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2020-07-28陈秋帆李煜汉陈新柱李思均李景琰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面神经面瘫气血

陈秋帆,李煜汉,陈新柱,李思均,李景琰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罗村医院,广东 佛山528226)

周围性面瘫主要指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临床表现为口眼歪斜,无法闭眼、抬眉及鼓嘴等[1]。中医认为面瘫因机体正气虚弱、劳累过度、脉络亏虚,加之复感风寒,经气运行失常、气血瘀阻,筋脉功能障碍,纵缓不受控制所致[2]。程子俊教授依据“根结”、“标本”理论,加上循经远道取穴、局部取穴原则,与针刺补泻手法相结合而创立通脱法针刺,通脱法针刺有良好疗效[3]。脐针是一种特殊的针刺手法,其仅取神阙即可达到一穴多效或一针多效作用,对神经系统疾病、脏腑疾病及疑难病等多种疾病均具有良好疗效[4]。本研究用综合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74例,均为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诊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7例。对照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21-67岁,平均(39.46±7.51)岁;病程1~15天,平均(5.87±1.28)天。观察组男18例,女19例;年龄20-67岁,平均(39.51±7.53)岁;病程1~15天,平均(5.36±1.30)天。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符合《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5]诊断标准。起病突然,多发于春秋两季,伴有受寒史。一侧面部出现流泪、板滞、麻木等症状,眼闭合不全,口角歪斜向健侧,一侧难以作漏齿、闭眼等动作。肌电图显示异常。

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未用其他方法治疗,病程15天以内。

排除标准:伴高血压等慢性疾病,Hunt综合征,存在出血倾向,脑干病变、腮腺病变、后颅窝病变等引起的面瘫,伴有心、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通脱法针刺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在急性期时,以远道循经取穴为主,并根据具体症状选取。单纯面部表情肌瘫痪,且无患侧耳后疼痛取曲池、内庭;伴患侧耳后疼痛取外关、太冲、足临泣。穴位均同选双侧,并配合泻法。恢复期局部取穴与远道取穴相结合。循经取合谷、足三里,均双侧,配合补法;面穴位选取应由少及多,近取患侧阳白、下关、迎香、太阳、翳风、地仓、颊车、口禾髎,仅需浅刺至皮下,每次留针30min,并配合TDP灯照患侧。在急性期1日1次,恢复期时隔日1次。

观察组加用脐针。取离位、震位、坤位,患者仰卧,皮肤消毒后用0.20mm×25mm一次性针灸针,以脐蕊为中心,沿脐壁斜刺,依次刺入震、离、坤,深度为0.25~0.5寸,每次轻微捻转后留针30min,1日1次。

两组均治疗4周,治疗4周内已痊愈则无需继续治疗。

3 观察指标

用Port-mann评分量表对面瘫改善状况进行评估,量表包含微笑、皱眉、动鼻翼、闭眼、鼓腮、吹口哨6个方面,每项3分,并包括安静时印象分2分,总计20分。3分为各项运动均正常,2分为各项运动出现减弱,1分为各项运动明显减弱,0分为运动消失,安静时印象分自差到优为0~2分。

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

显效:口角歪斜、流涎等症状消失,面部肌肉运动功能完全恢复。有效:口角歪斜、流涎等症状明显缓解,面部肌肉运动功能逐渐恢复。无效:症状及面部肌肉运动功能均无改善。

5 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Port-mann评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Port-mann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Port-mann评分比较 (分,±s)

组别 例 治疗前 治疗后 t P观察组 37 5.97±1.17 17.25±2.24 27.151 0.000对照组 37 5.92±1.21 14.48±2.35 19.699 0.000 t 0.181 5.189 P 0.857 0.000

6 讨 论

《内经》谓:“足阳明之筋...卒口僻,急者目不合,颊筋有热,则筋驰纵缓;有寒则急引颊移口,不胜收故僻。”认为面瘫多因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又遇风邪入侵,致使少阳、阳明等经络组滞,经筋长期失养,则筋肉纵缓不收所致[6]。疾病初期以邪实为主,久病则致虚,面部经络失养,虚实夹杂、正虚邪实[7]。《脾胃论》记载:“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化源不足,则经脉失养[8]。因此,通络、补虚的同时要调理脾胃。

依据程教授的理论,治疗面瘫应注重分期分经辨证治疗[9],发病前7天属于急性期,治疗应以通为主,循经远取穴以达到疏通经脉作用,促使经气畅通。同时,要结合病变累及少阳、阳明经程度,分别循经远取少阳经、阳明经穴位,并以泻法为主。发病7天后属恢复期,治疗要先通后脱,即选取穴位要由远及近,将局部取穴与循经远取结合,针刺面部时穴位选取可由少到多,轮流选择,以达到调和气血、祛邪扶正功效。

脐针取神阙穴,需根据不同病证,选取不同方位进针。面瘫由脾胃虚弱引起气血不足而致,选取离位、震位、坤位,即健脾三针,可调理脾胃,使脾气上升,将营养物质送至全身;且脾功能正常,可生化气血,改善面部气血供应,增强机体抗击外邪能力。《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记载:“脾胃之气无伤,则元气充足,脾胃之气既伤,则元气损,而百病生。”因此,脐针通过调理脾胃可达到祛风散寒、改善气血、濡养筋脉功效,从而加快面部肌肉运动功能的恢复。

综合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较好。

猜你喜欢

面神经面瘫气血
术中面神经肌电监测对腮腺切除术后面神经麻痹发生率的影响Meta分析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中医针灸推拿与中药联用治疗面瘫的临床分析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大型听神经瘤手术:如何平衡肿瘤全切和神经功能保留
蜂蜇医治面神经麻痹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搓手”可充盈气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