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导航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2020-07-28张春旺王光艾
张春旺 王光艾
(1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创伤医学科,河南省新乡市 453000;2河南省荣军医院血液透析科,河南省新乡市 453000)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为特点的代谢性骨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程度的加剧,我国骨质疏松患者的数量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骨质疏松患者一般表现为腰背疼痛、体长缩短、驼背、易骨折等,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常见于胸、脊柱、桡骨远端及股骨上端,而且多数患者还会伴发其他疾病,这给患者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2]。此外,骨质疏松常会伴随脊柱退行性病变,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传统导航技术下的内固定术不仅创口大、出血多,而且螺钉容易突破骨皮层进而对两侧的神经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在外科的应用越来越成熟。与传统术式相比,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较少的优点[3-4]。但目前关于微创导航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伴发脊柱退行性病变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微创导航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临床价值,为该术式的推广提供临床数据支持。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试验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7~76(64.13±3.43)岁;病程1~10(3.15±1.52)年;腰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71.01±6.85)分。对照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46~74(63.11±4.25)岁;病程0.5~11(3.22±1.58)年;腰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70.68±7.15)分。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已通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均通过MRI、CT等检查确诊为单椎体新鲜骨折;具有手术指征;具有腰背疼痛等临床体征;所有患者以及家属均知情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脊柱畸形严重或结构异常;有心肺功能障碍或肝肾功能不全者;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无法行全麻或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患者;合并感染、肿瘤等;病理性骨折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MRI及CT检查明确手术的脊柱节段及置钉的位置。患者取俯卧位,行全身麻醉,术前通过透视定位骨折的脊椎上下4个椎弓根在皮肤形成投影点。
1.3.1 对照组 常规导航技术下行椎弓根螺丝钉内固定术。具体如下:在C型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将穿刺针穿至椎体后缘,拔出针芯,将导丝插入椎体内,形成1 cm左右的切口,同时依次顺着导丝攻丝将椎弓根螺钉置入,经皮下隧道安装预先弯曲好的连接棒,适当撑开后并固定。透视确认骨折椎体的高度,将连接棒与椎弓根钉位置进行牢固,冲洗伤口,常规放置引流条,依次逐层关闭伤口。
1.3.2 试验组 微创导航下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具体操作如下:术中术者利用自由臂、手术贴膜将患者示踪器固定在术区尾端,利用ISO-C3D影像系统进行以骨折椎体为中心的检查(连续 190°扫描),完成扫描后自动将图像数据上传至导航的工作站,注册并完成导航工具的校准,对探针的位置及角度进行调整,依据导航三维影像资料,确定手术切口位置、进针点,将穿刺针插入同时通过透视验证导航的准确性,其余步骤同对照组。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 d的腰背痛VAS评分、术中出血量、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临床疗效评价标准:骨折复位差,临床症状未消失,疼痛未缓解或加重为无效;骨折复位较好,临床症状缓解,疼痛缓解为好转;骨折复位良好,临床症状消失,疼痛消失为痊愈。有效率=(好转+痊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手术前后腰背痛VAS评分、术中出血量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的腰背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 d,两组患者的腰背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试验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2 d的腰背痛VAS评分、术中出血量比较 (x±s)
2.2 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n(%)]
2.3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3 讨 论
骨质疏松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骨科疾病,中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减退成为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患者发生轻度骨质疏松时虽临床症状不明显,但体内的骨钙和骨量在逐渐减少,骨的密度和强度会逐渐下降,骨的结构被破坏、脆性增加,发生脊柱骨折的概率大大增加,而且随着病程发展,患者逐渐出现腰背疼痛、关节痛、全身疼痛等症状,造成翻身、坐起、行走困难,甚至脊柱变形、体长改变,影响内脏器官的功能等[6-8]。中老年人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有:(1)绝经后由于雌激素缺乏无法促进钙离子吸收;(2)老年人肾功能不全,1,25-二羟维生素D3生成减少,血钙降低,刺激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直接作用于破骨细胞,使骨吸收增加、骨量减少;(3)中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减退,内源性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D)和钙摄入不足。研究显示,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骨质疏松的发生率近年来呈现大幅度上涨的趋势并且这一趋势还将持续[9-12]。目前,我国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发生率占脊柱骨折总发生率的20%,所以寻找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十分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临床治疗有效率、术后2 d腰背痛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微创导航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效果优于常规导航手术。有研究显示,在进行传统导航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时,需固定的节段上有肌肉张力和椎体联合影响,导致打孔置钉时易出现倾斜不够,进而影响置钉的准确性;而微创导航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是在肌肉间隙进行置钉,所受到的肌间张力较小,且在微创工作通道和术中即时三维导航系统的帮助下置钉的准确率得到很大提高[13-15]。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可见微创小切口更有利于术后伤口愈合。传统导航需从手术节段逐层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造成的创伤较大,易造成术后感染,而且在做切口时,会因为术中需要钳夹固定、按压止血等造成血管或者神经损伤,对患者术后恢复造成不利影响,而微创导航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手术切口小,对周围组织损伤较小,术后疼痛减轻,而且术中精确定位提高了手术的精确性,减少神经血管损伤的发生[16-17]。
综上所述,微创导航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中治疗效果好,患者的腰背部疼痛减轻,且并发症更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