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转型视域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

2020-07-28鲁娜娜张学飞文兵

高教学刊 2020年24期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

鲁娜娜 张学飞 文兵

摘  要: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以及围绕“核心素养”而展开的学校体育改革,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都开启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之路。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铜仁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改革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趋于精准,但培养目标的基本素质表述缺乏专业化达成路径,体现了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设置理念;专业课程学时数有所下降,技能基础课程和专项选修课程学时均大幅缩减;专业选修课程以知识为逻辑进行模块化设置;实践课程方面独立设置实践课程学时增加;开拓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依托项目课程等打造综合性课程。课程实施方面,对接基础教育,授课形式多元化;技能类、实践类课程一课多师,实行小班授课;课程评价改革方面,加大过程评价,注重自主学习;实行集中考核,严格结果评价。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4-0142-05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promotion of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reform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round "core quality", 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ty of Tongren College has also embarked on the transformation road of practical talents training.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text analysis, field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this paper makes a research on the talent training goal and curriculum reform of Tongren Colle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ining go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s tends to be accurate, but the expression of the training goal has "knowledge" but not "ability", and lacks the way to achieve specialization. The number of hours of specialized courses has been reduced, the hours of basic skills courses and special elective courses have been greatly reduced, and the ability of "multi-ability" has not been realized.In practical courses, the number of hours of practical courses will be increased independently, the cooperative teaching model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will be developed, and the comprehensive courses will be built on the basis of project courses. In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basic education is combined and teaching forms should be diversified; in teaching skill courses and practical courses, one class can be taught ina small class by more teachers. In curriculum evaluation reform, process evaluation should be increased; independent learning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centralized assessment should be implemented; resultsofevaluation should be rigorous.

Key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talent cultivation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社会文化建设的持续推进,人才的供给和需求发生质的转变,地方本科院校开始积极探索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发展道路。同时,2016年围绕“中国学生核心素养”而展开的新一轮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做为师资输出方的体育教育专业必须积极响应新型体育师范人才需求。作为铜仁师专体育系升格而来的铜仁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应势也踏上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转型之路。相比较省属师范院校,资源支持、师资队伍、生源基础等均处于下风。如何立足于自身资源禀赋优势,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关系专业存亡与发展。然而,目前铜仁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出现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培养目的操作性差、自身定位不清晰、课程设置随意性大、毕业生教育教学素养较差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密切相关。因为,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灵魂,它的制定需要根据服务地区精准定位岗位群,解析岗位群所需能力结构,再寻找培养载体,如此目标制定才体现应用型、操作性和特色。而课程设置由培养目標统领,“课程设置结构、教学内容体系反映着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它是提高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1]因此,对于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研究成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落脚点。

基于对铜仁学院2016级、2018级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文本分析,实地观察、访谈等研究方法,对铜仁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改革进行研究,以明晰改革过程中的得与失。首先,厘清铜仁学院人才培养的演变过程;其次,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几个方面对课程改革的现状进行探究,从中发现问题,寻找原因,提出对策。

一、应用转型下铜仁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趋于精准

与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里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比,2018版人才培养目标紧扣铜仁学院凸显“依托武陵、突出应用、服务发展”办学特色,突出了区域服务的意识,把人才就业区域定位为“立足黔东,面向全省,辐射武陵山区,服务西部”。自此,开启了铜仁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立足服务区域社会需求,人才分类培养的大门。在职业定位上,从表1可以看出,相比2016版“中小学体育工作”的籠统定位,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岗位定位也更精准,瞄准了中学学校体育的相关岗位,但表述不聚焦岗位,指向工作内容。除此之外,与2016版相比,培养目标趋向多元化,面向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岗位。此定位契合了近几年学生考研率的逐步增加、铜仁地区群众体育、体育市场的快速发展,但岗位指向依然需要更加精准化。

(二)培养目标的基本素质表述缺乏专业化达成路径

基本素质是国家对于所有人才的共同要求,在目的上具有一致性。但目的的一致并不排斥载体和路径的多样性。但从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教育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教育政策和法规,具备实践创新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和2018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教育理念、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初步的创业能力”的基本素质表述来看,体育教育人才的公民性培育途径泯然于众学科之中,体育教育专业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特教育情景、学生群体的体育经历、体验被忽视,这就是通识教育课程占24.5%的高比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基础素养却依然薄弱的重要原因。

二、应用转型下铜仁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

(一)课程设置理念的变革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方面,根本是课程和教学改革”[2],课程和教学做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成为铜仁学院实现应用转型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在课程与教学改革方面,铜仁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也打破以往课程开设的随意性,根据培养目标构建体育教育专业目标矩阵,分别包括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而四大毕业要求又分别细化为更具操作性的各种能力要素,进而在打造实现各个能力要素的课程,组建成课程体系,形成各种以核心能力倒推出来的课程平台。

