄段特征,本次实验教学内容定为《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2》Unit 4,'College sweethearts'。课文讲述了一段校园恋爱,写作内容为“记叙文写作”,翻译练习为“七夕节”,和中国文化相关。本单元教学共用6个课时完成。

參考以上教学内容,笔者设计教学交际目标为:能够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节日,语言目标为:神话传说(12个),文化对比(13个),介绍节日(10个),顺序连接词(2个),对比逻辑词(5个),文化目标为:能够理解七夕节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产出任务为:写一篇发言稿,立足东方视角,向国外友人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七夕。

(二)教学流程

正式开始前,笔者将实验班分为7组,并选定组长;收集学生个人信息,通知学生提前下载相关app备用。驱动环节前,笔者用10分钟作为POA导学课,使学生充分理解POA的优势。

1. 驱动

本环节耗时1课时,教师呈现真实场景后,学生将以presentation的形式尝试产出。现归纳问题如下:

(1)内容方面,所有组均提到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但描述过于简单;几乎所有组都介绍了日期、来源、习俗等显性信息,可仅有2组提及七夕节“体现了中国文化”,且仅一笔带过,未说明如何具体体现。

(2)语言方面,出现了词汇误用,搭配不当,时态语态混淆等错误,词汇重复率高,高级词汇和短语使用率低。

(3)结构方面,条理不清,逻辑紊乱。有些组尽管表述内容比较丰富,但是语篇逻辑比较混乱,没有清晰的脉络,相同的内容重复讲。

结合以上问题,教师说明产出任务:写一篇英文演讲稿,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介绍七夕节。

2. 促成

由于独立学院学生英语基础弱,因此“教师的专家引领作用”(文秋芳,2015)、促成的作用更加重要,“促成环节的有效性直接决定学生产出成果的质量”(邱琳,2017)。本环节耗时3课时,笔者将结合尝试产出中的问题开展针对性教学。本单元产出任务既涉及语言概括、思维思辨,也涉及文化对比,有一定复杂性和认知挑战性,因此教师将产出任务分解为三个子任务,分三阶段促成,各用1课时完成:

子任务1为“用英语讲述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虽然中国学生可以流利地用中文表达,但一旦转换成目标语,多数学生不会使用“中国英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所以本阶段的促成重点在语言。笔者将借助视频引导学生按照“起因——发展——结局”的故事结构讲述。

子任务2为“对比西方情人节,阐述七夕背后的中国文化”。该任务不仅考察语言能力,还考察学生对文化的理解程度,难度较高,所以该任务中内容促成成为教学重点。教师使用St. Valentine's Day的英文阅读材料为学生补充西方文化知识,组织学生进行对比讨论,引入东方农耕文明启发学生思考。考虑到独立学院大一学生英语能力有限,且文化对比的表达较难,因此本阶段的产出采取选词填空模式,重点考察学生对文化对比的理解程度和词汇掌握程度。

子任务3为“立足东方视角,全面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七夕”。由于前两个子任务解决了语言和内容方面的难题,因此本阶段重点在于结构促成,即介绍一个节日,应该介绍哪些方面,以及这些方面应如何合理排序。借助一篇“春节”的英文介绍,发言稿结构已基本成型:日期、意义、传说、习俗和时代变迁、文化对比。由于之前两个子任务已经解决了最难的两个模块:传说来源(子任务1)和文化对比(子任务2),其余模块又有词汇辅助,利用教师搭建的结构支架,学生完成产出任务难度不大。

3. 评价

本环节耗时2课时。考虑到独立学院实际,面面俱到的评价耗时费力,效果不佳,故本课题采取“焦点评价”的方式开展“师生合作评价”(TSCA)。首先,师生共同构建评价标准,学生提交产出结果后,课前教师事先对2-3份产出作业做好评价,课上着力评价环节的“促成”--指导学生寻找共性的评价“焦点”(孙曙光,2017),实施“补救性教学”,实现“以评促学”。课下由学生负责评价其余产出任务,可采取自评+互评的方式,之后教师予以点评。

二、效果性分析

本研究通过测试、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对实验结果进行效果性分析。其中测试包括复习性和迁移性两种,分别于实验后一周和两周后进行;问卷从POA教学模式、中国文化教学内容、个人收获和体会等方面设计,重点考察学生英语水平和文化自信的变化,以及对POA的评价。实验后第二周,笔者采用“问卷星”向实验班发放问卷;访谈对象来自同事和受测学生。笔者邀请本校3位同行听课,课后进行采访,两周后笔者结合问卷结果,对部分学生进行访谈。

(一)英语水平方面

复习性测试内容为一段七夕节的汉译英,选自四级模拟题。该测试题与产出任务内容相似,题材相符,且难度较低,适合独立学院学生水平。分析学生译文,发现实验班表达明显高于尝试产出阶段,大部分学生或多或少使用了目标语言。

迁移性测试内容为用英语介绍春节,同时布置给两个平行班级。选取春节有一定交际真实性:学生在未来职场上,一旦和国际友人聊起中国节日,春节作为最重要的节日,是绕不开的话题。土生土长的中国学生对春节应相当了解,此话题操作性强,但它依然具有挑战性:使用典范英语进行输出。测试结果显示,实验班更为理想,这主要体现逻辑结构上:不少学生使用了“日期、意义、传说、习俗和时代变迁、文化对比”的结构。另外语言多样性和句式灵活性上,实验班也略胜一筹,由于春节和七夕两个话题相似,有些目标语言依然可用,而对照班语言较平实呆板。内容方面,实验班个别组能较完整地叙述“年”的传说,自觉提及中国“家族宗亲”和“集体主义”、“人情社会”等传统价值观。

