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瘟倒逼猪业升级,智能化是转型也是赋能
——访北京农信互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研究院院长于莹

2020-07-29编辑广东饲料杂志编辑部李朝云

广东饲料 2020年6期
关键词:农信养猪猪瘟

◆编辑┃《广东饲料》杂志编辑部 李朝云

于莹,北京农信互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研究院院长。曾经就职于美国杜邦公司、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京东集团发展战略部首席农业电商规划师。主要从事农业与农村信息化、农业电子商务、农业产业互联网领域的研究、规划及战略合作。兼任中国互联网协会农村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农业互联网协会副秘书长、中国畜牧协会智能畜牧分会副秘书长、中国畜牧协会信息分会副秘书长;中国互联网协会青年专家,中国农业大学MBA 中心校外导师。曾获第二十一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青年骨干个人)、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领军人才奖”、农信互联年度牛人奖。主编著作《互联网+ 农业:农业供给侧改革实践》,参编著作多部,如《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等,联合发布多部行研报告《中国猪产业“互联网+”发展研究报告》《中国智能养猪白皮书》等,发表国内外研究论文(SCI、EI、中文核心等)10 余篇。

我国养猪业历史悠久,从仅满足自给自足的家庭散养,到作为国有资产的计划经济,再到个体经营为主的市场经济。与之发展相适应的养殖技术从传统喂养,到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再到现在的智能化养殖。形成了如今的养猪业格局:大小型养殖场、公司+农户、农村合作社等多种养殖运营模式市场共存,楼房养猪、铁桶养猪、智能化养猪等各种养殖创新技术各放异彩,业内竞争升级、外行跨界争夺市场、国外成本优势凸显等多维度竞争加剧。在这复杂又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在养猪业有一席之地,除了以过硬的养殖管理技术夯实现有基础,还需要以前瞻性思维谋划未来。而智能化养殖的高度智能化控制,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充分考虑动物福利,有利于提高猪肉质量并实现安全可追溯等等都似乎完美契合了养猪业的发展期待。这也是为什么智能养殖技术每一次的动作都会在行业掀起波澜。当网易、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巨头以智能化为切入点与养殖业跨界合作时,我们更加期待并观望智能化养殖给行业带来的新面貌。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养殖业深受非洲猪瘟困扰,智能化养殖在生物安全方面的作用更是受到行业关注。在非瘟疫情肆虐、复养难的情况下,智能化养殖是否迎来了新一轮发展契机,而智能化养殖能否帮助我们提高复养成功率,投入智能化的回报率又是什么情况……我们对智能化养殖还有诸多疑问,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有幸采访了北京农信互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研究院院长于莹女士,于院长针对行业的一些困惑做了详细的解答。

《广东饲料》:现在进军智能化养猪的企业很多,请您介绍一下市场上这些企业大致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市场的主要切入点有何不同?

于莹副总裁(以下简称“于”):目前进军智能化养猪的企业大体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 互联网巨头

互联网巨头具有天然的技术和资本优势,用技术创新结合传统养殖业,典型代表是阿里、京东和网易。阿里云AI 养猪项目总投资达数亿元,落地了猪只数量识别、猪群行为特征分析、疾病识别和预警、无人过磅等多项功能。其联合特驱集团打造“ET 大脑”可以为每头猪建立一套档案,包括猪的品种、日龄、体重、进食情况、运动强度、频次、轨迹等。京东大力投入开发“猪脸识别”,建立智能养猪基地,运用养殖巡检机器人、饲喂机器人、3D 农业级摄像头等先进设备与技术,实现养殖基地的智能化、数字化和互联网化。网易未央打造生猪防护系统、管理系统和环保系统,创新养殖理念,以品质和安全生产高档品牌猪肉。

2 平台型企业

平台型企业通过打通生猪产业链,形成“数据+金融+交易”的产业闭环,解决传统生猪产业养殖成本高、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融资难等问题,用产业链资源为散户提供社会化服务,为大中型养殖者提供全套的智能养猪解决方案,用技术为集团型养殖者提供智能养猪技术定制开发服务。如农信互联。

3 科技创业型公司

这类企业的切入点是技术研发,如智能盘点、智能估重、智能环控、轨道机器人等。这类企业有普利兹、小龙潜行等。

4 大型养殖集团

大型养殖集团的优势是养殖经验与资源,这类企业转型智能化养猪,往往以购买第三方技术服务为主。

《广东饲料》:谈起智能化养猪,大家比较好奇的是猪脸识别,一些智能化养猪企业也会选择猪脸识别为亮点来获得行业关注。那么猪脸识别在智能化养猪中的重要性到底有多大?猪脸识别难度较大,这个需要怎么去解决?

