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教育质量监测的国际项目沿革及路径探索
2020-07-28乔春霞张佳硕李思琪
乔春霞,张佳硕,李 璐,李思琪
(1.河北北方学院 公共体育部,河北 张家口 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 艺术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音乐教育质量监测是国家建立在政策基础上对义务教育阶段关键学科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所进行的音乐基础能力的抽样测验,是通过数据分析和情况调查来全面评估教学水平及影响基础教育发展的相关因素,并为教育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提出针对性建议的教学评价机制。从20世纪伊始,各个国家均在音乐学科开展了部分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有的至今仍在进行,有的已停止。中国从2016年开始的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质量监测工作至今已完成两轮,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公布了《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并开发了“中国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丛书”,为质量监测的深入开展和结果反馈作了实践和理论探索。此外,区域性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也从未停止,浙江省、山西省和四川省等省份纷纷建立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希望依托质量监测数据建立起符合区域性发展的基本体系。
一、国外音乐学科教育质量监测项目沿革
自20世纪以来,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就不断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宏观层面上,建立了从国际组织到各个国家质量监测的评估项目;微观层面上,实施了可供区域参考的教育质量监测准则。学生音乐素养监测是构成各国或机构对学生基本能力素养测评的一项重要指标。起始阶段,中国的音乐学科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是建立在一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际教育质量机构和相关评估项目的基础之上。随后,各个国家也开展了各种组织形式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模式,大体可分为3类:一是独立于教育行政的专业质量评估机构,如美国NAEP项目;二是建立在行政机构下委托第三方实施的教育质量监测,如新西兰EARU模式;三是由教育管理部门直接行使职权负责监督,如日本学力调查项目等[1]。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2019年全世界已有超过170个国家(地区)开展国家(地区)具有时效性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图1)。可以看出,建立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其中,美国NAEP项目、新西兰NEMP项目和日本学力调查最具有代表性。
图1 世界各国开展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数量
(一)美国NAEP项目
国外对教育质量评估监测的项目中,以美国“国家教育进步评估”(简称NAEP)项目最为长久和常态化。该项目在组织形式和监测模式上也进行了探索,是中国进行教育质量监测项目的重要参考。
1.项目组织形式
NAEP项目源于1969年由美国国会委托教育部全国教育统计服务中心进行的全国执行教学监察和评估项目。1988年,美国专门成立了国家评估委员会进行教育质量监测模式探索,并对监测政策指导方案、基本模式框架以及监测模式规范等内容进行设计。该项目形成的数据被直接提交给国会,教学部门主要用其来观测教学发展情况。在近50年的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中,NAEP项目对促进美国教育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整个模式对教学政策发展、教育课程反馈、教学情况调查和成就水平测量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究了家庭、学校、环境、社会、教学和管理等各类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一步促进了教学的发展。因此,该项目也被称为“国家成绩报告单”,且音乐学科一直都是该项目监测的重点。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发布的《专题:美国国家教育进步评价(NAEP)》简报中提到,该项目“是美国国内唯一长期的且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教育评价体系,在美国教育领域占据着独特地位,在世界范围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其他国家建立教育质量监测工程的榜样,被多个国家借鉴和模仿”。
2.监测模式
目前,美国NAEP项目关于音乐学科的质量监测工作已完成5次,其中对于艺术学科的监测是每8年一次(表1)。
表1 美国NAEP项目监测历程
从表1可以看到,该项目对音乐学科的监测工作已有一系列较为成熟的体系,各种监测问卷、题库和基本实操方案已臻于完善。
(二)新西兰NEMP项目
新西兰“国家教育监测进展”(简称NEMP)项目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由建立在拖奥塔戈大学的教育评估研究中心进行的对全国中小学在校课程各领域成就水平的评估[2]。该项目在组织形式和监测模式上的实践对中国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也有借鉴意义。
1.项目组织形式
该项目以4年为一个周期,针对4年级和8年级学生各个学科的教学环节、技能掌握和教学反馈等内容进行评测。根本目的是探究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教学中可能涉及的问题,并进一步对教学进行干涉,以期提高教学质量。新西兰从1996年开始对音乐学科进行定期监测,迄今已进行了4轮。
2.监测模式
“我们正在研发的自主系统可应用在不同用途的智能汽车上,同时该系统中的机械学习能力还能应用在公司其他产品和服务中。”