(二)铜仁学院体育教育专业通识课程设置改革

公共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则由各个学校根据自身人才培养需求进行设置。铜仁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公共课程有学校层面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全面统一安排。由于铜仁学院在2016年启动了课程改革,公共必修课建立了若干个平台,具体包括公民教育、写作与沟通、科学精神、艺术审美、哲学智慧、国际视野六大模块。公共必修课包括公民教育模块和写作沟通模块共18门课程,39学分,477学时,公共选修课程共11学分,153学时,铜仁学院公共课程占39个学分,477学时,占总学时的比重约为24.5%。与其他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相比,贵州省情教程,创新创业类课程等特色课程的开设,突出了地方特色,响应了国家经济战略调整下的创新创业型人才需求。关注学生与自身、社会和文化的多重关系,课程种类全面、丰富,科学性、人文性、艺术性并重,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共存,统一性和个性化共存。[3]在课程开设符合国家规定的前提下提供了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选择,为铜仁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三)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1. 专业课程学分占比大幅提升,学时数有所下降

专业课程设置是依据体育教育专业的特性设置的课程,课程设置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是否具有专业辨识度。从表2可以看出,两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课程占学时总比大致相同,但学时数在最新版人才培养方案里最少,有1768学时,占学分比例却逐年增高,由2014年的45.5%提升至2018年的61%。这是由于随着铜仁学院课程、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为了转变学习方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铜仁学院相继出台了实施了自主学习和项目课程的规定,同时伴随着2017年《体育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的实施,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专业学分大瘦身,总学分从14年人才培养方案的185分到16年的167分,再到18年的159分。

2. 技能基础课程和专项选修课程学时均大幅缩减,实现“多能”力不从心

从表3可以看出,2016版和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中作为专项技能基础的课程门类保持大致不变,都是中小学学校体育里广泛开展的田径、体操、大球类,2018版里技能基础缺乏了武术运动,武术被置于第四学期的专业限选课程。另外,从两版人才培养方案中作为专业核心技能基础的课程学时及学分均大幅缩减,如篮球、排球、足球、体操,均从2学分,72学时缩减至1.5学分,56学时。专项选修课程学时也大幅缩减后,自主学习和专项教师项目课程的大力推广,专项选修课不但解决了学时紧张问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比赛能力也有大幅提升。但专业核心技能基础却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由于铜仁学院属于地方院校,优质生源较少,体育教育专业招生对象主要以贵州区农村考生为主,而贵州农村学校体育开展较差,所以大部分考生体育技能均基础薄弱,在普修技能学时减少的基础上,暂无探索到合适的应对方式,达到学生运动技能的一专多能目标显得力不从心。

3. 专业选修课程的体系化改革

选修课程是为了弥补必修课程个性不足的情况下所开设的课程,在以能力为导向制定的2018版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方案里,选修课程依据四大课程模块进行设置,分别为通识教育平台选修模块,专业教育平台选修模块,自主学习教育平台选修模块和项目课程教育平台选修模块,2018版铜仁学院体育教育专业选修课程学分占比为32%。与2016年人才培养方案相比,选修课程学分及学时占比大致不变。但选修课程的模块化设计,使学生相关知识的获得成为课程设置和开设的根本,有利于打破依据师资开设选修课,参考其他院校开设选修课等选修课设置过程中的随意性现象,实现选修课程的体系化。其次,2018版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一大亮点开设了跨学科选修课程,包括运动医学、生命教育、计算机辅助设计、康复评定学,这些课程的开设,其目的是培养体医融合的大健康教育人才,能综合运用“体医融合”相关知识干预和指导群众健康的生活方式,满足铜仁地区青少年儿童健康管理、干预的人才需求。

(四)铜仁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改革

“实践-理论-实践”的生活化教育理念在项目课程中的应用打破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割裂的情况,使学生在实践和问题的统领和引导下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拓宽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用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并最终达到相关能力的养成。

为了响应铜仁学院倡导的产教融合,共育人才的人才培养改革,运动健康系与铜仁“天姿健身俱乐部”合作,运动健康系提供场地,健身人力资源(包括教师和学生)、投资部分器材,天姿俱乐部负责管理运营和器材损耗添新,在运营过程中通过学徒方式以及健身教练培训机构的团队合作方式培养学生俱乐部管理运营能力、健身指导能力。与此同时,新起点户外拓展合作、彩虹海水上乐园合作项目等多个户外、娱乐企业的校企合作通道的开启,使学生在项目老师的带领下,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利用周末、假期在“做中学,学中做”,“不仅为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加多的教育实践的机会,还能更好地切合企业、行业实际需要,保证人才资源的品质与有效输送,最终实现‘双赢的局面。”[4]36