于:目前来看,猪脸识别只是当时京东搞的人工智能大赛引发的一个噱头。但产业中,运用人工智能解决问题,是希望能够精确识别猪只和盘点出猪的头数。目前绝大部分的养猪场还是通过耳标来完成的。猪脸识别是为了精确识别每一头猪,相当于猪的“身份证”,与耳标的功能一致,而猪的“身份证”是精准养殖、过程追溯、智能管理等智能化养猪的基础。

猪脸识别首先要突破技术难题,如数据采集和深度学习算法,猪的面部特征快速、清晰录入就很难;其次需要降低成本,猪脸识别的成本与耳标基本持平才可能广泛地被市场接受。

目前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识别猪只并非在识别猪脸,而是在识别猪只整体,通过对猪只个体的跟踪和识别来完成,目前准确性基本可以达到95%以上。另外一个人工智能在猪场的研发应用场景,是猪只体重的识别,通过栏位里面总的猪只数量和总体重量,算出猪只的均重。这项技术目前也在逐步研发和迭代当中。

因此,人工智能在养猪领域的研发和应用,一个是要结合产业实际场景来做,一个是产品还需要在数据的不断积累中升级完善。

《广东饲料》:为什么智能化养猪的推进有助于非洲猪瘟的防控?

于:病毒的传播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因此,对抗病毒性传染病的有效方式为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动物。就目前我国养猪产业的现状而言,采取类似欧美的全群扑杀等手段并不现实,所以,在非洲猪瘟疫苗未研制成功之前,做好生物安全、切断传播途径是唯一有效的疫情防控方法。

在国内非洲猪瘟疫情发生的一年多内,产业上下游对生物安全的重视和投入逐步增加。但不可否认,人员的流动与管理是非洲猪瘟传播过程中最大隐患,而智能化养猪最为基础的功能就是减少人畜接触。智能化养殖可通过对人流、猪流、车流、物流等环节的精细化管理,降低病毒的传播概率,这不仅有利于非洲猪瘟的防控,也有利于提高整个养猪业的疾病防控能力。

《广东饲料》:智能化帮助实现猪场的生物安全防控方面,具体的技术和设备有哪些?

于:其实智能化的技术和设备在养猪行业的应用并不是很难,因为有着相对成熟的物联网、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等技术可以借鉴,比如音频识别、体温监测、远程数据传输、异常事件预警等在其他行业已经相对成熟,我们只需要把技术拿过来,并应用在养猪这个场景里就可以了。

2019 年,针对利用智能化帮助实现猪场非洲猪瘟防控,农信互联提出了利用“控源、智能、保险”三大体系将非洲猪瘟病毒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利用“智能猪场、助养猪场”两大模式帮助养殖户养好猪。“智能防非”即通过远程化养猪、智能化养猪来减少猪与人、车、物的接触,既保安全,又提效益。

目前,农信互联的物联网设备主要涉及智能盘猪、智能估重、智能监控、智能测膘、智能测温、智能环控和智能饲喂等。通过本地化的监管设备,对生产环节的突发事件进行紧急预警,进而减少人员巡视,实现人猪分离;通过网关联动设备及“猪联网”平台的大数据算法模型,利用“养猪大脑”实现远程化管猪,让养猪全程可监控,实现疫病安全防控。

《广东饲料》:智能化养猪成本问题是在行业推广应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智能化的应用猪只头均增加成本多少?回本周期?成本的增加能否实现产品溢价?

于:智能化养猪是个立在当下,功在千秋的事情。当下,提及养猪智能化,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贵、价格高,我们相信后续随着技术成本的不断下降,猪场智能化建设所需的投入将会逐步减少。但我们在看到价格同时,也应看到智能化的价值,看到智能化建设能够给猪场带来的净增利润空间。

目前我们公司整合了国内外智能养猪各种技术和设备厂商资源,针对猪场能够提供较全面的、整体的智能化养殖解决方案,因此在这套全面的解决方案上我们进行了一些投入产出测算:以1200 头母猪自繁自养猪场为例,母猪头均成本增加在千元左右。看似成本增加较大,但如果智能化应用和管理得好的话,首年就可以见到回本溢价,每头母猪每年可额外增收约千元,1200 头母猪的猪场可获得几十万元的新增收入。

除此之外,从长远角度考虑,在非洲猪瘟的影响下,国内养猪产业格局正在加速变化,如何在变化中寻找新的突破点,提高在行业中的竞争力是养殖企业要思考的问题。而智能化养猪的全面应用,除提高生产效率外,还可以建立信任度更高的猪肉溯源体系,提高生猪溢价,保证企业在未来拥有持续竞争力。

《广东饲料》:行业对智能化养猪的接受程度如何?

