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下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析

2020-07-28徐微董世荣孙宇卞春郑苗苗

高教学刊 2020年24期
关键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

徐微 董世荣 孙宇 卞春 郑苗苗

摘  要:以哈尔滨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例,深入探讨了现行培养方案执行情况,对取得的成效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整改措施和方案。以期为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4-0163-04

Abstract: Executive condition of current cultivation project has been further discussed with Subject of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of Harbin University as example. Effects achieved and existing problems were deeply analyzed and reform measures and schemes were proposed in order to provide guarantee of the realization of personnel cultivation plan under new situation.

Keywords: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on plan; cultivation target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基础,结合食品行业特点,以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知识需求为根本,力求培养具备化学、生物学、食品科学、食品质量管理及安全控制、国内外食品安全的标准与法规等方面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现对培养方案的运行情况进行总结与反思,挖掘优势,发现弊端与不足,以期为新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为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总体情况

针对现行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定位、贯彻执行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与特色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培养方案运行情况

1. 严格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活动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2],必须抓紧、抓实、抓好。通过公开课、示范课和老师之间互相听课,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的质量关系到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准确度[3],目前开出的课程在选用教材上兼顾传统性、时代性、先进性、前瞻性于一体,基于此理念,本专业全部课程都采用了国家级和部级规划教材。

2. 创新教学手段,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

本专业绝大多数教师能用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将“学习通”“蓝墨云班课”“知到”以及“雨课堂”等教学APP请进课堂,将科研成果和相关领域的前沿科研动态带入课堂,结合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调整授课内容,将时代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理念,家国情怀融入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同时,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3. 切實抓好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

实习、实践教学是本科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本科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渠道[4]。学院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育实习与实践高度重视,通过安排“专业认知”“专业感知”和“专业调研”等实践教学环节从不同层面上加深了学生对本专业以及食品行业的了解,以便学生可以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学院不断拓展实践教学基地,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延伸实践教学成果,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

4. 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学院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学校食品节、学术讲座等活动),学生还成立了创新创业社团,在学科专业技能竞赛上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大三的学生申请学生科研课题的积极性很高,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以及校级课题资助,个别学生将科研成果发表在国家级期刊上。这些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把本专业素质教育进一步向前推进。

总之,在现行培养方案执行的五个学期的教学中,本专业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严格执行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教学计划,全面完成了授课计划,加强了薄弱环节的教学,提高了专业教学质量,基本达到了预期的专业培养目标。

(二)坚持地方性、应用型、服务性

根据学校第一次党代会确立的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发展目标,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依照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坚持地方性、应用型、服务性的特色。

现行培养方案,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突出了校企联合培养与实习实践比例学时的增加。在校企联合方面,一直坚持与地方企业有效的沟通,在符合培养方案的设计环节基础上,充分考虑企业的具体需求,在企业与学生之间构架出一座有力的桥梁,分别在第三学期和第六学期开设校企联合课程,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践有机结合的方式,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质与创新能力人才的教育模式。

在第五学期开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综合试验及设计”课程,巩固和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进行食品分析和检测基本技能,为今后学习食品质量控制方法及编写有关资料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第七学期开设“专业实习”(18周),第八学期开设“课程设计”(6周)和“毕业设计”(10周)环节,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均在不同层面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可有效检验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了解食品企业和监督检测机构实际监督检测过程,掌握和加深理解有关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检测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是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

(三)理论课程体系构建与执行

现行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了我校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上。

1. 通用基础能力

该部分课程设置包括对学生食品类基础能力、生物类基础能力以及化学类基础能力的培养。化学基础类课程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食品分析化学为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与食物原料和加工有关的化学分子组成、性质及相关计算的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生物基础类课程是在化学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讲授的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免疫学基础、食品毒理学、食品生物技术等课程,目的在于讲授物质之间关系及代谢等知识体系,为后期的食品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食品类基础课程包括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和食品包装学等课程,这部分内容是本专业的基础课程,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提供理论专业知识。