新西兰NEMP监测项目主要依据《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以及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的监测方案,提出了4个层面的水平标准,分别是学习积累相关艺术基础知识、基础文化艺术的培养、艺术文化交流与使用以及艺术的解释。该项目有一个基本的核心主题,即“创造、理解音乐并对音乐作出基本的反应”。该核心主题包括学习内容、过程经历、动机深入和融入程度,强调对学生创作、表演、理解、反馈、基本技能掌握、兴趣培养、信息提取和文化理解等方面的考察。
(三)日本学力调查
日本对音乐学科的教育质量监测被称为“日本音乐学力质量监测”,是主要由国家行政机关直属的日本文部科学省实施的教育质量监测。对该项目的组织形式和监测模式的研究有助于初步了解该项目的实践内容。
1.项目组织形式
日本对音乐学科的教育质量监测开始时间较早,1958年和1966年就进行了两次全国范围的音乐学力质量情况监察。但由于其中有急功近利的因素,致使大规模的负面消息层出不穷,因此于1965年被文部科学省叫停。后来为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音乐学科的教育质量监测又有恢复之势,2007年进行了指定年级的全学科学力测查,主要目的是了解基本教学情况,为教育发展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撑。自此之后,每年的新学期都开展学力测查。与美国和新西兰不同,日本文部科学省既是学力调查的制定者也是实施者,具体的实操和反馈由国立教育政策研究所负责进行。遵循《学习指导要领》的要求,日本文部科学省对试卷、数据统计和结果反馈进行统一管理[3]。
2.监测模式
1958年,日本进行了全国首次音乐学科学力调查。由于准备不足,音乐学科检测仅在小学阶段进行。音乐测验包括实音测验和纸笔测试,共8道题,包括基本音响听辨、音乐符号辨析及基本乐谱识别等,用时不足半小时。之后经过8年探索,日本在1966年开始实施第二次全国音乐学科学力调查,测试年级为小学5年级。除了包括之前的一些基本内容外,本次测试还将对音乐问题的理解、对基本音乐元素的掌握及辨声能力等内容也加入到了测试中。
以上3个国家进行的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主要集中于内容建设和对评价方案的探究。其他国家开展的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基本附属于其他质量评估工作中,音乐学科仅作为教育质量监测的数据参考,并未被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教学质量的规划监测。
二、国内音乐教育质量监测的路径探索
(一)国内音乐教育质量监测背景
自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中国音乐教育逐步指向学生核心素养指导下的终身发展,基础教育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7)》显示:“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1.38万所,比上年增加2 105所,增长0.41%;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7亿人,比上年增加545.54万人,增长2.06%;专任教师1 626.89万人,比上年增加48.72万人,增长3.09%。”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义务教育巩固率①达到93.8%,教育普及面逐步扩大,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由之前的“重规模”开始向“重质量”转变。近5%的教育经费投入目标已经实现,学校教育普及情况已得到完全改善,在教育发展进步过程中,国家适时对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要求。要提升基础教育质量与公平,就需准确全面把握全国省市与区县之间教育质量的基本状况、教育差异、教师学生的主要需求、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办学效率以及教育决策的有效性等。国家高度重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都多次强调要制定教育质量标准和完善监测评估体系等,教育在质量监测的促进下开始走向精细化。
(二)国内音乐教育质量监测导向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指向学生整个人生进程,谋求全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1.国家高度重视教育质量监测工作
2007年9月,教育部成立了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2014年,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及西南大学等8所高校成立了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为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开展和区域化探索开辟了道路。质量监测工作涉及3个层面:标准制定与工具研发、数据采集与分析以及监测结果应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指明了方向。2015年4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确定艺术学科为质量监测的六大领域之一,3年为一周期。之后,分别于2016年和2019年进行了两次艺术学科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并于2018年7月公布了首份《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
2.确立音乐教学评价标准
音乐教学一直以来因其评测的难度较大而受到冷落,但美育教育对人的潜移默化作用不可忽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的快速推进以及新课程的深度探索,为音乐课程评价监测体系的构建从理论基础到操作实践提供了充分可行的依据。”[5]2016年和2019年进行的音乐学科教育质量监测工作有如下特点:1.依据课标,多版本教材结合;2.关注全体学生,面向核心素养;3.关注综合实践能力;4.强调真实情境,表现型测试与纸质测试相结合。不难看出,由于工作细致、实践探索合理以及问卷和题库制定专业,监测数据真实地反映了全国音乐教学情况。
3.国内音乐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区域性探索