于:首先,如何进行精细管理,提高产业经营效率,减少资源浪费等都是企业经营需要解决和面对的问题,而智能化的推进,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但面对智能化养猪,行业人士不能一味抵触,也不能过度依赖,类似于智能手机的普及,智能化养猪需要大众认知的转型过程,但智能化一定是包含养殖产业在内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国家政府机关和行业协会对产业大数据的需求愈发强烈,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内民众几乎都切身感受到大数据带来的便捷,也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内人士,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者深刻意识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这对国内智能化养殖的发展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

此外,一个产业的变革,需要一个良性的发展环境。在智能化养猪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部分企业无视养猪业现状,一味追求高精尖,脱离猪场用户的理解和接受程度等过度宣传的行为,这需要引起行业的高度警惕。行业人士也应理性分析,选择适合自己,在自身承受范围之内的智能化养殖升级转型之路。

《广东饲料》:现阶段少猪且复养难的情况下,推进智能化养猪是否是现实的选择?

于:现阶段,我国生猪产能正在逐步恢复之中,国家和各地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支持企业加速产能恢复。从产业长治久安的角度而言,在经历了此次非洲猪瘟打击后,如何建立有效的抗风险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快速推进智能化养猪的落地,利用智能化工具提升养猪企业生产效率,利用大数据指导政府、企业决策是当下迫切需要的选择。

就养猪主体企业而言,无论是新建猪场,还是老场改良,都需要为未来的长久发展做好充足准备。智能化养猪在解决减少人畜接触,降低疾病传播几率的同时,也可提高企业效率,使企业在未来的商业竞争中拥有更多的立足资本。

《广东饲料》:如何推动智能化养猪健康可持续发展?

于:首先,企业层面的应用。无论是养殖企业还是饲料、屠宰等工业企业,在非瘟和新冠疫情叠加的情况下,在当今数字经济的风口下,都应该正确认识智能化养猪,利用好智能化平台来提升自身企业生产及经营管理水平,逐步尝试应用智能化设备及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获取生产数据,实现企业经营效益和品牌价值的提升。对于很多开始尝试全产业链布局的龙头企业,则更需要深入产业各环节,通过数字化工具和平台来打通产业链各环节,避免数据孤岛,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智能养殖相关关键技术,降低自身运营及后期维护成本,一方面建立自身产业链数字生态,一方面也积极融入和拥抱大的行业生态平台,实现广泛的拓展和融合。

其次,协会层面的促进。整合各方智能化养猪资源,推动智能化养殖概念普及,加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树立智能化养猪企业标杆,逐步建立和完善智能养猪团体标准,建立行业智能生态服务平台,从而有效规范和推动智能养猪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最后,离不开政府层面的整合。加速国家以及区域性的生猪产业大数据平台建设,是政府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动智能养猪发展的主要抓手,一方面可以通过平台,将智能化、数字化相关政策和资金补贴等精准扶持到养猪实体企业,一方面通过平台更好地监管区域内企业及行业供需动态,做好大数据指导下的智能决策。

总之,企业,是从“点”上做好数字化升级;协会,是从产业链的“线”上面做好数字化转型的示范带动;政府,则是从区域“面”上做好多方资源整合,整体促进数字化建设。

《广东饲料》:能否分享智能化养猪成功案例一二?

于:福建星源农牧成立于1998 年,是一家以“生态循环科技”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019 年年初,福建星源农牧计划借助农信互联现有的技术团队及对猪联网探索的经验,委托农信互联开发猪场的自动化环境监测系统,电子识别系统,生猪养殖过程追溯系统,数控中心展示、控制系统,生猪养殖智能化系统,旨在实现猪场管理的数据化、智能化,从而树立福建数字农业的标杆。

福建星源集团使用猪联网-猪小智管理猪场生产,实现了猪场非生产天数降低到30 天左右,年产胎次提高到接近2.4 胎,PSY 年增长2 头以上。通过使用企联网、猪联网、国家生猪市场,让养猪一体化,覆盖从生猪饲养到生猪屠宰的整个产业链,生产、经营和管理各个环节形成闭环,帮助猪场及企业降低养殖风险,实现了星源放心肉的全程养殖追溯。

永和县帮扶欧李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 年,是永和县重点龙头企业,多次荣获省级示范合作社殊荣。2019 年11 月24日,农信互联与永和县帮扶欧李专业合作社签署了智能猪场合作协议,合作社引进农信互联猪小智智能监管平台、智能盘猪系统、智能监控系统、智能饲喂系统、AI 摄像头等智能设备和系统,并利用农信互联的猪小智APP 和猪小智监管平台连接这些设备与系统,打造集远程化、智能化、无人化为一体的智能化原种猪场,提高猪场的管理效率,实现真正的智能化养猪、无人化管猪。

猜你喜欢

农信养猪猪瘟
北京农信互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农信互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农信互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冬季养猪防病四注意
山西农信今年将投放470亿元助力乡村振兴
养猪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环保税”来了,养猪不知道这些你就亏大了!
浅谈猪瘟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