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一部史诗
2016-05-30李阳
李阳
冯玉萍,女,1959年生于沈阳市,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师承评剧表演艺术家花淑兰。现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花派评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三次荣获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梅花奖,三次荣获国际演剧节表演金奖。冯玉萍嗓音宽宏、甜亮,功底扎氯扮相端庄秀丽,善于刻画人物细腻多变的内心情感,在近30年的舞台艺术生涯中形成了独特的演唱、表演风格;曾先后在《我那乌兰河》《风流寡妇》《疙瘩屯》《天堂花》《谢瑶环》《半把剪刀》等几十出大戏中担任主角,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舞台艺术形象。
7月12日,大型评剧《孝庄长歌》在辽宁大剧院首演,作为该剧的主演,冯玉萍的精彩表演赢得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一届主席团成员仲呈祥评价说:“作为评剧表演艺术家,冯玉萍饰演的孝庄丰富、但不美化,艺术家用作品立身,为观众提供了正确的历史观、传递了正能量。”演出结束后,冯玉萍在后台接受了本刊的专访,她说很感谢有人能喜欢《孝庄长歌》,更愿意与大家分享她眼中的孝庄、她心里的评剧以及台前幕后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与汗水。
记者:为什么想到要创作《孝庄长歌》这部戏?
冯玉萍:作为沈阳人,我们都知道,沈阳地域文化的名片一个是故宫、一个是大帅府,而孝庄这个人物则一直是我想创作的另一个地域文化名片,这其实也是我对评剧、对家乡的一个执着的梦想。孝庄其实是有非常大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她是满清历史甚至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杰出的女政治家,她有胸怀、有气魄、有智慧,在她身上其实能看到辽宁这个地域的人文品格。所以,我觉得有责任创作这么一部作品,让静态的孝庄鲜活起来,将她打造成沈阳另一个立体的文化名片。
记者:看了您在舞台上的表演,感觉您诠释的这个孝庄的形象非常饱满、厚重,很打动人。那么,孝庄最打动您的地方是什么?在演绎的过程中您又是怎样揣摩和把握人物的呢?
冯玉萍:我觉得孝庄最打动我的,是她那种为大爱舍小爱的精神。抛开一切来讲,孝庄她是人,不是神,是人就会有七情六欲,人有的所有东西孝庄都有,但这恰恰是她伟大的地方,她把所有的这些都忍忍地放下了,成就了大清朝,辅佐了两代帝王。我在演的时候也是这样,我没把她演成一个女皇,她就是个女人。我在排戏的时候,曾经有人就这样跟我说:“你是舞台上的孝庄,也是生活中的孝庄。”这是因为孝庄是母亲,我也是母亲;孝庄有的是大清国,但我现在有冯玉萍工作室,这就像我的一个小的江山;还有就是孝庄的真爱,她爱多尔衮可惜没有如愿,那么我在生活中,我是有一个真爱的,这点我比孝庄幸福。
记者:《孝庄长歌》的运作方式可能更趋于市场化。您对它在市场的表现或者说在观众中的口碑有期待吗?
冯玉萍:对,《孝庄长歌》是完全市场化的,所有的都是合约合作的形式。我做《孝庄长歌》是一种责任使然,对它最大的期待就是让观众喜欢!我相信一定会做到的。为什么这么讲,这部戏更注重展现的是孝庄作为一个女人的内心世界。当你越挖掘她的内在,你就越是钦佩她。就像最后一幕,苏麻喇姑对着她的背影说:“老祖宗,真是太难为您了!”说实话,我第一次在排练场排到这一幕的时候,我自己就泪流不止,我感觉与孝庄融为一体了。这其实对于我自己也是一种人格上的升华。当你在这样的一个境界里去演绎孝庄,你就一定能打动人心、打动观众的。所以说,我觉得《孝庄长歌》一定会被观众认可和喜爱,一定会开拓出一片属于它的广阔天地。
记者:用传统评剧演绎新编故事,这本身也是一种创新。您想通过这种创新为观众带来什么的艺术感受?
冯玉萍:谈到评剧的创新,我的想法也很简单。评剧起源是唐山,但在我们东北来讲,韩少云、花淑兰、筱俊亭三大流派支撑东北的评剧,即便到了今天,评剧的群众基础还是很深厚的,观众们都喜欢看。这么多年,我们也在坚持、在继承、在发展,一直就想着怎么才能留下几部好的作品来,就像我们老师留下他们当年的《小女婿》《茶瓶记》《对花枪》等经典作品一样。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要用评剧来做《孝庄长歌》:目的很简单,用一部好的作品,让观众记住评剧。
记者:我们对评剧的了解比较肤浅,认为它就是单纯的塑造一些比较具体的、生活当中的小人物,但是您这次表现的是一种宏大的历史题材,您觉得这是评剧的一个发展趋势吗?
冯玉萍:原来的评剧是属于这种“三小”,具体来说就是家长里短、小情小爱、小旦小生等等。这种重大题材的,说句心里话,从评剧唱腔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毕竟从“雅”和“俗”的角度来说,它可能更趋向于“俗”的。这其实跟演员的层次、跟一个城市的文化发展和文化素养也是很有关联的。但我觉得像《孝庄长歌》这种既有历史深度、又有时代广度的题材,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和喜欢。而这也确实是评剧将来发展的一个方向,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内容设定上它很接地气,从表现形式上它有很时尚、很新颖,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倾向,所以说,这种题材上的突破和超越还是很成功、也很有必要的。
记者:您作为“梅花”大奖的获得者,艺术成就已经是硕果累累了,为什么到这么高的境界了,还耍去推出新的剧目,做新的创作?这本身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和超越,创作过程中有没有感到过压力?
冯玉萍:压力非常大。因为我是没有院团的,就等于说所有的都是从零开始。我不仅在舞台上要演好,在舞台下我还要管好,这个困难你都想象不到,就像我在节目单上写的那样:“每天发生的故事都比台上更精彩。”两个多月来,我没睡过一个中午觉,这种经历很苦。我常跟人讲,我说孝庄的难也是我的难,但为什么还要坚持?就两个字:感恩。在我即将退休的年纪,沈阳市委宣传部、沈阳市文联帮助我成立了冯玉萍艺术工作室,这是全省唯一一个以戏剧家命名的工作室。作为一名演员,我能够回报的就是这个舞台,就是塑造更新的形象、更好的角色。这是我冯玉萍一生的职责,也是我愿意去努力、去奉献的动因。
记者:我们看到都是你们在台上光鲜靓丽的那一面,但是背后其实挺苦的。如果聘请一个更有经验的管理团队,是不是会好一点?
冯玉萍:我们的主创团队是国内最顶尖的,管理人员确实是新生代了。他们之中有70后,也有00后,有人说这样太累了,可是我不怕,我的目的很明确:不仅要拍出一出戏,而且要带出这支年轻的队伍。因为有了这用自己的心血浇灌的戏,他们一定会喜欢我们中国的评剧,我觉得这比教他们唱一段评剧,去学一段戏可能会更有意义。其实,话又说回来了,作为评剧的传承人,我的骨子里就流着传承的血脉。所以,我一直坚持着评剧的继承、弘扬和创新,更执着于评剧事业的发展,这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热爱评剧,我要用自己的方式去把它发扬光大。
(责任编辑 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