2. 科学技术应用能力

该部分能力的培养包括理化检验能力、微生物检验能力以及分子生物检验能力。主要包括食品分析实验、现代分析检测技术、仪器分析及实验、微生物检测技术及实验等课程。这部分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知识体系。

3. 企业需求能力

包括食品标准与法规、计算机基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综合实验及设计等课程,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实现从学校培养到实习就业的无缝对接,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

(四)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效果

本专业的教学仪器设备的生均值约为1.5万,与实习基地企业实现资源共享,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也与企业实现了一定的对接,目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已经与校外1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关系,包括百威(哈尔滨)啤酒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完达山阳光乳业有限公司、哈尔滨肉联、大罗新食品有限公司、中央紅集团公司、华测(哈尔滨)检测有限公司、黑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哈尔滨市质检院、黑龙江省粮油卫生检验监测中心等,涵盖食品加工和检验监测多种类型的企事业单位。并且在经费的使用上也能完全按照财务制度的要求,将经费尽可能地用于基地的培育和学生的实习实践中。

(五)创新创业教育成效

1. 建立学分制社团

食品系创立了六个学分制社团(食品科技创新、食客联盟、绿色健康协会、酒文化协会、保健养生协会和爱食品),每个社团有1名专业教师为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社团成员和社团指导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社会关注度高的食品安全、健康保健等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使命感。同时,积极开展时间动手操作,研发新产品,优化食品配方,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社团还不定期开展慈善公益活动,为街道清扫工人、福利院的老人和孤儿院的孩子送去亲手制作的食品和爱心,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各社团已经连续三年助力我校食品节活动,是我校校园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明星团队。

2. 参与食品专业竞赛与科技创新

本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在省级、国家级比赛中屡获佳绩。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创新创业项目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另外,学生积极申请创新创业项目,近三年累计立项国家级7项,省级6项,发表核心期刊文章6篇。

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课程教学内容需要进一步优化

现行培养方案在运行的过程中,发现有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完整,一方面是由于受学时所限,另一方面原因是不同课程之间的起承衔接不紧密,相互独立,自立门户,没有建立课程群。例如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学时分配较少,导致学生专业基础较差;食品安全与卫生学与食品安全管理与预警、食品保藏原理与食品工艺学的教学内容有交叉重复;食品分析化学基础及实验与食品分析及实验和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的部分内容有交叉重复。基于以上问题,建议建立课程群,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重新分配,使课程内容衔接紧密,教学内容完整,课程内容之间无重复赘述。

(二)课程性质的划分有些混乱,课程开课顺序需要调整

有部分专业核心课与专业方向课的设置不合理,如专业导论与职业生涯规划、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专业英语等内容在现行培养方案中设置为专业核心课程,这几门课程的内容在本专业中以及相对应的岗位群中不具有核心的理论和技能,建议设置为专业课。有些课程开设的学期需要调整,例如食品生物化学及实验课程,开设在第二学期,而部分基础化学课程尚未开出,学生化学基础知识薄弱,变相提高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对核心课程和方向课程重新梳理,课时重新分配。

(三)课程内实验内容需要优化

有些课程内实验学时过少,而有些课程的实验内容不具有必要性,此外,部分课程的实验内容有交叉。综合型、研究型实验比例偏低,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基于此,有必要整合课程内的实验教学内容。

(四)课程门数需要精简,加大选修课开设力度

精简专业课程门数、将多门小课整合成几门大课,有效利用有限的理论课时,明确教学目标,同时加大选修课开设力度,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有目的的选择部分专业课程,更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五)实践教学安排需要调整

在第七学期开设的专业实习实践教学环节,为期18周,而在这期间有国家公务员考试以及研究生入学考试,在食品厂定岗实习的学生无法安排学习时间,这给想继续求学深造的学生设置了障碍。可以考虑将18周的专业实习分开两学期进行,或者与其他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出时间进行调串。另外实践教学所占学时的增加,势必会造成理论课程学时的压缩,可能导致学生理论基础薄弱,这又会使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结果可能会使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效果都有所折损。因此势必要寻找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权重的平衡点,做到兼顾甚至是双赢。

