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孝庄秘史》服饰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辅助作用

2020-07-28李师漫

纺织报告 2020年2期
关键词:古装史实古装剧

李师漫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00)

中国古装影视剧在服装设计方面的成就,似乎必须脱开“符合史实”这一要求。综合两岸三地,符合史实既需要前期大量资金投入与时间准备,也面临现有服装原料无法满足史实要求的困境。在古装影视剧高产的今天,只能从角色形象出发,去评判古装影视剧的造型设计。

1 现代清装影视剧服饰存在的问题

1.1 忽视史实

现代清装影视剧从1997年的《还珠格格》开始,逐渐占领了影视剧市场,并在2018年前后达到巅峰。在将近20年的流行中,清宫服饰由于影视剧的推动,走入了大众视野。客观而言,清宫影视剧在服化道方面还原史实的程度不尽如人意。从《还珠格格》起,古装的设计便完全放飞自我,主要目的是将女主角打扮得俏皮可爱。这一时期的古装剧会做两个大类的造型,一类是沿袭港台年代戏古装剧通用的造型,空气刘海辫子头,作为日常或民间的造型;另一类是迎合清代背景的,旗头穗子白围巾[1]。

因此,在近20年的清宫剧中,服饰的主要任务是为了迎合角色的需要,通过装扮来向观众直接展示宫斗各方的心理状态。

1.2 恶性竞争导致服饰设计退化

2010年前后,清装穿越剧逐渐在市场上形成泛滥之势,这一时期清代题材的古装剧具有快餐时尚的特征,即在短时间内迅速占领卫视频道,向观众输出“灰姑娘”式的价值观,并选取大量流量明星作为主演,令观众在短时间内高度聚焦于悬疑、穿越特色的剧情。影视剧制作成本的大头都花费在请明星、后期宣发、买断播出版权方面,而在服化道上的投入微乎其微。

2 基于烘托角色特点的古装剧服饰解析

介于无法用符合事实来衡量古装剧服饰的优劣,现阶段可以从烘托人物角度出发,选取个例进行探讨,本课题选取的是2003年的影视剧《孝庄秘史》。

《孝庄秘史》是根据清朝初期孝庄文皇后的生平而改编的一部古装剧。该剧再现了大清开国风云,讲述了孝庄文皇后大玉儿波澜壮阔、缠绵悱恻的一生,着力描写了她在与多尔衮、皇太极和福临3个人相处时复杂的心路历程[2]。

《孝庄秘史》的服装虽谈不上具有代表性,但在辅助刻画人物形象方面可圈可点。本研究仅对女主角“大玉儿”的服饰形象作浅要解析。

2.1 草原格格时期

这一时期的造型重点是古灵精怪,见图1。

剧情伊始,大玉儿尚未出嫁,采用白色、天蓝、粉红等配色来强调草原格格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代表了这一时期大玉儿在物质、精神上富足的状态。

2.2 初成婚

这一时期的造型重点是素雅得体,见图2。

图2 初成婚

成为皇太极的侧福晋后,由于未能得偿所愿嫁给心上人,大玉儿的心理状态是敬畏丈夫,同时心如止水,对人生无所求。因此,这一时期的服饰重点是体现大玉儿得体的分寸感以及没有欲望的素雅感。绢花的点缀体现了此时大玉儿的内心仍旧是对世界以及婚后生活存有美好想象的。

2.3 劝降洪承畴

这一造型的重点是心如止水,见图3。

劝降洪承畴是皇太极强加给大玉儿的任务,此时大玉儿遭遇了姐妹陷害、丈夫离心、爱人重创等人生重大洗礼,对皇太极早已没有了夫妻情分,对于色诱洪承畴的任务充满了厌恶。设计师通过纯白色加重了凄凉感,仿佛祭祀大玉儿已逝去的亲情、爱情与青春岁月,正中间的一抹鲜红更像是象征内心在流血。

2.4 顺治登基后

这一时期造型的特点是雍容华贵,见图4。

晋升为太后之后,幼主尚需辅佐,摄政王及各方势力虎视眈眈,大玉儿此时需鼓起勇气,担起一国重任。这一时期的造型以朝服为主,配合较多珠宝首饰的搭配,体现出大玉儿母仪天下的风范和治国才能。同时在色彩上逐渐由亮变暗,体现了大玉儿逐渐对人生感到无力掌控的无奈[3]。

图3 劝降洪承畴

图4 顺治登基后

3 结语

总体而言,清宫影视剧服饰鲜有大部分服饰都符合事实的案例出现。在服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上,《孝庄秘史》胜在情节张弛有度,对人性的刻画较为深刻,女主角大玉儿的服装造型也为人物形象的刻画加分不少。

由于《孝庄秘史》讲述的是清开国初期,这个时期融满、蒙、汉文化为一体。导演尤小刚表示,满族从军事部落体制向封建王朝过渡很有活力、扩张性,也少了许多后来那样的规矩。因此,这部电视剧的服装在色彩、样式上的风格是自由、奔放的。服装师赵岚、造型师宜珍创作上都不受约束,整体色调、造型呈现出活泼、生动、清新、鲜明的特点。

猜你喜欢

古装史实古装剧
开心炸弹 古装版
开心炸弹 古装版
开心炸弹 古装版
Costume dramas gain more popularity overseas 中国古装剧在海外越来越受欢迎
中国古装剧在海外越来越受欢迎
古装剧的一个宿命、两大地位、三种形态
穿着古装玩跳皮筋
如何翻译“古装剧”与“穿越剧”?
引领学生追求历史学习的最高境界
唐宋时代的科举与党争——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中的史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