(二)文化自信方面

发放问卷40份,全部回收。结合问卷和访谈,发现32位学生(80%)认为,作为中国人,学习中国文化当然有必要,学好了才能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此外,四六级有中国文化汉译英考题, 就更有必要学习了。但8人持不同意见,5人觉得大学时间有限,主要精力要用在专业上,中国文化不太会产生实用价值,现阶段没必要学习中国文化,3人表示由于工作方向尚未明确,不确定中国文化对未来发展是否有帮助。

(三)POA评价方面

听课同事对课堂比较赞同,认为驱动环节的场景设计符合“真实性”要求,子任务切分合理,课堂内容符合独立学院学生需要。难度逐级上升,教师逐步撤架,学生最终能够独立完成产出任务。不足在于,驱动环节学生准备时间不够;场景呈现叙述冗长乏味,如能制成微课效果更好。

学生问卷显示,35人(87.5%)表示自己能够或基本能够适应POA。由于最开始亲身尝试过输出,所以一开始就明确了自己的短板,课堂上可有的放矢地学习,整堂课可主动参与其中,很有满足感。但问卷同时显示,虽90%以上学生支持POA,85%以上声称能适应POA,但仅7人(17.5%)表示今后依然愿意尝试POA教学。笔者逐个访问了这33位持保留意见的学生,发现他们其实还是未完全适应POA,认为POA删掉了许多知识点,又补充了许多和课本无关的知识。

另外,绝大多数学生(95%)认为课程偏难,语言难度最大(72.5%)、其次是内容(17.5%)和结构(10%)。但同时表示,这三方面的促成都是必要的,否则自己无法完成产出任务;经过学习,几乎所有学生(97.5%)对七夕有了深层次认识。此外学生指出,教师课堂使用英语过多,如果能够用部分汉语讲课,也许自己能学得更好。

三、教学反思

从测试结果看,POA对独立学院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积极影响。测试显示,学生在内容、语言、结构方面均有提高,问卷表明,POA能够提高多数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民族认同感。可仍有学生认为文化无用,或存在“假性兴趣”——仅为应付各种考试或应对未来职场需要。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降低学习功利性,切实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值得未来深入研究。

遗憾的是,从二次授课意愿上看,真正认可POA的并不多(17.5%)。笔者反思后分析原因如下:

1. 教学对象上,毕竟POA的教学对象须具备“中高级水平”,独立学院学生基础薄弱,认知能力一般,驱动环节的零输入会让他们直面“英语语言”和“内容表达”双重压力,促成环节内容、语言、结构三方面输入过于集中,给学生造成了过多学习压力。如何使POA的独立学院本地化,还需继续探索。

2. 授课教师上,诚如同事反馈,笔者在学生尝试产出时预留时间不够,影响学生的正常发挥。笔者使用全英教学也给学生造成了困扰。此外,笔者对于个别学生关注不够,导致问卷中总是固定几位学生一直勾选消极选项。

3. 管理制度上,由于大学英语课程服从部门安排,教师自主权有限。比如所授教材并非基于POA编写,造成教师备课量大,因笔者个人水平有限,所能准备的教学材料也有限。虽然已有基于POA的教材问世,但教师没有更换教材的自由。另囿于统一授课计划,本单元授课须三周完成。实验时间过短,学生尚未充分领悟POA的优势,未能完全适应POA。

四、结束语

本文采用七夕节介绍的教学案例,将POA运用于大学英语融入中国文化教学实践,通过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开展教学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和问卷访谈结果,证明了POA对于独立学院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和文化自信的提升产生正向影响。但由于独立学院大一学生英语基础有限,也由于笔者经验有限,对POA的认识有限,教学设计存在不完善之处,导致学生对POA的认可度不理想。今后笔者将更加关注POA学界动态,增加中国文化的知识储备,从中国名胜古迹、传统艺术、中华美食等多方面继续POA视域下英语教学融入中国文化的研究,帮助治疗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症”,培养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提升他们的文化自信,使学好英语的大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

参考文献:

[1]曹晓英.大学生文化自信构建路径研究[J].教育探索,2018,6:143-144.

[2]刘玲玉.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中国文化英释”产出导向法教学模式研究[J].文教资料,2018(05):205-206.

[3]逯阳.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缺失及对策[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22(04):168-170.

[4]罗萍.大学英语教育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策略探析[J].老区建设,2018(18):88-90.

[5]邱琳.“产出导向法”语言促成环节过程化设计研究[J].现代外语,2017,40(03):386-396+439.

[6]申平平.德育教育视域下大学英语教学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08):131-132.

[7]师新民.输出驱动假设: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自信的提升[J].教育教学论坛,2018(32):1-3.

[8]孙曙光.“师生合作评价”课堂反思性实践研究[J].現代外语,2017,40(03):397-406+439.

[9]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7(04):547-558+640.

[10]肖婷.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缺失及对策研究[J].疯狂英语(理论版),2018(02):117-118.

[11]朱琼莉.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教学实践与探讨——以“中国文化英语课程”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5(13):110-111.

猜你喜欢

产出导向法独立学院应用研究
产出导向法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
产出导向法指导下的大学英语读写结合教学尝试
浅论“产出导向法”研究及其应用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进驻数字课堂的新兴教学媒体
AG接入技术在固网NGN的应用研究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
分层教学,兼顾全体
独立学院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