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成果为导向构建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体系探索

2020-07-29刘秀平胡新煜徐健

大学教育 2020年8期
关键词:专创融合工程教育认证评价机制

刘秀平 胡新煜 徐健

[摘 要]随着国家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存在专业融合创新创业不理想、人才培养全过程不完善等问题,为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西安工程大学以专业创新为目标,以项目为载体,建立了工程教育认证框架下的“专创融合”培养机制,拓展了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推进了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发展。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专创融合;评价机制;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0)08-0167-04

一、创新创业与专业融合的意义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業潜力的群体之一。自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来,教育部在2010年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文件,指出创新创业是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十八大明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修定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十九报告中50余次强调创新。2019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设工作的通知》(教办〔2019〕22号)文件,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贯彻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打造“五育平台”;建设“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积极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有机结合。

从国家号召创新到深化高校教学改革,从纳入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再到建设“专创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活动。地方高校要想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高校已经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大多数是将课程定性为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或选修课。现在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要围绕创新创业项目要素、商业模式、用户体验、游戏化创新、产品设计、市场营销、项目管理与商业计划、路演表达及结果展示等内容,而将专业融入创新创业教学中的甚少。仅仅靠文化素质教育教学的知识无法支撑创新创业的能力,其更多的是源于专业知识。全过程贯穿人才培养和“专创融合”仍然有很大提升空间。本文以工程教育认证的全过程人才培养体系为背景,结合自动化专业分析和研究了“专创融合”的教学方案,为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提供了实践指导。

二、创新创业在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下建设框架

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是向全国、全世界发布的第一个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教育部对高校本科专业实行三级认证体系,即“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1]。最低的一级认证是“三基本”,要做到基本合格;二级认证是要合格;最高级的认证是追卓越,培养可靠的接班人和优秀的建设者。国际上相互承认的学位和工程师资格的六个协议是《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都柏林协议》《工程师流动论坛协议》《亚太工程师计划》《工程技术员流动论坛协议》。《华盛顿协议》是国际工程师互认体系的六个协议中体系最完整、最权威的协议。工程教育认证(Specialized Accreditation)是在《华盛顿协议》框架下制定出来的标准,是一种针对专业而开展的合格性评价和认证,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与国际接轨和实现国际互认的主要途径。

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下构建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中国高校的新风标,是工程类专业认证的必然趋势。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在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工科专业特色是“追卓越”的重要抓手。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对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给出了要求和约束,并且专业必须满足标准要求。要建立需求导向的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新机制[2]。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内涵,要以成果为导向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活动中,如图1所示。

从学生角度来看,《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与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下要求的“面向全体学生,体现教育的公平性”相一致。创新创业教育是所有学生参与的,有学分、有考核的教学活动,而不是“选修”课程。

从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来看,创新创业是国家战略、社会使命和企业发展共同的需求和目标。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为成果导向,在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中要明确体现。

从课程体系来看,要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应该纳入专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尽量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创新创业类课程要与专业课程深度融合,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要以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建设,编写适用和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

从师资队伍角度来看,要积极邀请企业或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到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中,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教师应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提升专业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挂职锻炼,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和交流,提高其教学研究与改革、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水平。通过“请进来专家,走出去学习”相结合,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必要的师资力量[3]。

从持续改进来看,要建立稳定的内部监控评价机制。目标达成评价包括评估和评价两个阶段。评估是基于日常的教学质量管理收集和目标达成判定相关的各类数据。评价是在收集数据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分析,判定学生是否达成相应的目标。只有在评估阶段收集到有效的数据,才能作为目标达成度评价的有效支撑。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创新创业教学课程评价。另一方面,要建立在校和离校学生创业信息跟踪系统,收集信息建立数据库,根据数据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建立持续改进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4]。

从支撑条件来看,要打造创新环境和氛围,建设学生创业的实践平台。通过提供创新交流工作室、创业模拟实践、讲座、论坛、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打造创新创业氛围和良好生态。

