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渠化方法研究

2020-07-27王颖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阿文) 2020年5期

摘要:城市的道路交通中,平面交叉口是交通网中非常重要的节点,同样也是交通事故频发的地点。要想提高交通的通行能力,降低交通事故发生概率,就要做好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渠化的设计,为人们的出行安全提供有效保障。本文就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渠化展开讨论,提出改进的方式和优化平面交叉口设计的建议,用充分的论点加以说明,为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渠化的相关设计人员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平面交叉口;渠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U491.23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4-08

作者简介:王颖(1991-),女,助教,本科,研究方向:城市道路交叉口渠化。

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催使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我国各个级别路段的交通量也在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就是交通堵塞、交通事故频发,交通过程中的运行效率也在不断降低。道路平面交叉口是交通运行过程中人流、车流以及各支部分流聚集的地点,一旦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设计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就会给城市道路造成严重的破坏,影响着人们的出行和国家的建设。

1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渠化设计的概念分析

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是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两种表现形式。立体交叉的占地面积是非常大的,工程量也相对较大。因此,我国城市道路中交叉口的形式还是主要以平面交叉口为主[1]。平面交叉口的主要设计就是渠化交通,给进出平面交叉口各个方位交通引流,安排出合理的通行空间,避免各个交通流之间存在相互干扰的问题。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各种和各个方向的交通,安全顺畅的展开通行。在这一过程中,使用标线、交通标识和实体交通岛等手段,分流和引导按照流向进行设计[2]。

2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渠化设计现存的问题

2.1 交通方式趋向复杂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在交通出行方面的形式趋向多元化,导致城市交通问题越来越严重,给城市交通系统带来严重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城市经济的稳步发展。交通方式多种多样就会导致城市道路上通行压力不断增加,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组成也日益趋向复杂。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我国各个城市机动车、非机动车和人群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这些矛盾是造成交通压力的主要因素[3]。所以,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组成方式也根据日益激化的矛盾趋向复杂。

2.2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不够规范

我国很多城市在进行交叉口设计的时候,有很多施工单位并没有依据规程文件标准展开设计和施工。规程标准是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安全使用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按照相关标准和地方特征进行设计和施工的话,后期投入使用的时候就会存在安全隐患,严重的会导致交通安全事故频发。交叉口的实际设计还会存在与交通设计功能不相符的现象,交通所规划的路段交通数量、交叉口转向和现实中状况不符合,这就会导致车道数量不能够满足车流量的具体需求,平面交叉口的使用空间不足,车道的宽度不能有效满足空间的具体需求,進而造成交通拥堵[4]。

2.3 交叉口空间存在限制

城市道路中,交叉口的位置相对固定,所以其空间条件有一定的限制性。交叉口渠化的途径和方法,受城市道路空间条件内部面积大小影响,如果城市道路的交叉口面积相对较大的话,就能够运用科学、合理的渠化方式来确保城市交通的安全性和通畅性;但是,如果空间条件的交叉口面积比较小时,渠化在设计过程中必将会有难度和阻碍,其具体方式和方法都会受到严格的限制,甚至会达不到最初的设计效果。

2.4 交通量的时间聚集性严重

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的早晚高峰形式都相当严峻,早晨八点和晚上六点这两个时段,交通饱和度非常高;但是非高峰时期,有些城市的交通量又非常少,交通量形式不够均衡。我国城市的大部分商场、写字楼和大型的停车场基本都分布于交叉口附近,有些分布在主干道旁边,原本这些场所人流量和车流量聚集就很大,又与交叉口地段产生冲突,导致交叉口地段的交通路况非常严峻,更加复杂。

2.5 交叉口的信号设计缺少合理性

各个交叉口路段的车流时间不够均衡,现在的大部分地区,交叉口地段信号设计采用单一的信号配时方案,这一配时方案很难满足于每天的交通波动趋势,在信号设计方面,缺少针对不同时间节点设置不同信号配时的研究。