自2016年中国结束首次对艺术学科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后,各地方开始探索区域性的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质量监测的实施工作。各个地区依据具体教学情况,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教育质量监测工具和模式,在不同路径下为区域性音乐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开辟了道路,为探索构建义务教育阶段区域性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作了实践准备工作。如2012年北京市为深入实施义务教育教学分析工作,开展了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实践探索。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与评价项目组在学业水平测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着手开发、运用录像课分析平台,尝试通过这种方法,更有效地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测与评价”[6]。监测工作以随机抽样的方式,从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反馈以及教学评价反思等角度对教学开展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评价。这次监测工作是建立在义务教育阶段上的一次音乐课程情况调查活动,包含初中和小学两个层次,定量分析与经验分析相结合,数据细致合理,指标明确,结论与教学实际吻合,问题与建议贴切,是一次对音乐课程教学实践的情况摸排[7]。
在区域性音乐教育质量监测的探索过程中,实施路径、体系建构及工具开发等方面都对地区教育教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区域性音乐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开展为教学管理提供数据依托,为基础教学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可实践基础,为教学提升提供了具体数据参考。
(三)国内音乐教育质量监测对教学的影响
国家艺术教育质量监测部门主任李燕芳教授提到:“艺术学科的教育质量监测不指向教学的最终评价结果,所给出的数据也是一种状态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是会不断改变的。监测最终还是要面向数据之下对学生整个人生艺术素养的培养,指向整个人的教育目的。”因此,音乐教育质量监测最终要回到教学中,其最终目的在于能对教学有所评价,在实操中可以进行常态化的监测。
随着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音乐教学从重知识向重质量转变。2018年12月,第八届中小学优秀音乐课展示与培训活动中展示了中国音乐教育质量监测的结果,面向学生核心素养与终级人文关怀的音乐教学理念正在逐步建立。“‘核心素养’下的培养是基础,建立在终极关怀下的人文素养是目标,这样以基础立标,以涵养学生美感为目的的音乐教育思路,正是我国课程改革的最终落脚点。”[8]正如音乐课程质量监测中心首席专家、音乐教育家吴斌教授所言:“质量监测引导的音乐教学,正在向着健康、未来、面向全体的方向不断进步。”2019年5月26日,第二轮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告一段落,新的数据即将出炉,期待音乐教学在这样的监测发展下不断进步,为学生美感的涵养作出努力。
三、国外经验对国内监测工作的启发
分析国内外教育质量监测项目基本可以看到,国外部分国家虽然进行了基础教育音乐学科质量监测工作,但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大面积地开展质量监测工作。但就其效果及教学发展来看,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无论美国还是新西兰的监测项目,其在框架设计、情境模拟、问卷开发及工具创新等方面都有可借鉴之处,特别是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考察作为监测工作的重点监测内容。但国外的相关项目存在范围不够广泛、样本数目小、有时仅作部分测试和音乐学科只作为数据参考等不足,影响了项目的进行。此外,国外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目前中国对此尚不能施行。当前国内质量监测工作已从国家到地方进行了初步探索,形成了基本实践方案。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不断重视和对美育教学的不断关注,理论层面的探索也在稳步推进,创新实验和科学发展模式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对于学生发展需要的且符合地区音乐教学实际情况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构建仍然不足。面对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坚持依法决策、服务地方、科学规划、理论支撑、重在引导和实践检验的原则,对地区音乐教育进行全面系统且准确深入的监测报告,不仅能推进地方教育教学发展,更能不断完善音乐课程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
已进行了两轮的中国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在真实反映教学实际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学的不断发展。区域化的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一方面为提升区域教学质量提供建议,另一方面为探索监测方案内容提供了借鉴。为了弥补区域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工作的空白,分级分类、切实准确地诊断和描绘音乐教学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因地制宜促进区域音乐教育质量提升,助力艺术教育公平化和教育治理科学化,构建区域性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意义重大。此外,区域性的音乐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对于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区域性音乐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注 释:
① 义务教育巩固率是指初中毕业班学生数占该年级入小学一年级时学生数的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