此外,类似校企合作的模式不光在学校与企业之间推行,高校与基础教育也实现了无缝对接。通过多途径获取铜仁地区中小学课外体育需求之后,运动健康系会组织教师培养符合需求的教学小组进驻相关学校,学生们都做起了妥妥的“业余教练”“在提升学生体育教育技术的同时,不忘提高学生应用技术的能力,使学生向应用型人才转变。”[4]25同时,多角度、全方位的参与提升了运动健康系在铜仁地区基础教育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五)依托项目课程、创新创业实训打造综合性课程

2016版和2018版人才培养方案均推出了项目课程,这是为了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让理论与实践并重,技术技能学习涵盖较全面,突出了体育教育的师范特色。人才培养方案一大亮点是引进了实施于理工科的项目课程,以任务、产品为导向的项目课程依托正式课程,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推进了多专业学科的融合,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知识向能力转化的突破点。但由于实施经验的缺乏,实施过程中面临难以评价,缺乏体系,换汤不换药等诸多问题。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运动健康系依托于现有体育设施、优质体育人才资源、高等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在对铜仁地区体育服务市场进行了调研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组成创业团队创办以提供青少年体育培训服务为主的体育公司,目前在运营的有“飞鱼行动”、“康扬体育篮球训练营”,在筹办的有“青少年武术训练基地”。另外,还有以供青少年户外运动服务为主的“青少年户外成长营”等。学生以独立法人创办的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使专业学院成为孵化未来体育市场服务供给主体的平台。

三、应用转型下铜仁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实施的改革

(一)对接基础教育,授课形式多元化

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的有效实施,为了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式”的改革,同时,为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教师教育类课程授课形式实现了多元化的发展。具体形式包括:组织学生参与并小组评价中小学优质课比赛,邀请中小学体育名师开展教学讲座,指导学习小组实地调研,设計、实施中小学大课间活动等,组织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开展省级教学技能选拔赛、内容多元化的试讲试教验收。

(二)技能类、实践类课程一课多师,实行小班授课

为了推进教研室活动的深入开展,实现教育教学实践课程的个性化教学,教学实践类课程实行一课多师制,如中学体育教材教法课程,每班以不超过30人的小班额进行授课,通过集体听课、教学问题研讨、名师视频研读、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等形式提升课程学习效果。

四、应用转型下铜仁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评价的改革

课程评价是通过科学的评价机制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和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它是课程体系最核心的反馈环节,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优化课程体系提供了依据。

(一)加大过程评价,注重自主学习

针对学风散漫,课余时间利用率低,学生运动技能基础差等问题,铜仁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以课程考核为抓手,出台学习过程评价标准,丰富了过程评价的内容,使其包含了学习态度、运动技能应用、运动技能掌握的阶段性评价、自主学习能力等,如:专项技能学习的每日打卡,教学准备活动的自主设计评价等。另外,加大了过程评价在整个课程评价中的比重,由原来的过程性评价占比30%~40%,增加到现在的40%~50%。另外,丰富了过程性评价的内涵,由以往的作业、考勤增加为作业、考勤、讨论、展示等内容,更注重学生表达、思考、合作能力的养成。

(二)实行集中考核,严格结果评价

为保证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铜仁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从2018年开始推行了运动技能集中考核,理论考核交换监考。以《中学体育教材教法》课程为例,以往的课程考核内容包含教案、小组模拟教学,评价主体是任课教师,现在的评价内容包含说课、教学设计、模拟教学,评价主体是所有专业教师组成的多个评价小组。

五、结束语

通过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改革,铜仁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均在应用型的范畴之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教学实践能力、赛事活动组织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有了很大的提升,但由于传统课程思想的影响,与基础教育对接途径的缺乏、教师专业发展过度依赖科研等问题的存在,铜仁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应用转型之路仍前路漫漫。而如何依据资源禀赋优势实现分类培养,实现与基础教育的对接是持续推进应用转型的路径。

参考文献:

[1]李纪霞,等.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3):99-104.

[2]刘彦军,黄春寒,白玉.多视角关注地方高校转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用型高校的培养模式改革、资源筹措配置与财政支持方式会议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33):28-32.

[3]饶平,马勇,胡建忠.“学生核心素养”驱动下地方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新转向[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39(03):133-139.

[4]陈俊廷.高校转型期体育教育专业发展路径及对策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2017.

[5]马勇,等.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审视与整构[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2):110-112+116.

[6]张玉宝.《新课标》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影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2(2):224-228.

[7]刘浩,薛俊,赵勇.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407-409.

[8]徐悦.社会支持视角下乡村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南京体育学院,2018.

猜你喜欢

体育教育专业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
新课标下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体育专业课教学中学生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