3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渠化设计的有效策略

3.1 对路口进行拓宽设计

对进口道和出口道进行拓宽是路口拓宽的主要形式。主要的方式就是在交叉口相连接的位置增加相应的变速车道和转弯车道,这样能够大幅度减少交通过程中的干扰,交通中的通行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交通安全事故会有所减少。首先,左侧拓宽路口要利用出口车道和减小车道的宽度,把城市道路交叉口进口道上的中心线整体左移,左转车道的宽度小于中央分隔带的宽度时,可以将中央分隔带作为左转车道。如若中央分隔带的宽度没有办法满足左转车道的宽度,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对其他车道进行缩减,满足左转车道和其他车道对宽度的要求。其次,右转车道拓宽车道时,在右转弯车流量非常大的时候,可以把右面的分隔带和人行道上面的绿化带向右边移动,道路交叉口位置上的一部分建筑标志后移,以此来增加右转车道的道数和宽度,不断满足交通的需求。

3.2 对导流岛进行设计

对于车流量非常大的地方需要设置导流岛,比如大型环交和不规则又复杂的道路交叉口等位置。导流岛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交通进行引流和分流,将车辆引导到规定的路线上,避免右转车道的车流方向偏离。在设计过程中,导流岛的总体面积不能少于7m2,面积窄小时,构建标线导流岛比较容易,车辆通过交叉口的具体需求是导流车道宽度设置的前提,导流岛的设置不宜在竖曲线的顶部。

3.3 做好交叉口左轉弯候驶区的设置

左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在城市道路交叉口中相互干扰影响比较大,可以使左转非机动车先行到候驶区,等到下一个相位左转通过之后,再进行左转,分成两次进行左转,让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形成间隔,不必互相干扰。由此提升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通行效率,有效减少交通事故。

3.4 做好人行道渠化设计

如果人行道的距离比较长,道路交叉口大,一个信号指示就不能够顺利通过交叉路口。因此,要注意这样的情况,可以在人行道的中心位置设置一个行人安全等待区,也可以在道路上架构人行道天桥。设置安全等待区要考虑两种情况,一种是道路中央有分隔带,要将中央分隔带有效地利用起来,让分隔带作为行人的安全等待区,要保留最前面1m-2m的分隔带,确保行人在等待区是安全的。另外一种情况是没有中央分隔带的,可以把进出口车道压缩处理,为安全等待区提供宽度,用明显的黄线进行标注,确保行人在一个信号周期能够在安全等待区停止脚步。

3.5 展开道路环形交叉渠化设计

城市道路的交叉口的中心区域就是设置中心岛的区域,运用的是环岛车道构成的渠化交通,环岛车道上的车辆能够有顺序性的按照逆时针方向行驶,保证车辆安全顺利的出环岛。环岛上面的车辆只有分流和合流两种形式,车辆之间是不会相互干扰的,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交通的安全性。利用环岛车道设计渠化交通可以不受信号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等待时间。进行道路环形交叉渠化设计需要注意的是,需要按照所在区域道路现状进行设计,有效分析和研究城市道路存在的现实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设计规划,并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有效规避这些问题,做好预防工作。不断提升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交通效率,以人们交通安全为基本目的,还要保障行人过街时候对安全的需求,最大程度满足人们对交通出行的需要,强化城市的交通规划。

4 结语

总而言之,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渠化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道路规划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渠化的设计,根据不同城市的现实特点,对平面交叉口做出合理、科学的规划。不断强化交叉口的通行能力,让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1]彭玉麒.基于渠化设计的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优化设计研究[J].华东科技(综合),2018(9):112-113.

[2]李小军.重庆市新地标下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应用分析[J].中国标准化,2018(22):122-123.

[3]罗然.城市道路畸形四路交叉口改造渠化设计[J].交通世界:工程技术,2018(12):33-36.

[4]罗凯.公路平面交叉设计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8(1):5-7+13.

Abstract: In the urban road traffic, the intersec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node in the traffic network, and it is also the place where the traffic accidents happen frequentl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raffic capacity and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traffic accidents, it is necessary to do a good job in the design of channelization of urban road intersections so as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guarantee for people's travel safet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nnelization of urban road intersection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ways and optimizing the design of intersections, which are illustrated with sufficient argument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relevant designers of the channelization of urban road intersections.

Key words: Urban road traffic; Plane intersection; Channelizing method