在工程教育认证下,以产出为导向建立创新创业教学体系,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创业人才。

三、以产出为导向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方案

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指导下,高校要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修定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开发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并改革教学方法,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改革创新创业课程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5]。

创新创业课程建设要围绕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三大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为了有效实施成果导向下的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组开发了以学生为中心、问题驱动、项目为载体、团队参与学习的教学方案[6]。

(一)团队组织

团队是为了达成某个目标每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努力的共同体。构成团队的五要素有目标(Project)、人(People)、定位(Position)、权限(Privilege)、计划(Plan)。

团队的组织结构和分组方法有多种方式。团队人员的组成强调多样化,多样化可提升创造力,建议每个团队有5~6个成员,性别、性格和专业爱好等有所互补。常见的分组方法有自由分组、强制分组和随机分组(如按男女、年龄等采用刮大风法)。由于本科生多以同宿舍或偏好来进行分类,不利于团队发挥,因此,建议采用强制方式分组。

(二)创新创业与专业融合课程体系

1.团队建设

团队成员之间有相互的信任和默契,才能迸发创新思维的活力。课程活动中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培养其信任和默契:

一方面是通过观看有震撼力的短视频,如狼群合作、摇摆共振等,以触发学生对团队合作的思考,认识到单枪匹马和团队合作所产生的不同结果,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团队的必要性;同时,通过视频观看引导学生对平台、战略、分工等团队运作模式的思考。

第二方面是通过教学游戏磨合团队。在本教学方案中设定游戏,规则如下:

Step 1:每组有一副扑克,选取1至9的卡片且用Q当作零,将4种花色分别分发给组内4个学生。

Step 2:教师任意给出一个数字(如21),学生禁止各种形式的沟通,每人任意抽一张卡片。

Step3:判斷各组内成员所抽出的4张卡片的和是否与教师给出的值一致,一致者记1分,反之不记分。有意识地引导每组成员相互讨论策略,使其能够高效合作完成游戏。通过游戏磨合,使得团队成员相互熟悉和了解。

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得团队成员从相知、相识到形成默契,为创新创业提供基础。

2.创新创业课程建设

(1)创新创业的社会使命

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新使命。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指出,没有颠覆式创新,什么都救不了国家。

以中美贸易战、技术瓶颈等故事或视频,让学生全面认识创新创业的意义,明确创新创业的时代使命,从而唤醒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激发创新创业的热情。

(2)创新和创业

创新是创造一种新的理念、新的事物或新的技术并付诸实践的过程。创新定义非常多,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的思路,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环境下为满足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获得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渠道创新等方面。创新不是“真道具”而是将创造力和想象力应用到实际商业环境中。

创业是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的限制对机会的追寻,整合不同的资源以利用和开发机会并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是开创一种实业,关注点是市场、机会、顾客和商业化过程,可以是创新商业化,也可以是没有创新而模仿复制产品或服务并商业化。

创新和创业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创新是创业的灵魂,成功的创业离不开创新,创业的本质就是创新。

(3)创新思维的培养

传统的教育注重经验性的价值,事实上,经验与创新思维是相矛盾的。创新创业不应该被当作经验来传授,而应该提升到理论模型,以将模型融入教学中。创新是人类追求文明和人类存在的基础。

通过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如中西方厨房工具的不同)探索中国人对创新思维的认识和理解,解析“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鼓励学生敢于创新思维。

以“思考着”“回形针”“杯子”等经典案例为例,引导学生对事物的创新思维,通过拓展创新维度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创新维度包括题材、材料、尺寸、性别、姿势、季节、年龄、职业等。

以“专业知识”为案例,在不同维度进行发散性思维,构建以专业创新创业为目标的教学体系。在大学期间,重点应该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创新是高层次创业的基础。可设计如下创新题目:围绕生活、工业、娱乐、服务、医疗等领域构思利用自动化专业工具所能解决的创意,尽量鼓励原创性作品;利用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类课程等尝试设计和实现,尽量鼓励学生利用所学课程或相关交叉学科,如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ARM嵌入式系统原理、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等课程;深度分析创新方案与所学专业的关系,包括融合程度或期望增设教学内容等。