三、建议与展望

(一)优化课程体系,压缩学分

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适当压缩通识课、专业课及实践教学等环节总学分。重构重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对相关相近课程内容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和总结,减少课程知识点的交叉重合,注重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连贯性和递进性。亦可将相近的多门课程组合成一门大学分课程,减少学生学习的课程总门数,使颗粒化、碎片化的知识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打破相近课程之间的界限,学生在应用实践环节能将理论知识进行“融会贯通”。

(二)加大选修课开设力度、加强“多课堂”的统筹协调

增加选修课门数,建立通识课课程群,以支撑工科学生的人文科学素质的培养。例如可设置“中西方文明文化史”“艺术与审美”“哲学思维”“社会科学”“音乐之声”等课程群,供工科专业学生选修。

灵活管理校内课内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以及自我修养。鼓励学生参与跨专业、跨校甚至是跨国的课程学习,提升格局和扩大国际视野,积极搭建基于信息化互联网的“网络化课堂”,打开学生多维度学习渠道。

(三)发挥思政教育的课堂主渠道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关于大学课堂的思政教育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在专业课程中,加大“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注重学生人文情怀的培育,把生命及健康和大爱教育融入课堂。不但注重知识的传授,同时强化爱国注意、创新意识、科学素养、环保理念、协作精神、人文情怀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道德感,承担社会义务的价值取向。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教学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拓宽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手段,为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网络化教学资源具有交互性强、資源丰富、不仅拓展了教学的时空,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知识容量,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借助信息化教学平台,分享资源、上传作业、交流互动、管理课堂,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基于数据的实时反馈,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及学习效果。教学目标可测可衡量。

截止2019年1月,我国上线慕课数量达到8100门。据统计,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学人数突破1.4亿人,2017、2018年两批认定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291门,超过4300万余人次获得通过慕课获得学分[6]。2018年,国家出台《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2019年国家启动“双万课程计划”,全面打造“五大金课”,2019年认定800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课程(线上“金课”),300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虚拟“金课”),1600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课程(混合“金课”)和线下“金课”,300门社会实践“金课”。在“互联网+”大背景下,云计算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让高校学生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呈现多样化的选择,人们不再满足“教与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正顺势而来,在现代的教学环境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层次的决定性因素,是培育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和赢得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关键[7]。以服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人才与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增加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与具备实践指导能力的教师比例,着力打造一支适应时代需求、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的人才与师资队伍,进一步优化师资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为本专业的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力的队伍保障。具体措施如下:(1)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注重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2)加强教师业务能力培训,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研讨、学术交流及科技合作,以不断更新知识,增加知识储备,开拓视野,鼓励和支持一线教师到企业兼职,以提高教师的实践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3)加强教师团队建设,组建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4)加强人才引进,打破行业界限,扩宽多元人才引进渠道;(5)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四、结束语

人才培养方案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通过对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总结,发挥优势,加强薄弱环节的修订,为食品行业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肖贵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J].福建轻纺,2010(1):36-41.

[2]郭文革.高等教育质量控制的三个环节:教学大纲、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J].中国高教研究,2016(11):58-64.

[3]许驰,陈庆章.课堂教学内容重构的原则与方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4):137-143+151.

[4]李国强.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成效、问题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16(2):1-11.

[5]巩娜.课程思政在大学教育当中的应用——以上海市高校为例[J].大学教育,2018(10):157-159.

[6]杨晓宏,郝照,周海军,等.基于质量功能展开(QFD)的高校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质量认定标准研究——高校在线开放课程价值主体需要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9(6):108-113+130.

[7]吴卫丰.基于激励理论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D].合肥工业大学,2005.

猜你喜欢

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基于市场细分理论的我国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观赏水草栽培学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