(4)创新教学方式和平台

创新创业的教学方法要新颖,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教学方法有讲授、案例分析、教学游戏、课堂讨论、实地考察、团队项目、运用数学工具或设备、视频学习、试验/实验、孵化大赛、教研结合、路演汇报、国际交流、反思分享、专家演讲等。

在创新创业课程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其一, “头脑风暴”是采用限定时间思考并给予问题答案的一种方法,一般由5~10人组成一个小组参与解决一个问题,对所有答案进行分类和反复确认,选出最具代表群体观点的内容。其二,“情景仿真”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情景,让学生扮演情景角色、模拟情景过程,使得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其三,“案例分析”是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四,“教学游戏”是将教学内容和生动有趣的游戏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能改变学生学习态度,提高记忆效果和学习兴趣。其五,“翻转课堂”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课堂的宝贵时间内,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前完成自主学习。其六,“路演分享”是通过现场演示的方法,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其能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与口才,以及对所学内容的熟练掌握和二次转化能力。其七,“课赛一体”是在课堂条件下,按统一的比赛规则和以最大强度来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法。富于竞争性質,使学生在紧张状态下,精神高度集中,最大限度地展现出自己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组织、领导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新教学平台中要尽可能覆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包括感知创新、体验创新、学习创新、实践创新和应用创新五大系统模块,提供故事视频、图文案例,创新教学课件、线下活动教案,创新游戏,创新方法实践场景等支撑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

3.创新创业考核评价

对于创新创业开放程度大的课程,应该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这不仅有利于考核课程达成情况,还有利于持续改进。以成果为导向的考核评价,应该着重考核:①学生有没有在本专业课上设计、制作项目模型或样本;②创新是基于问题的系统性创意和创造的过程;③创新以新思维、新创造、新方法为核心解决实际问题;④考虑学习内容或成果目标是否包含相关理论、方法、实际内容。

考核既有个人考核,又有团队考核。创新创业综合性的具体考核项包括:

(1)平时成绩考核,包括考勤、课堂表现、作业情况,考勤和课堂表现不计入成绩,主要考核作业情况,建议权重为10%。

(2)成员互评,包括小组成员互评、团队间互评等多种方式,互评计分规则设计非常重要,讲究公平且真实,建议权重为10%。

(3)项目评价,指课程涉及的实际项目的完成情况和质量的评价,可以通过路演打分、教师评价等方式进行,建议权重为40%。

(4)期末成绩,多以课程结题报告、期末报告形式为主,由教师根据整体情况进行综合评分。建议权重为40%。

四、总结

创新兴则国家兴,创新强则国家强,创新久则国家持续强盛。将专业与创新深度融合,贯穿培养全过程,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工程教育认证框架下,我校探索了以专业为目标的“专创融合”新模式,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对树立科学的创新观、创业观和就业观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 孙桓五,张琤.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的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建设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7(11):39-42+53.

[2] 陈平.专业认证理念推进工科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 [J]. 中国大学教学, 2014(1):42-47 .

[3] 王洪才,赵祥辉,韩竹.以“院园融合”为基点构建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J].现代教育管理,2019(7):1-8.

[4] 孟晓媛,刘继东.基于数据分析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9(7):112-116.

[5] 李志义.对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之一:我们应该坚持和强化什么[J]. 中国大学教学,2016(11):10-16.

[6] 孙洪义.成果导向的创新创业基础3333教学大纲和PIPE教学方案[J].创新教育研究,2017,5(2):90-102.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专创融合工程教育认证评价机制
高职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策研究
浅析民办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机械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实践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职业素质培养下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模式构建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微
注重实绩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研究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学生能力达成度评价体系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